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这既是对各级政府自身建设提出的要求,也是各级政府提高自身建设水平的目标。当前,全党上下正在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整风精神集中解决党内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以解决“四风”为契机,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20多年的改革进程中,大的政府体制改革已经进行过四次,现在正在进行的是第五次。前四次政府体制改革重在破,新一轮政府体制改革则重在立,重在政府职能转变。从解放思想的视角看,人们期待着我国政府从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从“统治管理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从“人治型政府”向“法治型政府”、从“万能型政府”向“有限型政府”、从“暗箱操作型政府”向“公开透明型政府”转变。  相似文献   

3.
社会保障积极责任是一种角色责任和岗位责任,或者是一种法定的当为义务。在历史演变进程中,社会保障积极责任本位思想经历了个人责任本位、雇主责任本位、社会共同责任本位和国家责任本位的发展历程。从现实分析,社会保障积极责任本位思想在我国城镇存在着由计划经济时代的国家责任本位到市场经济时代的社会共同责任本位的发展过程,在农村则经历了土地承包制改革前的集体责任本位到土地承包制改革后的个人责任本位再到统筹城乡政策实施以来的社会共同责任本位的发展历程。根据我国现行立法与实践,社会保障积极责任的内容因国家(政府)、单位和个人等主体的不同而殊异。  相似文献   

4.
建立以需求导向评价政府绩效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绩效评价以“需求方”为导向,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这种评价体系在实践中将会受到来自于意识形态、制度和技术等方面的阻碍。如何由“供给方本位”转变为“需求方本位”,是建立“高效、责任、服务”政府的价值追求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高兰芳 《共产党人》2008,(13):42-43
一、加强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是政府效能建设的关键途径 建设高效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正在成为我国各级政府的共识,而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实践应从提高政府效能开始。如何提高政府效能?理论界与实践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途径和措施,但有一个最基本的理念必须贯彻政府效能建设的始终:效能建设,目标在“效”,功夫在“能”,核心在“人”。  相似文献   

6.
安全发展与政府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世南  韦锋 《学习论坛》2008,(10):45-48
安全发展问题是科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机构,从本质上说是服务型政府和有限责任政府.政府在安全发展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安全发展需要各级政府切实履行起行政管理和监管责任,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的责任追究机制.与此同时,督促企业承担安全发展责任也是各级政府不可推却的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7.
地方政府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主体,同时,社会治理创新对地方政府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要求体现在地方政府要由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构建治理型政府,由政府本位转向社会本位构建服务型政府,由一元主体转向多元主体构建合作型政府,由权力导向转向责任导向构建责任型政府。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积极作用并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责任行政:中国行政改革的基本目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责任行政是现代民主政治和公共行政发展的基本理念,所以,西方的行政改革都致力于行政责任机制的建设和完善。而传统社会主义的“领导行政”是一个责任缺失的体系,其根源是“全能政府”的形象和“政府本位”的理念,本质上它仍然是“权力行政”的模式。所以,实现社会主义行政模式由“权力行政”向“责任行政”的转变是我国行政改革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9.
现代民主行政的价值取向从政府本位转向社会本位,相应地,它要求建立积极回应公众要求、向公众负责的责任政府.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推进责任行政建设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本文就当前中国政府在建设责任行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的途径进行了思考,并试图作出了一些回答.  相似文献   

10.
服务型政府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对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公务员培训也需要实现培训内容和培训制度的创新。通过培训的创新,提高服务型政府行政管理模式和公共服务职能水平。  相似文献   

11.
服务型政府的特点及其理论依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陆军  杨丹 《理论学刊》2005,3(6):66-67
服务型政府是指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权利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承担服务责任、履行服务职能的政府。服务型政府具有迥异于传统管制型政府的鲜明特点,同时,作为对传统管制型政府模式的一种根本性变革,它的提出也有着坚实的理论根据。本文试就此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从政府本位到社会本位:社会管理体制变革的新分析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管理体制变革的基本路径是从政府本位走向社会本位,当前我国正处于这一变革的中间阶段,即“迈向社会本位”阶段。这一阶段会遇到诸多现实问题,如政府与社会地位的不平等、社会组织的制度环境差强人意。只有更加注重政府、社会组织、公众之间的合作治理,更加注重社会管理的服务型、自主性与规范性,才能更好地迈向社会本位的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13.
高效履行政府领导伦理责任有利于推动公共服务目标的实现。目前,公共服务管理中政府领导伦理责任存在着内部伦理责任与外部伦理责任的冲突、主观伦理责任和客观伦理责任的冲突、科学伦理责任和价值伦理责任的冲突等。调适政府领导伦理责任,应坚持人民、权利、社会本位,健全公共服务相关制度,坚持公共服务绩效评估多元结合的标准,以更好地实现公共服务目标。  相似文献   

14.
政府本位和民众本位是两种性质、内容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政府本位就是以政府的意愿、期望和要求作为政府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民众本位,则是以民众的意愿、期待和要求作为政府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政府管理创新过程中,坚持民众本位这一根本价值取向,必须明确政府的具体服务对象,把握民众的需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政府责任的落实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2006年9月4日,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电视电话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再次强调:“权力就是责任,有权必须尽责。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违法和不当行使权力、或者行政不作为都要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2007年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的召开,政府责任又一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这标志着“政府责任”问题被正式纳入了国家治理的范畴,也充分说明了政府责任的实现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6.
<正>服务型政府"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是个系统工程,它也对我国公务员培训工  相似文献   

17.
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是高政府公共管理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炳伟 《学习论坛》2005,21(3):22-2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公共管理能力的强弱成为衡量政府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志。各级政府要尽快强化宏观意识,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强化为民意识,由“官本政府”向“民本政府”转变;强化服务意识,由“管理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变;强化效率意识,由“低效政府”向“高效政府”转变;强化责任意识,由“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强化法律意识,由“人治政府”向“法治政府”转变;强化公开意识,由“封闭政府”向“透明政府”转变;强化信用意识,由“缺信政府”向“诚信政府”转变.  相似文献   

18.
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务型政府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内,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构建服务型政府对于我国加快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阐述了服务型政府的特征及其内涵,分析了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并提出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政府信用是最大的信用,是建设现代社会信用体系的前提。全省各级政府要率先垂范,以建设“阳光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为目标,建立以依法行政和取信于民、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的政府信用系统,通过政府的诚信建设带动“信用安徽”建设,在提升政府效能和树立安徽良好形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苏州市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坚持实行目标管理,极大地促进了各级政府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责任意识的增强和组织程度的提高,促进了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各项管理责任的落实,对全市保持低生育水平和人口增长的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