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4,(35)
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是20世纪最重要的理论流派。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最具影响,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分析什克洛夫斯基笔下的托尔斯泰的作品,发现形式主义批评理论是将"陌生化"的功能定位在人的感受的复苏上,具有文学性使文学成为可能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宋琦 《学理论》2013,(3):147-148
以民为本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传统思想,它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容和作用。毛泽东批判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并形成了一整套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及其方针和政策。在毛泽东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批评实践中人民性原则一直是其文学批评的核心观点,对毛泽东文学批评的研究,是建设中国特色文学批评的需要,也是对马克思文艺理论不断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29)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作为当前成熟的、极具代表性的第三世界女性主义批评,已经成为当代女性主义理论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定义、历史发展、核心问题,以及批评话语的建构、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特点分别进行探究。可以充分说明美国黑人女性文学批评对女性文学、少数族裔文学及第三世界文学批评的建构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从宏观层面看,涉及政治制度、经济生产方式、文化观念变化等领域,从微观层面看,涉及个人价值以及日常生活世界中伦常关系的变化等领域。换言之,日常生活世界的转型亦是现代化的重要题域,只有生活世界中的人以及人与人的伦常关系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才真正完成。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近现代历史,既是政治经济领域转型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日常生活世界变迁、转型的历史。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的转型乃至面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世界层面亦有其历史承接  相似文献   

5.
文学是敏感地带,文学批评更是特别敏感,这是有其历史根源的,人人都缩手缩脚。看来要理顺创作,得先从理顺批评入手。50年代的文学批评是准政治处理,批评与批判同义,以后变成清算,十年混乱期中,批评升格为讨伐。那日积月累的阴影至今还没有涤荡干净,一有风声鹤唳,草木都被疑为棍  相似文献   

6.
列宁从走向社会、投身革命运动起,就关注到沙皇时代形式主义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并对沙皇政府盛行的形式主义进行尖锐的揭露抨击。列宁对革命队伍中发生的关于形式主义的争论以及怎样认识看待形式主义的问题也做出深刻、正确的分析。在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形式主义的现象后,列宁作出了直言不讳、毫不留情的批评。列宁反对形式主义的论述与实践历程,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和有益的启示,有助于当前我们深入开展反对形式主义的斗争。  相似文献   

7.
薄海  赵静静 《理论导刊》2019,(12):98-104
当代中国的文学批评理论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有很多共通性,二者都在关注现实社会中的复杂关系,都将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日常生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前者更依据后者总结并重构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体系。文学伦理学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理论,它在与历史唯物主义融合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批评逻辑和批评方法。随着历史唯物主义的介入,文学伦理学的批评突出了对生命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关注,并在原有的伦理道德批评的基础上反映出现实社会的真实问题,为文学批评的审美和价值判断提供了新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知音》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代表性概念范畴,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意蕴。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指出了在文学鉴赏中普遍存在的知音难求现象,从音实难知,知实难逢两方面积极探讨了知音难求的原因,认为文学批评的误区大都是由于主观偏见造成的,所以力求提出一套客观全面的评定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标准。《知音》篇揭示了刘勰对文学批评鉴赏方法进行探索的轨迹,对于今天人们正确批评鉴赏文学作品有积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学界普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就是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以中国化形式,使马克思主义能够以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出场"。上述理解在一定意义上并未能充分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定位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应主要不是提供形式或话语的支撑,而更多地是它作为基本国情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它所具有的"方法论"层面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经验性"质料"。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文化之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内容而非形式上,体现在它对于社会现实的影响并进而影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展开,这种现实层面的影响并非是"博物馆学"的象征意义与直接话语表达形式的供给功能。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自觉的层面审视历史人物,以社会发展的大视野,多维度考察历史人物行为,才能突破对历史人物价值判断的传统思维。以此研究项羽,对项羽的性格与行为特点、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分析、以往认识的合理与矛盾等,都会有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乔治.布莱是日内瓦学派最杰出的批评家。他在《批评意识》中提出一种意识的批评理论。该理论认为,文学批评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对意识的批评,是批评主体与创作主体的认同,其途径是通过作者的"我思"去发现其独特的意识表现形式。这是一种现象学的文学批评,它为我们的文学批评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形式主义从行政伦理的层面看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工作作风,是执政党内存在的一种严重的异化现象,与党的性质和宗旨是根本对立的,完全背离党的群众路线,是影响党的事业发展的一大祸害,必须坚决反对.形式主义的治理,应充分重视传统文化中优秀思想的现代价值,提升各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念,培育各级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作风,以实际行动改进作风,从而提高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3.
形式主义从行政伦理的层面看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工作作风,是执政党内存在的一种严重的异化现象,与党的性质和宗旨是根本对立的,完全背离党的群众路线,是影响党的事业发展的一大祸害,必须坚决反对。形式主义的治理,应充分重视传统文化中优秀思想的现代价值,提升各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念,培育各级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作风,以实际行动改进作风,从而提高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4.
当前学界文学批评模式主要是判断批评,其表现形态主要有两种,一是政治、道德判断,一是智性分析判断,这让批评堕落成一种工具,扼杀了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创造性.应提倡“想象批评”,使文学批评真正恢复为一种具有想象力的创造活动.  相似文献   

15.
"通古今之变"在司马迁那里不仅是一种历史思维方式更是一种审视古今时代的文化观念。在"通古今"的思维模式下,司马迁对古今作家、作品的批评能够以贯通的眼光来进行审视,这对后世文学批评有所启发。同时,在"通古今之变"的文化观念之下,司马迁能够以等视古今的态度对古今作家、作品进行相对客观的评价。体现在文论思想的总体特征上,基于"通古今之变"的观念,司马迁既有对传统文论的继承也有在此基础上的革新。  相似文献   

16.
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不是一个内部严整统一的体系,在不同时代、不同学者身上呈现为不同的理论形态。他们从阶级意识、精神分析、文化艺术、日常生活等层面提出不同的革命策略,将意识觉醒的无产阶级、有机知识分子、艺术家、边缘群体和青年知识分子上升为新的革命主体。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发掘的革命带有典型的主观性、微观性、渐进性和非暴力的特点。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不过是反叛现实的一种人道诉求,其革命视角的伦理性而非实践性,革命方式的妥协性而非彻底性,革命主体的单薄性而非大众性,革命路径的空想性而非现实性,决定了其无力从根基处撼动资本主义大厦。  相似文献   

17.
王勇  崔永锋 《侨园》2022,(Z1):78-79
<正>近些年,东北的历史题材电影创作需要在原型资源发掘层面上注重创新,以摆脱艺术原型过于俗套,不能突破传统的表现形式,造成大众审美疲劳,影响票房市场。如何创新,这是东北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发展的关键,具体讲,创新由以下几个层面构成,即从文化内涵角度发掘革命历史原型资源,从文化角度注重生活体验的关照与集体记忆的唤醒;从认知角度把握历史题材电影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18.
形式主义是个老大难问题,治理起来相当困难。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尤其是在初期和一些地方,形式主义问题不仅存在还比较严重。在防控疫情这一“准战时”状态下,形式主义问题危害性更大。形式主义问题的根源是官僚主义,而官僚主义的形成有体制和思想两个层面的原因。从这两个层面施治,都属于治本之策,其中思想或理念层面的引领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并形成了三大新理念,即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和民意导向。与新理念相对立的旧理念正是形式主义问题的思想根源。新理念不只是理念,还是一套行动指南。只要确立并践行新理念,就能有效抑制形式主义问题的滋生,从而起到重要的治本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女性文学批评正是由于缺乏与本土男性批评者的对话意识,才导致了对西方女性主义某种程度的认同与盲从.对于女性文学批评而言,如何理解“对话”的含义、如何理解“性别身份”、如何处置西方女性主义与本土女性文学批评的关系、如何对待女作家创作是保持批评生命活力的几个关键问题.身处主流批评领域的男性批评者能够参与女性文学批评的对话,是在为女性文学批评的更好发展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20,(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升华,在其24个字中,个人层面和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常常能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找到直接的对应,而社会层面的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联,则需要更多的现代性转化。概括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底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