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3 毫秒
1.
在《野性的呼唤》和《狼图腾》中,生存原则作为一个重要的主题频繁穿插于故事情节之间.杰克·伦敦和姜戎从不同的叙事视角揭示了这个生存原则,杰克·伦敦是从巴克的角度,虽然是动物的角度但是不可避免地要掺杂进人的思想,而姜戎则是从人类的角度来观察写作,没有猜测或者掺入任何动物的感情.  相似文献   

2.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郭璞的总体文学成就、诗歌、赋等作了颇多评论,值得关注。本文结合郭璞《游仙诗》对前两方面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左传》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名著与文学名著。它生动而真实地记录了春秋时代的历史。它主要是叙事为主,但人物刻画也略加细腻深刻。而《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纵横家思想和语言的著作,具有较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在人物描写上也颇具特色。善于把人物置身在典型环境和矛盾冲突之中,较好地揭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战国策》在人物刻画上,较《左传》更深刻,生动,细致入微。而《史记》主要是通过人物传记来反映历史社会的面貌。这些人物除了帝王将相,贵族官僚以外,还有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如游侠刺客,医卜星象,高人,艺人等等。司马迁把这些人物的性格写得非常真实。因此,纵观这三部作品,在人物刻画方面,从《左传》到《战国策》再到《史记》是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4.
<史记>篇目问题较多,而又以"八书"为甚.学界虽然对"八书"总体的看法没有什么分歧,但有三点需要注意:其一是<史记>缺少<礼书>、<乐书>和<兵书>,八篇中就有三篇有问题;其二是对<太史公自序>的几句话该怎么理解,<律书>和<兵书>的关系应是怎样的;其三是在司马迁创作"八书"的大前提下,上述三篇中是否还有后人搀入的部分.  相似文献   

5.
《左传》与《史记》分别代表不同时期、不同体例史传的最高成就;在史传文体生成演化过程中,《史记》上承《左传》又加以发展,这种内在演化的轨迹在两书处理叙事时间的结构手法中体现出来:外部时间上,《史记》继承《左传》编年体式又加以发展,创造出“表”体记时法;内部时间上,《史记》继承《左传》注重故本化戏剧化的叙事传统,完成了故事时间向情节时间的转化;在故事与情节时间的具体处理方式上,《史记》以顺时叙事为主的传统亦来自《左传》。  相似文献   

6.
《左传》、《国语》是我国历史上两部重要的古史书,二者互有异同、互相表里而又互有补充,都是记载春秋之史实,与孔子《春秋》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阐述孔子微言大义的价值导向也大致相同。两部书中所蕴含的朴素的民本主义思想,对于今天我们加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现时期《大学语文》教学在普通高校教学中面临一些困境,这无疑对于本门课程的教师言传素养、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语文》教师可以从语言的幽默性、哲理性、故事性、抒情性等方面入手,寻找活跃《大学语文》课堂的钥匙,以期更快收到良好的传授效果。  相似文献   

8.
从《江泽民文选》来看,江泽民有着关于马克思主义看法的大量论述,集中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两个基本问题的阐述上。江泽民的马克思主义观既求真又务实,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  相似文献   

9.
<左传>记载的战争充分体现了春秋时期的贵族风度.贵族风度有其道德性,因为它符合礼的道德;它又具有审美性,因为它是外在感性的并超越了功利性,所以具有了审美的意味,是"礼"的外在的感性显现.它不像魏晋风度,完全是个人的,而是具有特定阶级与阶层的文化浸染、显露其文化特质并且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张力"是英美新诗批评所主张和实践的文学批评术语,意为在整体诗歌的有机体中却包含着共存的互相矛盾、背向而驰的辨证关系.晚唐杰出的悲情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优秀诗篇《锦瑟》具有强大的张力艺术魅力,显示出诗意的多向度性与多层面性、诗人情感的浓烈而不平衡性,诗歌语言的蕴藉性和思辨性、诗歌意境的虚实相生性等张力特征.  相似文献   

11.
初期创造社同人的文学创作贡献给现代文坛的是自我文学的全面拓展。郭沫若融会一切的大我焕发着无穷的浪漫精神,他诗歌创作中的泛神论在本质上是自我思维的体现。郁达夫执著于自我欲望的书写,而张资平则将肉体之我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精神之我到肉体之我,初期创造社三位同人的文学创作恰好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序列,为现代自我主体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以文为诗”始自杜甫,韩愈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诗歌创作手法,而晚唐杜牧学习杜甫、韩愈,其诗中的“以文为诗”现象很明显,有句式参差;改变句律,打破诗歌句式的常规节奏,使其如散文那样流动自如;化偶句为单句,故避属对;以虚词入句;不顾声律;诗长如散文;诗题长如散曳序长如散文等八种表现形态。杜牧的“以文为诗”直接影响了宋人,成为宋诗的一个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3.
《新青年》时期的陈独秀、胡适、刘半农、钱玄同、吴虞等的杂感在话题风格、说理风格、语言风格上具有各自的特点,共同丰富着早期的杂感创作,为后来的杂文、小品文,甚至其他文学样式的创作,在体式与语言表达上提供丰富的启示与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党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党风有质和量两方面概念的规定性,也就是说党风概念构成也可以区分为质态构成和量态构成两个方面。分析党风概念的构成,就是对党风内部按其解剖形态加以研究,是深入认识党风的本质和规律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5.
《诗经·国风》中没有楚风,在《诗经》研究史上几近公论。然而,这种“楚风阙如”现象似乎悖离于《国风·王风》与楚文化的相互渗透关系,实则并非如此,二者只是从两个不同层面对《国风》与楚文化关系的概括,即一是现象层面,一是实体层面。本文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通过对《国风》与“楚风”和楚文化关系的综合阐述与深入探讨,进而对《国风》的领域和楚文化的内涵有新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宋初太宗、真宗两朝文坛对中唐韩门诗文的推崇,在仁宗朝士大夫中已经产生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加之此时朝廷党争的激发,从而使得庆历诗坛普遍呈现出发扬蹈厉、削峻划刻,同时又不失理智、冷静稳重的议论风气,宋诗由此形成了独有的政治文化气质.  相似文献   

17.
“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禹与“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父子都是文学史上的著名人物,他们分别生活在汉魏之际、魏晋之际,天下多故,政局不稳,所以他们都曾有过一段隐居的经历,后来又都出山为新兴的政治力量服务。阮禹基本上是一位称职的秘书,而阮籍更富于远见卓识;就思想特点、生活风格而言,父亲相对比较传统,儿子则要潇洒飘逸得多了。  相似文献   

18.
韩愈为中古思想文化转型的重要人物,钱氏秉其“以变为常”之文学史观,于文本细读之中,推知昌黎之双向接受,并进而体察昌黎为诗文转折关捩原因之所在,同时秉同情了解之态度,于昌黎言行之不合处作平情之论。钱氏论韩出以札记形式,故而形式略觉零散,但细味之,则系统而有条理与钱氏解诗之范式有本末并照之趣,可由此而知钱氏谈诗之“一以贯之”者,并可于钱氏之性情作玄想之体会。  相似文献   

19.
田鸣 《外交评论》2002,(2):76-80
读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 ,会发现其故事情节的展开 ,往往与现实生活中某地真实的自然风貌或风土人情交织在一起。因此有些日本学者将此称之为“纪行性”表现手法。本文通过对《伊豆舞女》等几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纪行性”因素的考察 ,尝试探讨该创作手法为作品带来的艺术效果和作家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女性词史上,徐灿可与李清照相媲美,也是开拓词风的关键人物。她以悲壮的豪情、深隐幽微的意境以及俊爽的风格从事创作,故其词作———《拙政园诗馀》,兼具豪放与婉约的风格,突破传统闺秀词作纤细委婉的词风,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她在其词作中抒发的家国之思———怀乡之愁、亡国之音,均呈现出独特的风格,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