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美舟 《法制博览》2023,(15):127-129
虽然我国《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了预约合同制度,但对预约合同与本约的区分标准认定不一,未规定预约合同中限制协商本约的条款效力,未规定预约合同的效力和违反预约损害赔偿的性质和范围,因此在相关理论和司法实践中造成极大分歧。本文针对商品房预约合同,就上述问题提出了立法建议,说明了相关理由。  相似文献   

2.
朱爱军 《法制博览》2023,(1):100-102
当前预约合同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但实践中我国关于预约合同的法律规制体系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为了回应社会所需,立法机关等相关部门应围绕着《民法典》第四百九十五条构建起完善的预约合同法律规制体系。本文从预约合同的概述入手,分析了预约合同的效力及其违约责任,并提出了下一步的完善构想,旨在促进我国的预约合同法律体系规范化、健全化。  相似文献   

3.
违约方合同解除权一直是我国学者争论的焦点,我国法律体系内,违约责任承担的具体方式为实际履行.虽然违约方不能逼迫对方主动解除合同,却无法行使法定的解除权,导致双方进入交易僵局,同时也对社会经济效率产生严重影响.从我国通过典型案例允许违约方在条件适用的情况下解除合同至今,司法实践也在逐渐优化违约方合同解除权这一理念,并不断...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进,我国高校实行人事聘用制已经常态化,高校与教师之间以人事聘用合同为纽带,建立人事聘用法律关系。教师违反服务期约定承担违约责任的案件备受关注,但由于人事聘用合同中对违反服务期约定如何承担违约责任缺乏相关法律依据,导致对教师所应承担的违约责任存在同案不同判的现象。本文通过对司法实践中高校人事争议诉讼案件的梳理,首先,对案件进行了归纳总结。其次,指出目前在司法实践中由于缺乏法律依据出现的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在立法上,应当弥补现行法律的缺漏,细化有关服务期的相关规定,完善违约金的认定条款;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人事聘用合同中引起违约责任承担的服务期条款应当接受公平和合理原则的审视。  相似文献   

5.
何昌宏 《法制博览》2024,(6):100-102
当前国内不动产交易量明显提升,在不动产交易过程中预约合同的关键作用逐渐显露。预约合同的本质是以契约的形式确立买方卖方合同关系,并通过预约合同明确交易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基于此,本文将对预约合同的基本内容与法律效力等问题展开探究,同时结合相关案例,探究预约合同公证介入不动产交易中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够在不动产交易领域发挥预约合同的作用与价值。  相似文献   

6.
张慧 《法制博览》2023,(20):142-144
在《民法典》合同编部分详细规定了民事合同建立与违约责任的相关内容,体现出我国对于契约精神的重视,使其更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民法典》合同编内容的制定建立在合同自由、合同平等、诚实信用、社会和谐等基本原则之上,用于规范签订合同双方的行为与责任,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本文将针对民事合同违约责任条款的明确性进行论述,详细介绍了明确合同违约责任条款的意义,讲解了目前民事合同违约处理的方式,并分析了违约金作为合同违约责任的意义,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王辉 《法制博览》2013,(6):90-91
合同是一种契约,一种保证形式。合同发生法律效力是成立合同的目的,以此来保证双方当事人交易的顺利完成。合同的效力是合同对双方当事人所具有的法律上的约束力,使合同具有法律效力是当事人订立合同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要求。合同如要产生效力,则其先要生效,合法有效的合同才能产生相应的法律拘束力。本文阐述合同效力的概念、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的关系、格式合同的效力、预约合同的效力、不同合同类型的效力问题及合同生效的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8.
旅游服务合同尽管以精神利益为合同标的,但这并不代表其违约责任中应当包含精神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以现行法律规定为必要,但世界各国均未在旅游合同中规定违约精神损害赔偿责任;即使修改现行立法,考虑到相关后果,也不应该支持旅游服务合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之诉。  相似文献   

9.
张树腾 《法制博览》2022,(11):88-91
在继续性合同中,因合同陷于难以继续履行或事实上不能继续履行而出现合同僵局.打破此状态,方法有二:一是守约方解除合同;二是违约方行使司法解除的诉权.然而决定合同何时解除主要掌握在守约方手中,这可能会导致客观上的不公平.本文通过典型案例剖析以期探讨正确适用减损规则,有效发挥法律的指引作用,反向敦促守约一方有效快速行使解除权...  相似文献   

10.
孟斌  毛艳艳 《法制博览》2022,(15):74-76
我国《民法典》第五百八十条第二款确立了违约方申请合同解除的权利,但在该项权利的性质及司法适用路径上存在一定困境及争议."不完全的合同解除权"说可解决前人理论未能解决的困境,更符合司法实践需求.以此为基础,违约方申请合同解除的司法适用应采纳不完全的合同解除权理论,注意合同解除权的限制条件,逐步淡化《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  相似文献   

11.
从现有的实践可以看出在实践中恶意抗辩的情况普遍存在,而在这过程中判断合同的无效与否就成为工作中的一个重难点,据此,笔者认为对适用违反强制性规定确认合同无效应当慎重。具体来说,必须要针对强制性规定中的效力性规定、当事人主张无效的主观要件等方面进行认定,本文试图对此进行讨论与分析。  相似文献   

12.
谢荣靓 《法制博览》2023,(10):148-150
船舶建造合同性质的界定是研究船舶物权归属等相关法律问题的基础,而在各国关于船舶建造合同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对该合同性质的定性也各有不同。船舶建造合同的买卖合同说、承揽合同说以及混合合同说都有各自的合理之处,但同时相比之下也有不恰当的地方。本文通过将船舶建造合同的特征与买卖合同、承揽合同和混合合同的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明确船舶建造合同的法律性质。  相似文献   

13.
贺昕尧 《法制博览》2013,(7):127-128
正确理解合同效力,关系到民商事合同的正常实现以及市场交易的安全和稳定。然而,对于合同效力的概念及其相关概念的区分,我国合同立法及学界并没达成共识,由此导致了一些合同运行成本的增加,且不能及时保护当事人利益。因此,有必要对相关问题进行明确定义与区分,以便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法官在判断合同效力时作出正确的裁判。本文通过对合同概念的分析对合同有效、生效、无效、失效等概念阐述自己的观点,以便合同运行过程中,实现当事人的最初目的。  相似文献   

14.
赵勤砚 《法制博览》2023,(11):132-134
《民法典》第五百八十条规定了合同解除权问题,在合同陷入僵局时赋予违约方合同解除权,能够让违约方在合同中“脱身”,提高民事交易的效率。传统理论认为违约方不具有合同解除权,但司法实践中出现大量的违约方合同解除权的案例,在违约方合同解除权的问题研究上,需要从立法上赋予违约方在符合特定条件下的合同解除权,完善《民法典》关于违约方合同解除权规定存在的理论逻辑问题,使得违约方合同解除权更适合司法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锦龙 《法制博览》2013,(11):104+91
银行存款合同的性质即存款合同转移的是存款使用权(债权)还是所有权(物权),在法律上的不同规定,将直接影响到司法审判工作与存款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切身利益。本文通过对存款合同性质的法律分析,明确提出银行存款合同转移的是存款的所有权,以望引起我国立法机关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赵三保 《法制博览》2022,(11):55-57
合同是市场活动的重要凭证.《民法典》中的合同编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合同订立是民法体系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有利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进一步推动.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民法典》合同编中的合同订立重要发展和创新,深刻认清《民法典》合同编回应我国经济和社会中的迫切需求,其实施必将对我国...  相似文献   

17.
空白合同,顾名思义指签订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上签字盖章后,合同内容中的权利义务等条款留有空白,手持合同的一方可以任意填写空白内容的合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民众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订立白纸黑字的书面合同的习惯已经慢慢深入人们的骨髓之中.在日常生活中,每日有大量的空白合同的订立.而签订了空白合同就是意味着对合同对方给予...  相似文献   

18.
“事实合同”理论,对于非典型的“要约—承诺”型合同,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几十年来,我国法学界和实务界对于该理论的认知在不断深化。但是,时至今日,误解、错用“事实合同”的现象仍不难发现。而我国民法并未承认“事实合同”。超越出“要约—承诺”模式并从“事实合同”中寻求合同成立的另外一套机制作为理论探讨,自然是大有其裨益的,但司法实务中援用“事实合同”并视之为实然,在成文法制度的我国民法背景下,显然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9.
第三人履行是指由合同相对人之外的第三人向合同关系中的债权人履行合同义务,债务承担则是指债权人、债务人与第三人订立合同,将债务人的债务转移给第三人承担。二者在理论上的分野是清晰的,但是实践中第三人履行与债务承担却极易混淆,并造成司法裁判的困惑,还可能影响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本文分析和整理了我国30余个相关司法案例,挑选出了5个具有代表性的判决,总结出了我国司法实务中区分第三人履行和债务承担的考量因素,并就此提出了目前司法实践中的问题,包括判决结果不统一、说理依据不充分、判决措辞模糊等等。为此,本文进一步对第三人履行与债务承担的区分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一些区分二者的建议:1.第三人与债务人之间是否存在协议;2.债权人是否明示或漠视同意;3.从合同订立目的、文本分析、履行情况、第三人是否有抗辩权、违约责任来判断第三人是否成为合同当事人;4.当合同无法被合理解释时可以推定为第三人履行。  相似文献   

20.
段秀琪 《法制博览》2013,(11):74-75
关于政府采购合同的法律性质,历来争议很大,《政府采购法》将其定性为民事合同,从法律适用的角度,这样的立法选择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民事合同并不能揭示政府采购合同的本质属性,它应该属于行政合同。将政府采购合同定性为行政合同首先要解决行政合同是否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政治、经济以及时代特征三个方面阐述了行政合同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为政府采购合同的定性奠定了逻辑基础。在此前提下,归纳总结了目前学界存在的几种主要观点,即"民事合同论"、"行政合同论"、"混合契约论"和"经济合同论",分别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出每种观点的缺陷,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结合国内外实践的发展,论证政府采购合同属于行政合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