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纵观学界的研究现状,对信访权威和司法权威关系的研究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实际上囊括了信访制度的各主要方面,比如,信访的性质、信访的功能、信访的文化、信访的程序、涉法涉诉类信访、信访的权威等等。但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缺乏实证的研究;第二,缺乏系统的研究;第三,混淆涉法信访与涉诉信访的外延,常常用涉法信访将二者替代之;第四,没有对“信访权威是否阻碍司法权威”这一论断的前提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3.
人格尊严早已入宪,成为中国宪法上的基本权利,但其对政府行为的规制功能远未显现出来。结合深圳"卖淫女示众事件",基于规范法学的立场,通过阐释我国《宪法》第38条的意旨与内涵——作为基本权利的人格尊严(一般人格权)所具有的规范功能,归纳出宪法上人格权保护体系之逻辑结构,即规定"人格尊严(一般人格权)+某些具体人格权"应成为宪法对人格权进行调整的模式,以期对学界在此问题上存在的一些歧见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4.
韩少民 《法治研究》2006,(10):18-18
田文昌律师属于“律林”中“大侠”之类的人。一同行问田律师:“刘涌案在您的努力下二审被改成死缓,但再审时却被改成死刑立即执行,您当时为什么没有继续为他代理?”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是一个标志着时间意识的概念。从时间意识的演变来看,中国宪法的现代性在宪法文本上首先表现为纪历方式的变化。以公元纪年来表示时间,隐含着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的革命。西方传统的历史观是一种以基督教历史意识为主导并将其世俗化的历史观。现代宪法理念颠覆了传统的历史观,却需要一种全新的历史观为其提供正当性根据。人民取代上帝成为历史进程的主导,是现代历史意识对古代历史意识的反叛,因而从根本上体现了现代历史观,直接标志着历史意识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我国群众性治安事件频发,重庆万州事件、安徽池州事件以及今年闹的沸沸扬扬的家乐福事件等都引起国人瞩目,一方面展示了中国人的凝聚力,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严重扰乱了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我国当前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相关部门必须重视群众性治安事件,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事态的扩大和性质的转变和演化。  相似文献   

7.
在农村群体性事件中,基层政府对社会管理的失控,主要归结于基层政府权威的缺失。本文认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往往与基层政府权威的缺失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导致基层政府权威缺失的主要原因则可以归结为基层政府的行为失范。同时,部分农村出现"大宗族,小政府"的现象,"长老会"以及乡村"能人"成为农民群体权威的集中者,这些地方权威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层政府的权威。本文拟从巴纳德的"权威接受论"角度来分析农村群体性事件中基层政府权威缺失的原因以及对乡村治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影响宪法权威的因素有宪法规范上的原因、司法援引上的原因以及对宪法规范的实施所秉持的态度等,其中宪法规范的稳定性对于宪法权威的影响需要我们掌握正确的宪法稳定的认定标准,这对于维护宪法权威是至关重要的。另外,宪法的权威真正体现在社会生活之中,如何使宪法成为一个活的宪法,使宪法进入司法领域成为裁判的依据,发挥宪法作为法所具有的惩戒性、强制性的功能需要我们既要对现有的制度进行适当的完善,又要切实地落实现有的宪法规范所具有的制度意义。  相似文献   

9.
法律能否主张权威?这既是法哲学思考的核心命题之一,也是政治哲学中的难题。本文通过深入当代西方实践法哲学与政治哲学的语境中,借助分析与规范的方法,以行动与理由的解释核心,阐释权威概念的哲学内涵。借助法哲学家拉兹给出的权威的服务观念,证明法律能够主张正当权威,但是法律的权威并不是道德性权威,法律的权威性并不能产生服从法律的一般性的道德理由,因此不存在服从法律的一般义务。本文试图通过以法律权威的探讨为主线,借助实证主义的分析方法,对国家与法律的含义做出规范性的解释,来廓清法哲学与政治哲学中的权威难题。  相似文献   

10.
方亮  郑乐 《法制与社会》2013,(35):235-236
权力有强弱之分,权威亦然。本文运用‘权力——权威”的四种关系模式,即强权力——强权威、强权力——弱权威、弱权力——弱权威、弱权力——强权威的关系,分别对五种不同领导风格进行探讨,从而使领导者在运用权力的同时考虑到权威的影响因素,同时使领导者更充分地行使手中的权力,进而有效地实现管理目标。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学生状告学校的案件屡见不鲜,本文由此入手分析了学校的法律地位问题及学校和学生的关系,希望以此来明朗法院受理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一次齐景公出访晋国,席问。他向晋国著名的乐师师旷请教治国为政之道,答曰“君必惠民而己”.景公不解。酒至半酣.复求教,师旷还是那句话。景公再一次请教,师旷重复了同样的话。一而再、再而三重复“君必惠民而己”,难道意有所指?景公酒意未退,突然醒悟,师旷所言正是齐国目前的政局。“君必惠民”实际是师旷反复提醒他,  相似文献   

13.
<正> 前言我在1972年5月召开的全国宪法研究会上,从"一个年轻研究者"的立场出发,提出了关于宪法教育的问题,并且在1974年的日本教育法学会上,我围绕着宪法教育存在的问题,作了《宪法研究者与宪法教育》的报告。在那个报告中,一言以蔽之,就是宪法研究者对于"国民科学性的宪法意识的形成",如果说是一个宪法研究者必须承担的责任,那么不可缺少的则是致力于宪法教育,而且,这  相似文献   

14.
菲尼斯同哈特、拉兹等实证主义论者一样认为权威是一种内容独立的排他性理由,在概念上排他性理由构成了权威的核心意义。但是,菲尼斯认为,排他性理由要具有规范性必须具有某些实质性的内涵,从规范存在("是")推不出"应当",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权威必须是道德权威。所以行动理由要安置共同善,法律要体现实践合理性的要求。这些理论主张在方法论上源于菲尼斯对哈特"内在观点"所做的古典自然法的重新阐释,即强化了内在观点,并对行动者与法律都作了更为严格的限定。由此,菲尼斯与法律实证主义论者关于权威论在理由的内容、就法律与权威所做的关于法律性质的判断以及判断的方法论(描述性法理学与规范性法理学)等方面都存在着细微却根本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成亮 《南大法学》2023,(1):1-20
法律是最典型的实践权威,探讨实践权威的一般性质直接关系到对法律权威和法治的理解。对实践权威的说明需同时协调两个要求:一是解释权威指令的拘束性;二是保证服从权威的理性化。权威的拘束性表现为权威与行动者的不对称,解释这种不对称就是阐述权威来源在提供行动理由上扮演何种角色。由于专家建议既无法加重既有行动理由的分量,也无法通过排除行动者审思的方式改变实践理由,认知型权威不能创造实践差异,所以其对实践权威(拘束性)的解释是失败的。认知型权威的失败“倒逼”服务权威观必须在概念上主张:作为排他性理由的权威指令排除的是理由本身,而非行动者对理由的审思或信念。在理性辩护上,通常证立命题需要维持排他性理由的中介角色,即维护“依赖性理由—正当权威—具体指令”的双层结构。依赖性理由仅在一般证成层次为特定指令提供“内容独立的证成”,但这意味着权威指令再次面临退化成“排除审思之决策工具”的风险。服务权威观面临概念主张与证成论据不匹配的难题,这一难题的根源在于排他性理由作为行动理由的资格与拉兹的外在理由论立场相冲突,因此难题的解决也必须在元伦理学层面完成。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学界关于"大政府"或"小政府"的辩论经久不息,《权利的代价:为什么自由依赖于税收》一书的问世在这一辩题上形成了新的立场,然而本文出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乱象而对自由放任主义提出的批评并不公允。但是,它为我们审视中国的发展道路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苏格拉底的死亡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哲学家对于法律的高度信仰。苏格拉底坚信守法即正义,遵守城邦的法律就是行正义,而法律信仰在苏格拉底身上又陷入了一种困境和悖论之中,即雅典的法律缺乏某种被信仰的品质,但苏格拉底却依旧保持对法律的信仰的心灵状态。本文主要从雅典民主制缺陷导致雅典法律瑕疵的这一外部制度因素,以及苏格拉底本人具有的公民意识中的法律至上观念这一因素入手,分析了苏格拉底身上所形成的法律信仰的悖论。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历史文本 ,“五四宪法”展示了现代宪法之理念及理想 ,其内在体系具有逻辑自洽性和价值合理性 ,然而作为一个制度实体 ,“五四宪法”的外在运行却遭遇无以化解的困境。“五四宪法”遭遇困境之根源在于宪法认同之缺失与宪法权威之缺位。鉴于宪法之为权威所凭借的民主、法治、人权等价值理念未被习识和采信 ,以宪法为最高权威之法治未能成就 ,在宪法文本和社会现实之间于是出现断裂。“八二宪法”秉承“五四宪法”的价值理念 ,因而“五四宪法”的历史境遇对当代宪政建设仍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最近发生的蒙牛“诽谤门”再次搅动了国人的“奶”神经.奶业圈又起新的波澜。然而,说实在的,作为一名消费者.我现在产生了“审丑疲劳”。从2005年开始,中国乳业的“糊涂帐”就一本接一本。先是光明身陷还原奶危机,再是三鹿天津查出早产奶。这些事件在公关圈和奶业圈均被认为是企业间由于竞争而互揭行业潜规则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茅家梁 《检察风云》2013,(13):33-33
想起了退休前在报社遇到的一桩事。那一年不冷不热的日子,几个领导下基层"调研"。到了"饭点",却还没有到目的地,便下了专车,各自拿出富有特色的"拌面"和司机、秘书在引擎盖上"呼噜呼噜"地享受起来。随行的记者一见,赶忙"立此存照"。第二天,《首长下农场途中吃拌面》的"新闻",很体面地在显著位置出现了,还配发了一篇评论。按理说,这个记者是应该受到欣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