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因论是犯罪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自我国开始青少年犯罪研究起,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论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严重的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存在,向我们理论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一社会现象?青少年违法犯罪为什么会大幅度上升?它又有哪些特点?如何处理这些违法犯罪者?又怎样从全社会来预防犯罪问题?等等。鉴于人们认识问题的方法、观点、立场不同,因此,对青少年犯罪原因的解释就不一样。例如,近年来,在某些探讨青少年犯罪原因的文章中,就存在着一些错误观点;有些甚至比较严重。尤其是“社会主义异化论”的散布,也对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青年研究》1982年第9期的《人性异化与青少年犯罪》,1983年第6期的《对青少年犯罪“原因论”的两点商榷意见》,1983年第9期的《青少年犯罪研究方法论的几个问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缘起“犯罪原因理论”(下称“罪因论”)是犯罪学说的基础理论之一,可以说,任何犯罪学家几乎毫无例外地视“罪因论”为自己学说的内核。近年来在我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中,论著蜂起,争鸣活跃,成果喜人。特别是对犯罪原因的探讨,尽管与某些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尚处于初创阶段,但却出现了一股前景诱人的兆头,这就是对罪因的分析,一些论家注意到了“方法论”的不断改进,如储槐植的“多层次的犯罪原因论”(见《青少年犯罪问题》1983年3月)夏吉先的“犯罪综合结构论”(见《新华文摘》1984年1月)等。既逐步摆脱了单因素研究、静态分析、线性因果决定论的传统窠臼,也从“抽不断,理还乱”“的多因交织论”的所谓“综合分析”(实则是“甲、乙、丙、丁”枚举式罗列,而且一度越分越细,越  相似文献   

3.
张弛 《学理论》2010,(10):98-99
文化与犯罪的关系是犯罪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而文化的冲突与矛盾也是我们学习和研究犯罪学时需要重点把握的。城乡文化的差异与犯罪的关系自工业革命和城市化以来就不断呈现出各种表现形态。而我国当前城乡文化冲突与我国犯罪方面的联系又有其自身突出的矛盾和特点。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立足于我国国情,改革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体制障碍,以求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4.
贝卡利亚作为刑事法学旧派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其犯罪学思想亦为皇皇大观.《论犯罪与刑罚》一书在刑法学和犯罪学的发展历程中都占据着重要位置,成为无可置疑的经典之作,然而,该书所呈现出来的犯罪学思想,却由于其在刑法学上的巨大影响力而常常为人所忽略.贝卡利亚在犯罪的本质、犯罪的原因、犯罪的预防和控制以及犯罪的分类等犯罪学重要领域均发表过独特的立场和观点,尽管仍然显得模糊和相对简要,但大体上能够全面地展现出贝卡利亚的犯罪学观.当然,贝卡利亚博大精深的犯罪学观,囿于时代限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对此,应当客观地予以评价,避免苛责古人的不当现象.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农民工犯罪问题已成越发严重之势.笔者将社会生态学与犯罪学加以整合,提出了社会生态论.基于此理论,笔者认为农民工犯罪是在社会生态转入过程中不适应的结果,同时社会生态的失衡也诱发了农民工犯罪.农民工既是社会生态适应的失败者,也是社会生态失衡的受害人.  相似文献   

6.
人为什么会犯罪是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一个永恒的话题,关于人犯罪原因的讨论自古至今从未休止,各种犯罪学思想层出不穷.探讨了菲利的实证派犯罪学与自由意志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出了犯罪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的结论,说明了如果想深入研究犯罪产生的原因,首先要从心理学领域入手,讨论犯罪产生的微观环境才能更全面地解释犯罪问题,从而矫治一些犯罪人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青少年团伙犯罪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团伙犯罪是指有三人以上参加的具有一定组织形态的共同故意犯罪,而青少年团伙犯罪则指犯罪团伙成员主要是青少年的团伙犯罪。在我国现行法律中,并没有“团伙犯罪”这一法律用语。它是我国司法实践和法学研究过程中提出的新概念。我国刑法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而在法学和犯罪学研究中,统一把团伙犯罪看作是共同犯罪的特殊形式或者说特殊形态。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金融行业的飞速发展,我国洗钱犯罪日趋严重,珠三角地区作为国内洗钱犯罪的高发区更是引人关注,珠三角地区洗钱行为的泛滥,严重破坏了这一地区的社会经济秩序,要从犯罪学角度对于洗钱犯罪的概念、珠三角地区洗钱犯罪的特点进行专门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9.
情况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严重社会问题,而“低年龄化”则成为其显著特征之一。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也呈现了这一特征。例如,我国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少年犯罪一般是从16岁开始,而现在,从11、12岁就开始有劣迹,13、14岁就走上社会进行犯罪活动,到15、16、17岁已形成了犯罪的小高峰。如果将有违法行为,情节轻微和只因未到负刑事责任年龄不以犯罪论处的人数计算在内,其违法犯罪的始发年龄更小。这说明我国的犯罪年龄相对提前,趋向于低年龄化。在国外,瑞典一位犯罪学者将青少年犯罪分为两组  相似文献   

10.
"不同交往理论"是美国著名犯罪学家萨瑟兰解释犯罪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它在美国犯罪学研究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这一理论的9个命题出发,可以分析这一理论的积极意义,由此可以得到对我国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1.
邪教犯罪活动是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的一种反社会、反人类、反理智的极端社会行为,成为今天的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危险、最复杂的犯罪现象之一。作者从犯罪学研究的角度对邪教犯罪特点进行了分析,以期把握邪教犯罪活动的规律,有效地打击和预防邪教犯罪。  相似文献   

12.
研究我国青少年犯罪原因(以下简称原因论)的同志,恐怕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深入下去。如何把原因论引向深入呢?我想,概括地说无非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进一步占有材料,一是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对于后者,狄慈根有一句话:“科学中总表现出思维能力的作用”(《狄慈根哲学著作选集》第31页)。那么,在原因论中如何发挥“思维能力的作用”呢?换句话说,用什么样的理论观点和思想方法去指导下一步的研究呢?这本身就是个大题目。我只能就这个题目,谈以下两点不成熟的看法,就教于同行们。  相似文献   

13.
胡成洋 《学理论》2012,(32):143-144
反社会人格障碍极易引发暴力犯罪,我国没有对人格障碍犯罪的犯罪心理研究给予足够重视,因此难以从根本上预防此类犯罪的发生。根据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针对该种人格障碍预防和矫治的方法:一是注重家庭、学校、社会的引导作用;二是重视对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秦春波 《学理论》2012,(12):34-35
恐怖主义犯罪由于恐怖活动的泛滥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最近几年的高密度、超强度破坏的恐怖事件,更加引起学者们的密切关注和深入探讨。恐怖主义犯罪是很复杂的社会现象,只有全面考察其来龙去脉,才能有的放矢地惩治恐怖主义犯罪。因此,恐怖主义犯罪的特征,应该从多角度进行概括,至少要从两个角度分析,一个是犯罪学的特征,另一个是规范刑法学的构成特征。  相似文献   

15.
回顾我国青少年犯罪研究30年的历程可以发现,青少年犯罪研究不仅仅推动了青少年犯罪学与犯罪学的产生,还在推动国家和社会公众重视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促成矫正主义青少年犯罪观的形成、促进青少年犯罪刑事政策的形成与完善,以及推动未成年人专门立法的诞生、少年司法制度的建立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30年来的青少年犯罪研究也存在着学科独立性的缺失、研究对象界定的悖论、实证研究方法的缺失、青少年犯罪研究专业槽的缺失、青少年犯罪研究各学科之间的隔阂与分裂等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16.
食品安全问题是困扰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尤其是在当前,其以越来越严重的食品安全犯罪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严重了威胁了人们的饮食环境与人身健康。本文从社会学及犯罪学中的社会控制理论出发,对中国食品安全犯罪的现状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反思中国食品安全犯罪在社会控制方面的不足之处,以期提出有效的应对方式。本文以有效的治理食品安全犯罪为目标,以保护国民饮食安全为宗旨。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犯罪论体系需要创新发展。当下符合我国具体情况、最现实可行的方案是:先由学者各自提出新犯罪论体系,待时机成熟后再提出一个共识性的犯罪论体系。构建新犯罪论体系应根据四个原则:借鉴德日三阶层体系的优点、考虑我国刑法典的立法特色、调整构造中的阶层安排与要素设置、避免照搬德日三阶层体系的用词。根据以上原则,可提出新三阶层体系,以不法→罪责→罪量的阶层顺序,对行为人的行为进行犯罪成立与否的检验。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犯罪问題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十分关切的问题。青少年犯罪人数占社会犯罪人数的比例是多少,在校学生犯罪人数占整个社会犯罪人数的比例有多大,在校学生犯罪人数在青少年犯罪总人数中占多大比例,不同学历的在校学生犯罪呈现什么特点,在校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治理在校学生犯罪的切实有效的措施有哪些。为了弄清以上问题,笔者对云南省在校学生1983——1992十年间的在校学生刑事犯罪中的盗窃、抢劫、强奸、伤害、抢夺、流氓、杀人等七种主要类型的案件统计情况作了系统的调查分析,企图从中发现云南省在校学生犯罪的一般规律,希望能对从事法制工作的同志和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9.
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主要手段。西方国家的一些大学的犯罪学专业课程体系已经基本成熟,而我国还处于探讨阶段。目前我国犯罪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存在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不合理、法律课程缺位且学时较少,教学方法单一、研讨式教学和实践教学不足,课程内容更新不够及时等不足。应结合我国实际并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及时完善我国的犯罪学专业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20.
犯罪动机恶化即犯罪的主导动机向更加罪恶的方向发展。犯罪动机恶化是有规律的。影响犯罪动机恶化的因素有三大方面 :一是犯罪主体所面临的危险程度和所产生的恐怖感 ;二是犯罪主导动机的罪恶程度和犯罪主体对自我处境的认知评价 ;三是犯罪主体的人格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