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1989年末,波兰和匈牙利在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后,在经济体制上也明确提出了取消计划经济建立市场经济的目标。两国在经济体制转轨中选择了不同的过渡方式,波兰与其他东欧国家实行了休克疗法,即激进战略,匈牙利则独树一帜地选择了渐进战略。  相似文献   

2.
一、不同国家经济转轨方式的战略选择 各转轨国家实行何种转轨战略不是由自己的主观意愿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各自的国情,包括转轨的起点以及宏观经济条件。 实行激进式改革战略的国家,大都是被迫的,不得已的。他们一开始并不想采用激进的转轨方式,而往往是在多次采取措施而无法控制通货膨胀时,被迫一次性放开价格。或者是在国内市场极不均衡、赤字庞大,通货膨胀失控,国家行政管理体系完全崩溃的条件下,通  相似文献   

3.
2.向市场经济转轨是社会各界的共同选择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制度安排,无疑直接导源于旧的中央计划经济制度以及在此框架中所作的有限市场取向改革的失败。但是,如同任何一种制度创新,市场经济制度的产生还有赖于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人和由个人所组成的群众以及政府认识上的根本性变化。倘若我们对东欧社会内部进行较贴近的考察,就不难得出如下结论:向市场经济转轨实际上是东欧社会各界的共同选择。  相似文献   

4.
东欧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这本来是长期实行的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种种弊病暴露以后的客观实践要求,但在八十年代末东欧的这一经济体制转轨偏偏同政权的急剧更迭联系在一起。前者是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要求,后者则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目标。客观规律和意识形态的交织,给转轨打上意识形态的深刻烙印,这正是东欧国家经济转轨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一、“体克疗法” 1.“休克”式的转轨进程 1990年9月,在当时的财政部长克劳斯的直接策划和主持下,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政府出台了“经济改革纲要”,“纲要”指出:经济改革的目的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对现有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改革采取激进方式,也就是休克式的改革。所谓“休克疗法”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的激进式转轨有深刻的"政府诉求"背景.政府是转轨的决策人和制度供给者,政府的行为动机和目标决定转轨的方式、途径.本文从"政府诉求"视角观察俄罗斯转轨,发现其转轨之初采取激进的"休克疗法",有其客观必然性."政府诉求"可以用来分析其他重大社会决策.  相似文献   

7.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俄(苏)两国经济转轨之前,两国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就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工业化程度以及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中国均落后于苏联。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时间长、覆盖面广、刚性程度强,中国的计划经济是从苏联搬用来的,不如苏联那样刻板、僵硬。两国经济转轨的条件是相似的,但由于两国实行不同的改革路线和政策。使两国的经济转轨出现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从1992年1月2日全面放开物价开始,进入了经济全面转轨的艰难历程。经济转轨的根本目标是从高度集权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方法是采取激进的“休克疗法”和“私有化”。经过两年多的左冲右突,破旧立新,旧的经济体制打破了,新的经济体制正处在难产之中。俄罗斯政府为建立新的经济体制遇到了许多左右为难、无法彻底解  相似文献   

9.
东欧各国的经济转轨,已进入第九个年头。这几年转轨的成效如何?如何解决失业和通货膨胀?东欧经济转轨的前景如何?诸多疑虑萦绕在心。那么,就先让我们先回顾一下吧。  相似文献   

10.
前两年俄专家研究所与英伯明翰大学俄罗斯东欧研究中心合作搞了一个题为《俄罗斯的经济转轨:地区问题》的课题,以及最近伯明翰大学《了解俄罗斯地区经济变革形式》课题小组成员彼得·柯尔科教授写的《俄地区难题:制度变革与经济适应》(载于英“共产主义经济与经济转轨”季刊97年第三期)都论及俄地区因转轨而发生很大差异。本文就此内容综述如下。 俄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理条件和社会条件不同对地区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尤其在转轨年代中,地区特殊性更显突出。  相似文献   

11.
一、引论 东欧和前苏联的自由化截然不同于拉美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自由化。尽管相对价格扭曲,国家干预程度高,但自由化前拉美国家经济是市场经济,而苏联式的体制,即使有的国家作了巨大改革(如匈牙利),基本上仍是计划经济和市场过程的混合体(科尔奈,1986年)。东欧经济正经历体制变革。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东欧国家正处于从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时期。专家们认为,在经济转轨期间,由于新机制尚未建立和健全,旧机制尚未失去作用,新旧两种机制同时存在、互相冲突,势必造成混乱和经济衰退,东欧的情况就是一个例子。尽管在1989年以前,东欧国家正处于程度不等的经济困难之中,但自1990年以来,由于全面地转向市场经济,东欧国家一下子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生产滑坡、物价失控、  相似文献   

13.
苏东前政权早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就陆续开始搞经济改革,但收效不大,反对派趁机兴风作浪,最终导致政权更迭。新政权原想在短期内在各个方面,尤其在经济方面有较大起色。但是,东欧各国除了政权、意识形态、街道和党派名称等方面有了很大变化外,经济毫无起色,经济转轨,尤其是国营企业转轨缓慢。这一现象引起一些学者的思索。波兰学者库兹明斯基认为,尽管新政权决心彻底改革经济制度,变计划经济为市场经济,从而建立起全新的经济关系。但是,迄今东欧传统的国营企业变化不大。妨碍国营企业转轨的障碍之一是企业内外旧的经济管理模式仍在起作用,新的、接近西方的那一套经济管理制度尚未建立起来。库兹明斯基指的企业旧经济管理体制与西方经济管理体制之间差别在什么地方呢?企业  相似文献   

14.
(范布雷班特系联合国秘书处国际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工作人员,对经互会颇有研究,曾写过不少文章。下面摘译的是他在1991年6月在《比较共产主义研究》杂志上发展的“东欧的合作更新和经济过渡”一文。) 自1989年秋东欧发生出乎人们意料的政治变化浪潮后,各国纷纷向市场经济过渡。但是,在过渡中的计划经济与西方经济完全合并之前,在经济结构方面必须作重大改革。这种变革  相似文献   

15.
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进程中,宏观经济的稳定,资源配置方式的市场化,决策结构的转化,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然而,经济转轨的核心问题是产权制度的改革,它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转轨进程的成败。正如意大利特伦托大学经济系教授布鲁诺·达拉哥所指出的,“不对经济进行结构性改革(它将改变制度的功能,特别是企业行为),任何稳  相似文献   

16.
在东欧诸国经济转轨中,迄今为止已取得显著成效的是波兰、捷克和匈牙利。其中匈牙利尤为突出。它在东欧大震荡中,以相对稳步的“渐进改革”方式转向市场经济,与波兰的“休克”相比,改革成本较小,这对于正在实行或准备实行经济改革的发展中国家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匈牙利实行渐进改革的决定因素是其经济发展状况,这是客观的硬件,它在每个国家及每个时期都各不相同;而对经济发展状况起着重要作用的一些软条件,才是能够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都发挥重要作用的因素,才更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周超 《俄罗斯研究》2019,(6):143-175
冷战结束和东欧转轨以来,中东欧政治发展的最终诉求,无论从中东欧国家申请入盟(EU)的举动,抑或是欧盟国家施加监督和管控基础之上的接纳来看,应当是自由民主制的建立和存续。但是在九十年代的"黄金岁月"之后,中东欧国家的民粹主义势力出现了明显的上升,尤其是曾经作为转型排头兵的维谢格拉德集团(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以及波兰),民粹主义不仅崛起而且执政,成功进行了所谓"逆民主化"操作。与此同时,激进右翼势力在中东欧的影响也日益增强。对于二者的兴起,历来有两大解释要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学界对于二者的实际作用也各有分析,但是结合中东欧冷战后政治发展的实际,社会文化因素的解释力明显更为有效。本文力图分析和概括针对中东欧民粹主义和激进右翼势力兴起的西方主要研究视角,指出其贡献和不足,以及未来可能的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对经济转轨以来俄罗斯能源工业的研究表明,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的能源工业在俄罗斯经济转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俄罗斯转轨危机中,能源工业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并率先走出经济危机.对经济转轨前俄罗斯能源工业的回顾表明,计划经济体制下粗放式开采是制约苏联油气开发后劲的根本原因.对此我们要给予充分客观的认识.本文从设计采收率、劳动生产率等方面论述了经济转轨以来俄罗斯能源工业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的进一步加强.深入分析了俄罗斯能源工业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的原因.本文指出,经济转轨中俄罗斯能源工业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关系到整体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9.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对东欧的政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并不象人们认为的苏对东欧一直实行“控制政策”,相反它显得相当复杂,不仅每一个时期不同,而且苏对东欧每一个国家的具体政策也各不相同。纵观战后苏对东欧政策的发展、变化,如抽象地加以归纳的话,那么可以说基本上是控制与放松两种政策交替发展。1.控制政策美国学者布朗也把这种政策称为“团结一致”的局面,“在这种局面下,虽然由于局部条件不同而有某种程度的差别,却存在着对内对外政策的总的一致性以及苏联和东欧各自执行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契约主导制度、行政主导制度和国民权利与自由三个维度对中俄两国的"转轨度"进行测量和比较分析.文章通过综合转轨度指标和转轨速度分析,指出了中俄转轨的四个基本差异:一、就转轨度而言,由于俄罗斯有较高的起点,其得分大多数时间高于中国;二、就制度建设稳定性而言,中国显示出平稳渐进的特点,而俄罗斯则大起大落;三、就转轨各个维度的耦合而言,中国三个维度的走势相当一致,而俄罗斯的三个维度的数据则有明显的背离;四、从最终结果来看,截至2003年,中国的转轨度指数已经超过俄罗斯10个百分点,就是说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方面确实已经走在前面.这不仅表明渐进的转轨方式优于激进的方式,而且表明三个维度不能各自单项独进,市场化、政府改革和国民对改革实惠的分享必须步步耦合,才能保证经济转轨既稳步又快速地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