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立足现实,对当前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归纳和分析.并由此出发,对新形势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如何与时俱进,进一步发挥其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政治优势,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中共建立之初,主张实行民族自决,建立联邦制的国家政权。后来,经过不断探索,最终抛弃了联邦制的主张,把民族区域自治确立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这一政策符合中国的实际,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其革命实践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虽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但已充分发挥出了其优势所在,成为推动我国民族工作不断前进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民族区域自治的地位,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本文认为,根据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和目的,民族自治地方必须敢于和善于运用法定的自治权,理顺国家与自治地方的关系,在强调国家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必须尊重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并且必须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修订《民族区域自治法》,设立“自治市”,允许民族自治地方自主开发本地自然资源,国家在民族自治地方开发资源时,必须充分考虑民族自治地方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对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深入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着力优化民族地区政策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更是统一战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一要提高认识。要深刻认识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法律。二是深刻认识民族区域自治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的重大举措。三是深刻认识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地区经  相似文献   

6.
陈沛照 《前沿》2010,(3):77-80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取得了巨大成就;作为一个政策和制度体系,在改革开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成功实践给予了我们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7.
何海涛  多文志 《前沿》2014,(23):20-22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的正确结合、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正确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正确结合、国家统一与民族自治正确结合的政治制度,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平等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基本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陈琛 《传承》2011,(10):12-13,15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作为中国共产党独创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中国模式”,在中国实施几十年,成功地解决了中国的民族问题,56个民族在中国这个大家庭中欣欣向荣,和睦相处。那么,中国共产党是怎么样在实践中独创出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呢?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又是怎么样在中国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通过从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理论探索、形成、成熟三阶段来进行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胡美术 《前沿》2008,(12):85-87
民族区域自治与联邦制两者都属于国家的结构形式,但两者却属于不同的概念,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选择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没有选择联邦制,这是中国共产党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效地促进了中国民族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0.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法律制度是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法律化。深入分析其立法和实施状况,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民族法治建设、促进和保障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社会资本作为民族区域自治的元制度,其信任、规范和网络是建立和维护民族区域自治社会秩序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工具,也是整合民族区域自治的社会"粘合剂".然而,社会资本也会在一定层面上阻碍民族区域自治的良好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善治的根本在于引导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12.
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在云南的贯彻执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中 《思想战线》2000,26(5):130-136
云南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对民族区域自治法规的贯彻执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选举自治机关过程中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其二,自治机关的立法过程;其三,自治机关与上级国家机关协商、监督、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其四,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司法机关的执法过程.云南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已取得可喜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陈支平 《思想战线》2012,38(1):91-94
中国东南地区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具有一些与西南、西北、北方各地少数民族所不同的历史文化特征.学者们在研究这些历史文化特征的时候,往往存在三个值得省思的问题.一是文化的边缘心态,即预设东南地区民族及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基本上是从北方中原传续过来的,从而对东南地区民族历史及其文化的研究产生许多偏颇甚至不切实际的负面作用.二是历史与现实的偏离.历史文献及“历史的集体记忆”和原本的历史发展轨迹常常存在着较大的距离.我们在研究中国东南地区民族史的时候,假如过于执著于历史文献的记述和所谓的“历史的集体记忆”,恐怕都将不知不觉地被引入比较偏颇的学术困境.三是民族学的政治性导向.如果过分强调不同民族的自我表现及其特殊性,势必给整个国家与民族带来许多不稳定的因素.政治性导向的正确路线,是应该发扬中国传统中的民族大融合的趋向,而不是刻意强调甚至制造不同民族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4.
习仲勋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主要包括: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必须"有所准备、分步骤";关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原则、重要条件和目的、基本保障的思想;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要纠正不良倾向;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利;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全党要牢固树立"一切立足于、着眼于帮助少数民族治穷致富,全心全意为少数民族服务"思想。  相似文献   

15.
陈琛 《传承》2011,(26)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作为中国共产党独创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中国模式,在中国实施几十年,成功地解决了中国的民族问题,56个民族在中国这个大家庭中欣欣向荣,和睦相处。那么,中国共产党是怎么样在实践中独创出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呢?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又是怎么样在中国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通过从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理论探索、形成、成熟三阶段来进行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郝时远 《传承》2011,(5):64-66
政策是国家意志观念化、主体化和实践化的反映,体现了国家意志的政治理念、人民利益、法律精神、权力限定和权益保障等效应,是社会各个领域的工作指导原则和工作行为规范。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工作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重大事务,国家根本大法宣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是指导民族事务的宪法原则,也是制定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体现了我国政体的结构特点,也集中体现了民族事务各方面的政策原则,这一制度的法律化,也使民族政策具有了依法制定、依法执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试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行政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建新 《前沿》2006,(11):187-189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作为我国一个特殊的地方行政单元,其行政环境既表现出与其他行政单元相一致的共同性,又有其特殊性。对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影响较大的一般行政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国际环境。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政府只有充分认识和把握其特殊性才能在遵从和适应行政环境的基础上,正确地行使行政职能,促进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全面发展,推动民族地方小康社会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18.
徐洪刚 《传承》2012,(13):86-87
民族区域自治法律实施的社会监督是指公民、社会舆论机关以及社会团体组织为保证自治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法定范围内行使自治权,而对自治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和活动进行的监督。它具有基础性、广泛性和制约性的特点。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律实施的社会监督对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民族法制建设和保证民族自治权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杨化 《传承》2011,(8):10-12,17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为我国各少数民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开辟了新的时代,保护和尊重了各少数民族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不容动摇、不容削弱,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20.
帅海香 《前沿》2010,(15):135-138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内蒙古自治区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60多年内蒙古自治区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总结60多年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的成就与经验,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