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俄罗斯诗人克雷洛夫曾讲述过一个《马和骑师》的故事:一个骑师,训练出了一匹十分驯服的好马。他想,给这样的好马配上缰绳是多余的,有一天骑马外出,就把缰绳解掉了。马儿由于没有束缚,就越发胆大了,愈来愈快地飞驰着,骑师毫无办法控制,自己也从马背上摔下,马儿继续一阵旋风似地向前冲,最终冲下深深的山谷,摔了个粉身碎骨。  相似文献   

2.
对于大多数人,钟南山的名字几乎跟非典同时“问世”。只不过,后者是贻害人类的恶魔,前者是扼紧恶魔缰绳的威武斗士!当人类亘古未见的非典疫菌登陆广州,拉开侵略扩张的架势,国人“谈非色变”之时,钟南山以治学的严谨、科学家的气度、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为党和国家建功立业,取得了瞩目世界的成就。  相似文献   

3.
庄电一 《共产党人》2012,(23):43-45
一年的变化能有多么大?对一个人来说,一年可能不会有多大变化;对一个村庄来说,就更没有多少是值得一提的,令人感兴趣的"新闻"可能会更少——这是我在去黎明村之前的想法。但身临其境之后,我发现这个想法"太主观"了、太"脱离实际"了。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的黎明村,隶属于宁夏盐池县冯记沟乡马儿庄村。全村40多户人家,曾被风沙逼得难以生存,不得不为躲避风沙而四处搬家。1998年前后,这个本来就不大的村庄,竟分成4个隔沙相望的小庄点。到2002年年底,黎明村就只剩下  相似文献   

4.
很久以前,一位国王在一场重要的战斗即将开始前,派马夫去备好自己最喜欢的战马。马夫立即找到铁匠,吩咐他快点给马钉掌。铁匠钉了三个掌后,在钉第四个掌时发现还差一个钉子。因为时间紧迫,他只得草草地把第四个掌挂在马蹄上,但并不牢实。战斗开始了,国王骑着这匹马冲锋陷阵,突然一只马掌掉了,战马跌翻在地,国王也被掀在地上,没等他再抓住缰绳,惊恐的牲畜  相似文献   

5.
<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乡村常见的肩挎背包、头戴草帽、脚踏自行车的"洋马儿"干部,消失近半个世纪后,今春又悄然在华菳市阳和镇出现。阳和镇为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减少"三公"经费,在及时清退因工作租用车辆的同时,为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出行,于4月中旬专门购置了12辆自行车,供下村的干部使用。。"以前下村坐汽车,确实花费较大。但下村光靠双脚走,既辛苦又费时间。有了代步的自行车,问题就解决了。"阳和镇镇长朱国文说  相似文献   

6.
如今,无论是国家干部还是平民百姓,对集资不再陌生,都尝过当被集资者的个中滋味。集资似乎成了某些人的“灵丹妙药”,一切的一切,离不开“集资”二字。 缰绳脱落,“野马”难羁 企业内部集资,已成为企业除银行贷款外的最大筹资渠道。  相似文献   

7.
有一个人当上了官。他高兴得好几天没睡着觉。几天以后,他的心情才平静了下来,才睡着了。可是,他却做了一个梦,一个他认为是个不吉利的梦。因为他在梦中梦到了一个棺材。他认为棺材和死人是连在一起的。他想莫非是这几天要有灾难?想到这,他那由当官带来的喜悦没有了。这天,他看到了一个算命的。于是,他就叫那人给算一下。他刚把那个梦说完,那个算命的就笑了,连声说:“这是一个好梦。这是一个好梦。”他不解,反问道:“梦见棺材怎么是一个好梦呢?”那个算命的不紧不慢地说:“你肯定是当官了。”他听了,没说是,也没说不是。那…  相似文献   

8.
卜伟 《党员文摘》2009,(8):25-25
在美国,我经历了两次让我震惊的网上购物经历。 我一直想买一个衣柜。但看了好几家店都没找到满意的,倒是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古色古香的衣柜款式,挺喜欢,就用信用卡交了钱。过了一个星期,衣柜终于来了。当时我没在家,那些送货的人就把衣柜放在门口。等我下班回来打开一看,糟糕,衣柜后面有一个撞坏了的洞,  相似文献   

9.
竞争力是一个与市场密切联系的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存状态。党报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受到了严峻考验。上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报还有没有竞争力? 党报走向市场以后,其竞争力的问题一直就是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报的竞争力,必须从分析党报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入手。一、“马儿”要好,但马儿必须自己找“草”吃经济体制转轨以后,新闻传媒程度不等地走进了市场,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新闻传媒走进市场,其实质是必须在相当程度上按市场的要求运作,不按市场的要求运作,就无法立足、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在走进市场方面,党报  相似文献   

10.
若干年后某日。你兴致勃勃地去参观一个盛大车展,一进场你就被那辆豪华氢气跑车吸引住了,你和许多参观者一起围着它看了又看。而此时,就在你身后不足30米处,一个衣冠楚楚的25岁左右的男子,露出狰狞面目,正欲引爆一枚自制炸弹……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反恐警察仿佛从天而降,生擒了恐怖分子。  相似文献   

11.
坐在母亲的热炕上像一棵没有伪装的树生命的叶子在母亲唠唠叨叨的话语里散发阳光的气息脚丫子也不满足根的埋藏了露着舒服的丑态坐在母亲的热炕上像一只没有长大的山雀儿望着母亲深情的目光亮亮轻松的翅膀远方其实就是这个窝儿不管飞到哪里只要一回头再累的翅膀也经不住温暖的召唤父亲的马儿与我的摩托劝父亲到城里到我的小楼里住父亲说马儿呢我说城里有公共车有我的摩托父亲牵出他的枣红马儿骑上绕着五月的田野转了一圈看见骑着马儿的父亲年轻了我打开马达我的摩托在乡村的路上飞跑父亲摇摇头马儿摇摇头我骑不住父亲的马儿父亲不愿坐我的摩…  相似文献   

12.
明朝冯梦龙的《笑府》里辑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家里很穷。一天,他出门遇见一个朋友请他吃饭,但他充阔气地说:“我刚吃完狗肉,饭是吃不下了,喝杯酒还可以。”于是两人就去喝酒。不一会儿,他就喝醉了,把刚才在家里吃的糠吐了一地。事后,朋友问他“你吃的是狗肉,怎么吐出来的会是糠呢?”那人沉思了一会道:“估计这狗是吃糠的。”俗话说:“顾了面皮,饿了肚皮”、“死要面子活受罪”。在“面子”与“肚子”二者不能兼顾的时候,死要面子的人,免不了要“饿肚皮”、“活受罪”,这是咎由自取,自作自受。今天,我们不少地方的官…  相似文献   

13.
<正>马德在12月18日的《广州日报》上发表文章说,小时候有一次去河滩放牛,我发现牛很痛苦。牛缰绳的一端,被一根铁橛钉在草地上。牛所能吃到的,是方圆一缰绳之内的草。然而,我发现牛总是对缰绳半径之外的草更感兴趣,有时候,为了够到那些草,不惜被笼头勒到疼痛。其实,缰绳足够长,缰绳半径之内的草  相似文献   

14.
吴卫东  王晓亮 《党课》2006,(7):24-24
国外有个著名的理论叫“破窗效应”:如果有人打碎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修理,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一些不良风气、违规行为就会滋生、蔓延。  相似文献   

15.
《当代贵州》2013,(7):51-51
“虚拟养老院”,就是政府建立一个信息服务平台,当老年人有服务需要时,拨一个电话给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就会按照老年人的要求,派服务企业员工上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同时对服务质量进行监督。虚拟养老院实现了居家专业化养老。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人是没有尾巴的,而多数动物是有尾巴的。据说,人类的祖先──类人猿也是有尾巴的,只是在向人类进化、演变过程中,其尾巴逐渐退化、隐去,直至最后消失。有形的尾巴在人的身上消失了,“无形的尾巴”却在人们的身上滋长起来。比如,当一个人有了成绩就骄傲自满,趾高气扬,别人就会说他“翘尾巴”了;当一个人干了些“门角落里阉狗”──见不得人的事,别人就会说他鬼鬼祟祟,藏头缩尾;当一个人做了坏事被人家批住不放时,别人就会说他尾巴被揪住了,等等。对于这“无形的尾巴”,我们必须正视它。正视的目的是为了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17.
富“口袋”与富“脑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说过:“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也难以搞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这样,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也是这样。对此,我们华西村深有体会。记得1961年建村时,人们眼中的华西村是:“人均日有半斤粮,饿得走路都打晃,瘦得就像‘干田鸡’,大多数人是文盲”。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我们发…  相似文献   

18.
“官托”     
《天津支部生活》2012,(4):35-35
办事都得凭关系,有了关系靠关系,没有关系找关系,难找关系买关系。“官托”于是成了权力网、金钱网上的一个纽结,在行贿者和受贿者之间穿针引线,起到了润滑作用。 福建省政和县原县委书记丁仰宁,其手下就有一“官托”。此人在政和县经营多年,人头熟、关系多,加上善于钻营,很快就与丁仰宁搭上关系,并且处心积虑地揣摩其心思、嗜好、  相似文献   

19.
尤国勋 《共产党人》2004,(17):49-49
政绩是指领导干部从政的业绩。为官一任,谁不希望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成就一个留芳百世的美名。但时人对领导干部的政绩颇多微词.有时简直是口诛笔伐.何也?笔者寻思,问题就出在一个“观”字上:由于少数当权者的“政绩观”——追求政绩的动机和目的与老百姓的“观政绩”——对领导干部政绩的期待与评价之间产生巨大落差,甚至南辕北辙,如是.人们对政绩的非议也就不足为怪了。  相似文献   

20.
有位领导同志到一个单位任职,他发现机关规定中午12点吃饭,下午1点上班,但是很多人11点半就去吃饭了,大家都习以为常了,多少年也没人去管。他召开一个15分钟的会提出要求:第一,主管领导如果不能杜绝11点半吃饭,你就引咎辞职。第二,如果哪一个单位有人11点半吃饭,就说明是闲得没事干了,这个单位就该精简人员。第三,11点半派人扛着摄像机在食堂门口现场拍摄。15分钟会议一结束,11点半吃饭的现象就随之消失了。 这位领导同志仅用15分钟就解决了多年没有解决的问题。其果断之举着实令人敬佩。然而在敬佩之余,笔者不禁要提出这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