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它是针对目前存在的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总体小康”提出来的 ,目标是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小康社会的发展水平由低向高发展1 .“全面小康”是实现“三步走”战略前两步目标之后 ,经济总量进一步提升的小康。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经济上的总体指标是 :国内生产总值到 2 0 2 0年力争比 2 0 0 0年翻两番。显然 ,经济指标有一个由低向高的跃升。首先 ,…  相似文献   

2.
黄杨 《实事求是》2003,(3):47-49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中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但“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如何正确认识“总体”与“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 ,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特色的小康内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正确认识总体小康水平 ,要坚持自明的历史态度(一 )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 ,以 197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为 10 0 ,1980年为 113,到 2 0 0 0年达到5 5 8 7,为 1980年的 4 94倍。如果按人民币计算 ,已圆满实现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任务。2…  相似文献   

3.
实现农村小康建设的新突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结合安徽省的实际,我们认为,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定要深刻理解新世纪小康建设的新内涵,正确把握我国农村小康建设的难点和重点,创新思维,改进策略,实现农村小康建设的新突破。一、弘扬与时俱进精神,向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前进“总体小康”、“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阶段。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推进,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性飞跃。新世纪农村小康建设的目标是要达到更高水平。正如党的十六大的正确判断,我国上世纪末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  相似文献   

4.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当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们要促进“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5.
陈仕龙 《唯实》2004,(1):71-74
本文分四个部分 ,即 :从提出小康到奔向小康 ;从进入小康到建设小康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从建成小康到走出小康。分别论述了小康目标的形成过程、进入小康的现实状况、全面建设小康的发展要求以及建成小康的历史作用 ,对全面认识和全面建设小康的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并提出了全面小康是“四个文明”的协调发展以及“发达小康”和“小康社会将历时 5 0年”等新的概念和观点。  相似文献   

6.
自从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以后,小康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国家“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中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指出,90年代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目标是,在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使广大农民的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并强调:“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到本世纪末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是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重大决定,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自治区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关键就在占全疆人口70%的农村牧区能否实现小…  相似文献   

7.
(下转第34页)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奋斗目标。对于民族地区来说,要实现这一奋斗目标,还要走漫长而艰苦的道路,我们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一)民族地区必须深刻理解和认识我们现在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一、二步目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这个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对于民族…  相似文献   

8.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为切实推动农村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贵州省直机关工委以实施“六项行动”为抓手,推动省直机关党员干部走出机关,深入农村,服务群众,每年选派600名党员干部参加驻村工作,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心同苦同小康。驻村干部带着责任、带着感情,真蹲实驻察民情、真帮实促解民忧、真抓实干帮民富,受到老百姓的广泛赞誉。  相似文献   

9.
我国正式提出2000年将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以来,小康及小康社会的涵义,小康社会的标准和评价方法等,成为广大群众关心的问题,也是理论界讨论的热点之一。现将理论界对小康社会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的确定原则介绍如下: 一、小康社会及其指标体系的涵义理论界比较一致地认为:“小康”是一个动态概念,随着时代的不同,小康的内涵和标准也有所不同。我国的小康应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康,它不局限于我国历史上曾提出过的“衣食温饱,安居乐业”的“小康”社会,也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单纯的物质消费水平的高标准。从国内比较,一般指收入达到当前的中等偏上水平,与国际比较,是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中等偏下水平。  相似文献   

10.
濮灵 《新湘评论》2020,(4):62-63
习近平总书记前不久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门研究“三农”工作时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质量怎么样、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三农”工作成效。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补上“三农”领域短板。本期我们刊登邓小平的《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一文,并刊发赏析文章,旨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坚定信心、夯实责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全面性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 ,不全面的 ,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 ,集中力量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样 ,就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展现于世人面前 ,并且全面提出了建设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我国目前所达到的“总体小康”相比 ,内涵更加丰富 ,它不仅仅意味着经济更加发展 ,而且要求民主更加健全 ,科教更加进步 ,文化更加…  相似文献   

12.
王斌 《求实》2004,(Z2)
“小康”作为一种理想的社会发展模式 ,在我国民间影响深远 ,成为普通百姓对富裕生活追求的目标 ,凝聚了多少炎黄子孙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企盼。而自从 1 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小康”概念以后 ,又为这二字赋予了一层新的内涵———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十六大报告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奋斗目标的同时 ,特别强调指出 :“必须看到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  相似文献   

13.
“三农”问题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影响着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农村稳定不稳定”。因此,总结我国农村改革经验,特别是发现农村改革与国民经济整体改革之间的关系,对于开拓新的改革思路,尤其对于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党的建设》2016,(5):20-2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创造了“中国奇迹”,同时也出现了“成长中的烦恼”,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凸显.东部沿海率先发展与西部一些地区相对落后并存,流光溢彩的都市与偏僻落后的乡村同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与社会文明程度还不匹配,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融合发展有待深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重要的是“全面”.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着眼破解发展不平衡的难题,提出坚持协调发展的理念.这是奏响全面发展“协奏曲”的战略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5.
李仁庆 《求实》2003,(Z1):21-23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江泽民对邓小平提出的小康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其中有“民劳亦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说,人们有劳有逸,日子就能好过。后来,儒家把比大同社会较低级的一种社会称之为小康。按《礼记》的描述,所谓大同社会就是“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社会。而所谓小康社会则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人们能维持中等生活水准的社会。对历朝历代广大人民来说,大同只是美好但无法实现的梦想,而过上小康生活才是可以实现的目标。因此,小康概念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与全国同步小康,是现阶段贵州的“中国梦”,与全省同步小康、与贵阳同城化则是龙里人的“贵州梦”“贵阳梦”。  相似文献   

17.
深化农村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傅水春“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建设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因为农业不能上台阶,综合国力上台阶无从谈起;农村经济发展不了,就拖了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后腿;农民生活水平不上新台阶,农村实现不了小康,全国实现小康就是一句空话。但是...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社会出现了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形式的多样化。在这样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就显得特别重要而艰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种价值目标,又是一种不断推进的社会历史过程。从这个角度看,“构建和谐社会”与“实现全面小康”两者的现实起点一致,目标一致,实践过程也一致。“全面小康”为“和谐社会”的实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和谐社会”是“全面小康”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9.
呼市郊区梯次推进小康发展战略王仲亮根据近、中、远郊的生产力水平、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呼市郊区不失时机制定了“近郊率先、中郊升级、远郊快变、全区提前”的达小康发展思路,把全郊区农村工作重点由“温饱”向“小康”战略转移。近年来,呼市郊区立足区位优势,大力...  相似文献   

2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在本世纪头 2 0年的奋斗目标 ,对于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就此谈点学习体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是对“三步走”战略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大发展“小康”一词源于《诗·大雅·民劳》中“民亦劳止 ,汔可小康”。西汉《礼记·礼运》篇也提到“小康” ,是描述理想社会的一个词语。所谓“小康”社会 ,是仅次于“大同”社会的理想社会 ,有“安康”、“康乐”社会之意。 1979年 ,邓小平同志从中国国情出发 ,第一次用“小康”这个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