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0 毫秒
1.
毛泽东不仅是革命领袖,也是新闻大家。他不仅有着一系列的新闻理论,而且有着丰富的新闻实践。毛泽东与《大公报》有着不解之缘。其实,早在1917年,毛泽东就已注意到《大公报》的影响。这年7月25日他曾致函萧子升,对《湖南公报》、《大公报》的评论和新闻报道作了比较和评论,认为《湖南公报》所刊载的孙中山先生等人  相似文献   

2.
徐树芝 《理论学刊》2006,(4):118-119
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大公报》是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它自1902年创刊,1949年随新中国成立而新生,再至1966年9月10日终刊,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本文只就旧《大公报》的政治倾向、办报方针、经营管理等诸方面作粗浅的总结,以期今天的新闻工作者从中得到借鉴和启示。《大公报》创刊于1902年6月17日,创办人英华,字敛之,满族旗人。《大公报》创立之时,正值庚子以后,民族灾难深重,以慈禧为代表的封建势力腐化误国,维新改良者积极奔走呼吁。英敛之在《大公报》发刊词中,明确了办报的宗旨“介绍西洋学术思想、宣…  相似文献   

3.
《大公报》创刊于1936年,其总编辑王芸生,是无党派爱国人士、蜚声海内外的报业巨子、中日关系研究专家,他将毕生精力倾注于《大公报》,在风云变幻的近现代中国,奠定了《大公报》不可动摇的文化史地位,也成就了一代优秀报人的人格风范。但他个人的命运,却起伏跌宕,波折不断。  相似文献   

4.
《大公报》创刊于1936年,其总编辑王芸生,是无党派爱国人士、蜚声海内外的报业巨子、中日关系研究专家,他将毕生精力倾注于《大公报》,在风云变幻的近现代中国,奠定了《大公报》不可动摇的文化史地位,也成就了一代优秀报人的人格风范。但他个人的命运,却起伏跌宕,波折不断。  相似文献   

5.
吴晓帆 《世纪风采》2006,(11):34-36
王芸生,天津人,系无党派爱国人士,蜚声海内外的报业巨子和中日关系研究专家。1929年,他应主编张季鸾之邀进入《大公报》,成为《大公报》的一支笔,以后将毕生精力倾注于《大公报》,在风云变幻的现代中国,奠定了《大公报》不可动摇的文化史地位,也成就了一代优秀报人的人格风范。但他的个人命运,却因此起伏跌宕,波折不断。  相似文献   

6.
《大公报》曾是一个著名报纸系列,新中国成立前在知识分子和上层民主人士中产生过广泛影响。毛泽东很早就和《大公报》有过交往,他早年被湖南《大公报》聘为馆  相似文献   

7.
贵刊2000年第五期发表的《抗战时期中国新闻界的一次庆典——〈大公报〉荣获米苏里奖章》一文,读了以后,感到该文只是单就此事为“《大公报》的表现”吹嘘一番。并未客观地说明《大公报》何以能在当时获得这枚奖章以及它所产生的政治效  相似文献   

8.
何以说是笑谈《大公报》的是非?是因为贵刊发表的的署名杜泽的奇文让人渎后不禁捧腹。于是有了以下几点意见。 一是,民间的观点姑且不论,《大公报》的历史地位问题,今天已经有了初步的结论。这个结论表现在《大公报》成立95周年的时候,国家政要的题词和在北京举办的《大公报》版面展览上。如果有人对此大为不解,则成笑谈。 二是,今天,《大公报》研  相似文献   

9.
张谨 《党史博采》2023,(8):43-45
<正>周恩来在1952年4月我国驻外使节会议上指出:“《大公报》有一栏叫‘中国第一’。中国哪里有那么多第一,这样提就不对,后来这一栏也只好取消了。”《大公报》是一份历史悠久的中文民营报纸,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在大陆各地发行的《大公报》先后实行公私合营,且相继重组或易名。当时上海的《大公报》开了一个栏目叫“中国的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后,沪版《大公报》从私营报纸到中央财贸部机关报的转型并非一蹴而就,其中"党员报人"起到关键作用。《大公报》自觉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再改造,虽在形式上获得了中央一级党报的地位,但始终无法摆脱党报"不党"的受众印象。以党员报人李纯青、常芝青为研究对象,并将其个人活动置于1949年之后《大公报》转型的背景之下,"党员"与"报人"的双重角色冲突揭示了"党员报人"群体作为"真实人"的另一个侧面,《大公报》的艰难实践也展示了私营报业在改造时期的丰富面相。  相似文献   

11.
黎辛 《党史博览》2014,(12):52-53
正杨刚是出名的女报人,新闻成就凸显在20世纪40年代《大公报》文艺副刊。新中国成立后,她从《大公报》到《人民日报》,其间被周恩来看中、重用,并引荐给毛泽东,后来被任命为《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相似文献   

12.
散木 《党史博览》2008,(8):49-49
曾读《世纪》2003年第5期王鹏的文章《〈大公报〉一则报道决定红军长征终点》,文章的观点与收入王芝琛《百年沧桑——王芸生与〈大公报〉》一书中的文章《到底是哪一张报纸“定乾坤”》相同,即都认为红军长征途中因党中央领导人偶阅天津《大公报》有关国民党在陕北“剿匪”的报道,这才决定把长征的“终点”确定在陕北。其实,关于决定了红军长征的终点的报纸,  相似文献   

13.
湖南最先刊载十月革命消息的报刊,是长沙《大公报》。1917年11月17日《大公报》以《俄京二次政变记》为题,报道了十月革命的消息。湖南最早认识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的是蔡和森,他在1918年7月24日致毛泽东信中,首先提出应该“仿效列宁”。湖南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是1918年7月14日在长沙创刊的《新湘评论》。  相似文献   

14.
王鹏 《党史博览》2003,(6):45-46
一1941年5月21日的《大公报》重庆版上,发表了《大公报》重庆馆总编辑王芸生撰写的一篇题为《为晋南战事作一种呼吁》的社评。为此,当时正在重庆的周恩来连夜疾书一封致《大公报》负责人的信,对社评涉及的在山西南部中条山战役中,有损八路军的言论给予澄清。由此引起的“笔墨交锋”,曾经轰动重庆。中条山位于山西省南部,横亘黄河北岸,东连太行山,西接吕梁山,控制豫北、晋西,屏蔽洛阳、潼关,是抗战期间日军进击华北的要地。1938年春,日军占领晋南长治后,中国军队为了减少损失,不以扼守城镇为目的,分散于晋南山区进行游击作战,建立了以中条山…  相似文献   

15.
梁琨 《党的文献》2011,(4):117-118
不久前有人撰文称,第一个喊"毛主席万岁"的人是蒋介石。该文说:1945年抗战胜利后,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曾六次高呼:‘毛主席万岁!’"文章最主要的根据是《大公报》的报道。它说,1945年10月9日,《大公报》刊登了一则张治中设宴款待毛泽东的消息。在酒席上,毛泽东作了希望建  相似文献   

16.
殷荫元 《党史文苑》2004,(3):48-49,53
民国版《庐山续志稿》记载:“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八月十日,段祺瑞应委员长之约来庐山避暑”。这条新闻,当时《中央日报》、《大公报》、《申报》、《民国日报》等媒体作过领导。对于民国政坛的风云人物段祺瑞,人们并不陌生。但段祺瑞游  相似文献   

17.
《先锋队》1997,(6)
暗杀李、闻二先生的漏网特务归案记《大公报》消息引起了一个小商贩警觉:蔡文其到底是谁?1951年1月20日,上海《大公报》一则消息称,解放前在昆明制造杀害李公朴、闻一多血案的直接策划者,前国民党云南警备司令部稽查处处长王子民已于1月10日在成都被判处死...  相似文献   

18.
百年老报《大公报》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侧影,它以一张民营报纸的超然姿态,秉持民间立场,祈望以新闻舆论影响中国社会进程,并由此形成自己的办报风格,其中尤以“文人论政”最为典型。《大公报》自创办伊始,自由主义新闻理念始终主导着该报的编辑工作,这一理念不但在几任总编(主笔)中连续传承,并且因此而吸引了大批文人学者为其撰稿,遂形成以评论国内外时政为中心的文人圈。这两方面构成《大公报》办报编辑的基本格局,也是《大公报》的影响力在当年被誉为不亚于一个政党力量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9.
书法家、篆刻家郭勇孝先生在沈阳首创中国第一家为企业和个人起名定号的专业公司,轰动了全国。自1988年开始为各界人士命名至今已有17年时间,《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香港《大公报》、《文汇报》等千余家媒体争相对此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20.
衡元庆 《红岩春秋》2014,(10):47-49
正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重庆作为战时首都、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要政治舞台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留下了众多的抗战历史文化遗迹。重庆《大公报》报社旧址位于渝中区李子坝正街102号(原李子坝建设新村),即是其中重要的文化遗址之一,记录了当时大后方新闻媒体一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往事。报馆3次被炸仍坚持出报《大公报》于1902年在天津由英敛之创办,是世界上现存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