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致公党的前身是美洲洪门致公堂,改致公堂为致公党是致公党建党的历史特点和局限。改堂为党是一个历史过程,包括:(1)孙中山入闱洪门,引导洪门走上革命道路;(2) 1925年以美西旧金山和南洋各埠堂口为主体建立的中国致公党;(3) 1945年以美国纽约和北美加拿大堂口为主体建立的中国洪门致公党,并由此终结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由会党向政党转型的历史使命。致公党和洪门致公党既源出同"门",又各不相属;既各行其道,却又共同演绎中国近代政党形成的一般规律。此一"致公",虽非彼一"致公",但却是难得的案例,有助于理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建党无陈与司徒创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本文仅就司徒创党作一辨析,就事论事。  相似文献   

3.
建国后,我国农业走过了互助合作——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之路,伴随着农业经济的改革与发展,股份合作制亦将成为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选择。这种由合到“分”再到合的过程,是扬弃与飞跃的过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的客观反映。  相似文献   

4.
成晓河 《外交评论》2009,26(2):21-35
上世纪60年代朝鲜与中、苏关系戏剧性的变化及其原因一直是学界想要解开的“谜”。中国政府新近解密的外交档案为揭开这个“谜”底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通过对解密档案及其他公开材料的研究,本文发现:(1)朝中与朝苏关系如影相随,但却沿着相反的轨迹运行,其中朝中关系的变化决定着朝苏关系的走向;(2)朝鲜与中、苏关系的大起大落主要受制于朝鲜半岛“分裂分治”的现实以及中苏论战两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在“主义”与“安全”之争中,“安全”因素最终胜出;(3)小国不弱,朝鲜主导了朝中、朝苏关系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5.
朱丹丹 《外交评论》2013,30(3):34-50
建国前夕,中共中央领导人一边积极向苏联靠拢,一边主动争取加入国际共产主义社会,获取平等的身份和地位。冷战格局的形成和美苏欧洲战略的调整,催生了苏东社会主义阵营。斯大林通过欧亚革命分工,将新中国置于欧洲社会主义阵营之外。在中共领导人看来,这是对中国革命重要性认识不足,体现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1956年10月底,新中国领导人以苏共二十大以来欧洲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产生的系列危机事件为契机,成功劝说苏联领导人在处理苏东阵营关系时,放弃大国干涉这一主要手段,转而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重新规范苏联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间的关系。对新中国领导人而言,这一对外行为及结果具有重要意义:他们终于以大国姿态,在处理阵营危机的过程中发挥政治和外交影响力,获得了应有的尊重和地位。根据新中国领导人的设想,国际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完美结合,存在一个关键前提,即斯大林时期建立的社会主义观念、体制和内外道路在大方向上是正确的。在这样的前提下,和平共处方针并不能推动各社会主义国家转变思路,改革内政,因而很难解决导致阵营危机产生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6.
温铁军 《理论前沿》2008,(13):13-16
自中国开始追求工业化以来,中国农村的稳定与发展就被裹挟入整个民族的现代化进程之中,不再是单纯的农业或农村问题。20世纪以来“政府公司主义”的国家工业化进程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农村发展领域的基本问题不可能是农业问题,而可被归纳为在城乡二元结构社会这个主要体制矛盾的制约下包括农民、农村和农业等三个维度的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7.
《外交评论》2017,(2):13-37
新中国成立伊始,就在表述双边关系时频繁使用好兄弟、好亲戚、好朋友、好邻居和好同志等语词,最近十年平均每年达136次,涉及国家总计134个,这表明好关系语词已经成为中国外交的通用话语。通过对好关系话语的内涵分析和量化排序,我们可以看到一幅中国人认知外部世界的波纹式差序格局图。这是中国人特有的人际关系思维模式在国际关系层面的投射,反映了中国充满温情和道义并最终指向和谐世界和命运共同体的国际秩序观。  相似文献   

8.
9.
近期,我国一些大中城市的政府部门针对租房领域,相继开展了大规模整治“群租”的活动,引发了社会各界的众多反响与讨论,其立场、观点与结论莫衷一是。从理论和城市管理实践的角度看,如何治理“群租”涉及诸多学术和实务问题,为此,本刊特邀数位国内知名学者,从法学、经济学和公共管理的视角,围绕“群租”的私法性质与保护,“群租”的市场属性与经济对策,“群租”治理中的行政执法,以及政府应当如何对待“群租”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在一国两制条件下,廓清中国大陆政党制度与港、澳、台政党制度之间的关系,阐明一国两制与政党制度衔接的基础、条件和路径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国两制与中国政党制度衔接的政治基础是承认一国的基本原则,履行两制的基本框架,其衔接条件是中国大陆政党制度的包容性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优良传统。就衔接路径而言,首先必须要厘清概念。中国(包括港、澳、台)的政党制度应该是一体多元的制度,即以中国大陆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体,以台湾的多党竞争体制和香港、澳门的政党体制为多元的政党体制。其次,要理顺关系,即在中国的范围内,存在着五种政党关系:合作性的政党关系、竞争性的政党关系、准竞争性的政党关系、一国两制下的协商性的政党关系和一国两制下的友好性的政党关系。最后,还必须有具体制度上的设计和支撑。  相似文献   

11.
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和企业工会被称为日本劳动关系三支柱,它们的形成受到日本家庭主义传统、工业化、二战等多重因素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持续低迷,迫使日本企业对三支柱进行缓慢而谨慎的变革。由于经济低迷、政治动荡、人口萎缩以及领土争端的影响,三支柱的未来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2.
《治安管理处罚法》在设定、实施治安管理处罚的具体规定中,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的态度有了重大的变化,即从一定意义上的“怀疑”与“对立”转变为“信任”与“协作”,这种转变要求警察在执法办案中必须相应地调整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之间的关系,与之建立相互信任、协作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3.
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是一种典型的证券犯罪。由于行为隐蔽、专业性强,实践中对于该类案件的侦查和认定存在一定困难。本文以“杭萧钢构”案为样本,在剖析该罪犯罪构成特征的基础上,对其侦查认定中的若干疑难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张沛霖 《工会论坛》2014,(3):132-133
中非关系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作为一种新型国际关系,中非关系具有平等性、双赢性及互利性,这是由中非政治经济关系所影响决定的。当前,部分西方国家质疑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意图,攻击中国的对非政策,"中国非洲剥削论"甚嚣尘上。其原因是由于部分西方国家从殖民主义的视角出发,从"冷战"视角看待世界。中国与非洲友谊深厚,任何离间中非友谊、阴谋破坏中国与非洲合作的行为,注定要失败,中非关系会变得更美好。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民族国家,“中国特色”自然与中国民族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民族主义内在地包含着民族独立、民族解放、民族团结和民族繁荣的合理内核。反思的民族主义,由于摆脱了朴素的民族主义局限性,可以提升为爱国主义,成为实现中国繁荣富强、创造中国模式道路、培育中华民族个性和体现中国特色的巨大精神法宝。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特色”就是“中华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6.
董礼胜 《外交评论》2011,28(5):72-85
文章基于2010年中国人看欧盟的调查结果,较为全面地描述了中国学者对中欧关系的认知状况,同时结合国际政治心理学中认知学派的视角,主要分析了影响中国学者判断当前中欧关系友好程度的因素,为更好地理解学者的态度形成和改变提供初步依据。研究表明,在控制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上年的年收入水平后,中国学者的个人对欧盟印象、首选的最重要信息源、最重要信息源关于欧盟的信息是否正面、是否参与过中欧学术交流或合作、研究或教学领域是否与研究欧盟或欧洲相关、是否去过欧盟国家等因素均能显著影响其对中欧友好程度的评价,也正是这些因素反映了学者在认知过程中所接触到的认知环境。另外,学者的专业水平(包括对欧盟基本知识的知晓程度或对欧盟了解程度的自评)并没有造成群体内部在中欧关系友好程度评价上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篇经典著作。这一著作在当时以及后来很长时期内曾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产生过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今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仍有重要现实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毛泽东当年强调的十大关系或十大矛盾,有的已不存在或已经解决、有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有的则仍未解决或未完全解决,需要今天党和政府继续注重和努力解决。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卢梭及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内在关联应被立足于政治哲学视域下的“个人”、“国家”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视角来审视。黑格尔的法哲学开启了马克思关于“个人”、“国家”和“社会”三者辩证统一发展之社会整合视域。卢梭的政治学说和国家观启发了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并内在地影响了马克思这一整合视域。在如何整合“个人”、“国家”与“社会”三者和谐辩证统一发展问题的思维路径上,马克思与黑格尔、卢梭的致思趋向具有一致性,并内在地构成了他们三者哲学思想的内在联系和机制。“个人”、“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在马克思的理论视野中至为重要,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澄清,将有助于深入理解马克思政治哲学乃至整个思想的理论实质及其理论旨趣和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9.
“问题倒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讲,正是“问题的倒逼”,才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相似文献   

20.
要当好公安机关的“一把手”,就应该把握好“高与低、虚与实、新与旧”三对关系,并努力在知与行上下功夫,在“抓班子,带队伍,促工作,保平安”的进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知与行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