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地位使得西方模式和价值观广为传播,文化同质现象日趋明显.但这决不意味着一种文化能够消融世界上的其它多种文化而取得王者至尊地位,或其它多种文化会自觉放弃自己的生存空间最终相互融合成一种单一的文化.因此,全球化并不会带来文化的一元化.不论是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工具理性还是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价值理性都无法单独承载人类未来历史的进程."西方中心"论和"华夏中心"说都不是正常的心态.跨世纪全球化的发展呼唤中西文化的整合.  相似文献   

2.
由近代启蒙确立的现代性目标仍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价值。它主导着以“全球化”为标志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国近代启蒙由于在文化模式和历史境遇方面与西方不尽相同 ,因此双方的意义认同系统在真涵与功能方面也存在某种异趣。按照这种历史逻辑根据 ,赋有中国特色的启蒙价值目标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如下的现实文化启迪意义 :1 坚持个性自由与为国分忧的统一。 2 坚持个性价值中“德福相济”的原则。 3 在弘扬个性精神的同时 ,坚持“复兴优秀文化传统”与批判“封建文化糟粕”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何小勇 《探索》2011,(1):166-169
当今全球性发展风险问题与现代性发展观的本性密切相关。现代性发展观在其历史建构中预制了人类中心主义、进步主义、经济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等核心理念和发展模式,现代性发展观的这些本性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浪潮中使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遭遇了世界风险社会的困境。深刻反省现代性发展观的本性,调准发展的价值坐标,更新推动发展的思维方式,才能真正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4.
随着兵团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经济体制的转轨,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开放和文化碰撞,以及主体意识的觉醒,兵团人的价值观发生了一些变化。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整体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理想价值观与世俗价值观、精神价值观与物质价值观各自形成了一种张力关系,这需要我们对兵团人价值观的变迁做深入研究和探讨,在研究之前需要注意以现代性的视野去全面考察兵团人价值观研究的价值基础及功能。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这一战略谋划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到了全新的历史高度,开辟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新境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当代全球发展和治理提供的蕴含中国智慧的有效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新故相推,日生不滞”的创新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等养分。与此同时,还实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发展,既包括视野的扩展,即由国家视野扩展为全球视野,坚持“天下为公”的国际观;又包括内涵的深化,即融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和而不同”的交往观;还包括发展的深化,即着眼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坚持“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深入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对于新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化价值观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复兴中华文化、凝炼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文化价值观是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支柱与核心,是人的行为与活动的内在根据,是关于主体文化价值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建构中华文化价值观必须坚持民族性、大众性、科学性、时代性和普世性的原则。依循这些原则,文化价值观在当代应凝炼为忠孝、仁爱、民主、公正、自由、和谐、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红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来源,坚持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革新求变的思想观念。红色文化是孕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沃土,滋养着毛泽东恩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根基所在。  相似文献   

8.
生态环境恶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而全球生态治理也面临公正价值诉求缺失、治理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治理中存在责任“赤字”等现实困境,严重阻碍生态善治的实现。面对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条件的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全球生态治理突破了地域空间和主权国家的局限,呼吁世界各国在治理过程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结合历史责任和国情实际,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全球生态治理,重塑全球生态价值观,凝聚生态共识;重构全球生态利益观,实现利益共享;重建生态责任观,彰显责任担当,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家园,为破解全球生态治理困境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9.
周国文 《唯实》2007,3(5):8-11
在多元价值观凸显的现代社会,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融合,生动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个蕴含着现代性与民族性的文化系统。现代性是面向现代化进程、他国先进文化、全球化世界的文化普适性的体现;民族性是面向中国国情、华夏民族文化与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地域性的体现。这种现代性与民族性的交融,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维度,也是体现其文化先进性的根本来源。  相似文献   

10.
文化全球化发展的价值与伦理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瑞堂  杨振林 《求实》2007,1(7):69-71
对全球化历史进程缺乏价值和伦理的思考,导致文化全球化发展缺乏认同基础。当今文化全球化发展需要“人类共同文化精神的构建”和“不同文化交往伦理原则的构建”,以赋予国际经济、政治合作的文化价值诉求和不同民族文化世界角色的恰当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遵循人类共同文化精神和国际文化交流伦理原则,以民族文化身份参与文化对话与交流,既可以赢得创新发展的主动权,也可以为人类文明和谐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