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2.
责任伦理强调行为选择的价值性、主动性和责任性,旨在唤醒社会成员的价值意识和主动意识,促进社会问题的根本性解决。面对生态危机和环境破坏的时代难题,国家、社会、个人都负有无可替代的生态责任。以责任伦理为依托培育全社会绿色生态意识,是应对生态环境危机的现实需求、构建生命共同体的时代要求,致力于满足人们的绿色诉求。倡导绿色理念和价值意识、推广绿色服务意识、保障绿色权利意识,推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基础,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对处于文学和法学交叉领域中的一种文学现象进行了全面检视 ,通过概念界定、范畴限定和美学内涵揭示 ,从文艺理论的大角度和涉法文学本身所独有的小角度 ,全方位地对“涉法文学”这一文学族类作了一次全面而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新写实"文学思潮的倡导过程中,<钟山>成功地将文学意识和媒体意识加以结合,它对文学思潮或文学倾向积极倡导,并进一步文本化、学理化、定性化.对于这一类型的文学作品集中力量的发表和推荐,复活了曾经被屏蔽了的现代媒体意识,是新时期大陆文学刊物中较早成功体现媒体运作策略的刊物.这也是<钟山>以主人公姿态积极参与文学创作过程的文学策略的有效运作.由此奠定了<钟山>在全国大型文学刊物中的先锋地位.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20世纪历史的变动,中国文学对俄罗斯文学的接受在不同阶段显示出不同的摄取侧重和价值取向,先后经历五四时代对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吸纳,1930至50年代前期对苏联革命文学、日丹诺夫主义的移植,50年代中期对"解冻"文学的译介及其后对"修正主义文学"的批判,自80年代中期起对"回归文学"的引进,90年代以来对俄罗斯文学的补充接受,以及对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当代文学的接纳.这一漫长的接受史程,既不断刷新着国人心目中俄罗斯文学的原有图像,也折射出接受者民族的历史传统、时代氛围、文化心理和现实需求,还透露出中外文学关系史的某些重要规律.  相似文献   

6.
钟宁  马塽 《法制与社会》2012,(16):189-191
建设生态社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气候适应型社会的总体要求,其涵盖的社会发展内容更广泛更动态化。建设生态社会是直接应对气候变化、生态赤字和绿色发展的一条新路径,它的生态建设重点从以往的环境治理、降低能耗等末端具化行为转向气候变化适应与预警机制的全面前置建设,从政府政策到群众生活,面向一切生态参与主体推行绿色社会变革。其内容包括公众共同生态责任建设,绿色发展模式的推行,适应性政策机制的建立及国际绿色合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7.
自然,童心与诗:论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童年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着重论述了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学的自然与童心主题及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认为在机器明主宰下的现代社会里,人性不可避免地趋向物化,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化,人了原本在自然状态下充分拥有的自由和善良的意志、崇高的想象力、纯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情感世界,使人变得封闭、迟钝和缺乏创造力,而这将导致整个人类明的匮农与衰退。因此,人类为自身的进步、发展与完善,就必须摆脱机器明的,回归浪漫主义的思想境界和  相似文献   

8.
王丹阳 《金陵法律评论》2007,(2):143-147,153
文学翻译的过程同时也是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文学翻译的性质决定了文学翻译的核心问题是努力做到全面实现译文的文学功能,即原文文学意境的传达,或者说原作文学效果的再现,译者应当把完善译文的文学功能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因此,创作文学作品是文学翻译的根本任务,而译文则是作者和译者共同写作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整体布局,确立了生态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设生态文明进行重点部署。将环境和生态建设纳入制度和法治建设的轨道。回溯历史,100多年前伟大的革命导师马、恩就曾对自然生态保护给出了独到精辟的解读和剖析,凝视现实,其相关理论在依然是指导和推动我们生态建设的有力论证。本文从生态制度建设的法治角度入手,从预防、保护、建设三个逻辑层次展开,对生态法治制度建设的理念实践等方面进行了相关预设铺陈,对生态文明法治制度的形成提出了框架设想。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启蒙文学在中国经历了两次高潮,一次是在1920年代"五四"运动前后,另一次是在1980年代新时期文学之初.遗憾的是,两次启蒙文学都是昙花一现,未能为继.90年代以后,在文学领域,启蒙话语的失效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启蒙文学的世纪兴衰,与知识分子主体的精英意识具有重要的关联.因为与作用于文学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围因素相比,创作主体主观精神世界的改变要更为直接地对文学创作发生影响,这是一种更为内在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1.
经学尤其《诗经》仍然是支撑魏晋文学的主流意识之一。在诗歌体式上,魏晋文学大量摹拟《诗经》,以四言为主;在诗歌题材和主旨上,直接摹拟《诗经》,创造出拟经诗、补亡诗、拟《诗》诗三种类型,复古之风达到了空前炽烈的局面;在艺术风格上,以雅颂为主、又以风入雅,从而对如何继承《诗经》的文学传统提供一次集大成式的探索,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玄学、佛学、法家学说和儒学四个层次入手,剖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学世界观的内涵、相互关系以及对法和法学发展的影响。指出多元化的法学世界观是该时期立法和律学研究的基础,也是隋唐时期中国法律走向昌盛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3.
金陵怀古词是中国词史中篇制浩繁、体系完备的题材类型.它成为追忆金陵历史、寄托政治感慨、抒写人生感怀的重要文学载体,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意蕴.金陵怀古词形成鲜明的意象、典故系统,成功运用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古今对照等表现手法,产生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汉魏六朝诗坛的显著特征是新变,这也是它在中国诗歌史上重要意义所在.具体表现为,诗歌作品记名的普遍化、诗歌地位下移并保持平凡身份、注重形式创造、实现从歌诗到诗歌的转变.该时期诗风更迭频繁而较多个人色彩,"教化"意识相对薄弱而审美追求异常活跃,皆是以上新变诸气象的反映.以前正统诗论视六朝诗歌为代降的过程,并以梁陈两朝为诗歌史上最低谷时期,这种见解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认识汉魏六朝的新变特征和意义,有助于完善诗歌史的发展观念.  相似文献   

15.
海外华文文学的滥觞时期 ( 2 0世纪上半叶 ) ,是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文学时期 ,它既是对中国国内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呼应与反馈 ,又是对海外华文新文学的启蒙与滥觞。最早的海外华文文学实体 ,出现在南洋地区 ,即以新加坡、马来西亚为主的东南亚地区 ,它对中国文化文学的“移植”及对西方文化文学、居留地文化文学的“嫁接”典型地反映了海外华文文学在文学继承关系方面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6.
文学场域是由影响文学作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的各种因素所构成的有机系统,作为元场域的文化场决定着它的性质和走向.台湾的文学场域是在传统的中国文化环境中生成与发展的,它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打上了深深的中国烙印.中国传统文化是台湾文学的灵魂,为台湾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养料.  相似文献   

17.
田义勇 《金陵法律评论》2007,(2):117-121,127
历史与逻辑统一,出自哲学领域,有其错误与弊端.该命题出于预定式思维方式,实违背辩证法精神.历史与逻辑统一,与历史、文学史研究的特性不合,是文学史研究的一个伪命题.应放弃此类理论幻想,追求文学研究的多样与灵活.  相似文献   

18.
绿色非政府组织是生态政治在实践领域最为活跃的行动者之一.面对资源动员和政治效力两种功能性要件,绿色非政府组织在行动的组织模式和压力方式上形成了交叉组合的现象,制度建设似乎正在逐渐取代对抗政治.在这种情况下,绿色非政府组织同时面临着政治机会和危险,一方面取得了实践资源和生态成果,另一方面也伴随着失去绿色非政府组织本身存在意义的危险.  相似文献   

19.
This essay explores the possibility of applying narrative analysis as a tool for the socio-cultural study of law. Narrative is understood to be both a form of representation of reality, as well as a starting point into the enquiry about the nature of reality itself. Consequently, an analysis of legal narratives could help to assess law’s impact on our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reality and of ourselves. The narrative context, which is examined for its plot and metaphors, i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of human biotechnology. The legal representation of techno-scientific knowledge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is contrasted against other conceptions of science, especially with the ones that are put forward by scholar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and anthropology. It is argued that the present legal narrative of human biotechnology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not only lacks 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making process but also, importantly, that it is in need of a self-reflexive understanding of its own practice. At the end, the possibility of changing the present legal narrative will be probed with the help of different narrative theories of the self and of representation, which have been advanced by White, Taylor and MacIntyre.  相似文献   

20.
"文革"后丁玲复出文坛,其公开表达的文艺思想呈现出鲜明的悖反特征:一方面丁玲反复鼓吹文艺为政治服务,另一方面又有与上述论断截然相反的言论和实践.这种悖反一方面源于长期政治压迫下的心理困扰,也与现实中的宗派纠葛有直接关系,更深层的原因则是丁玲所汲取文化资源的内在悖反.<讲话>的政治文艺思想与"五四"文艺思想纠结在丁玲思想的深处,决定了其文艺思想的对立和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