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解析《老人与海》关于自然的主题时,阐述了海明威笔下人类与自然界的互动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统一中包含着对立,对立中蕴含着统一.作者通过对桑迪亚哥在海上捕鱼行为的描写引发了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索,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呼吁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回归自然,热爱自然.揭示了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同时应该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人类及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创造一个良好健康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2.
俞树彪 《探索与争鸣》2006,42(12):38-41
构建和谐社会,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成为时代的呼唤和价值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是一种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是一种恶,扬善去恶是人类伦理追求的一个目的。人类只有在与自然协调和谐相处的前提下,把握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才能获得真正持续、健康的功利和幸福,达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大连的重要内容。要加快实现大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视角,分析大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面临的基本市情,研究大连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采取促进大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措施。  相似文献   

4.
结合浙江的实际,简要论述了浙江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面临的挑战与成功实践。认为人与自然相处不和谐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最大障碍,建议进一步提高认识,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加强制度与机制创新,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宣传、发动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深入理解、研究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对不和谐的发展说“不”,使全省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现代文明之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借重“看得见的手”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保证人类健康的生存环境、保证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必然促进人与人的和谐,而人与人的和谐必然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在天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主体,自然界是客体。这是因为从价值论的角度看,人类具有不同于其他自然存在物的特殊属性,具有其他存在物不具备的自主性、创造性,人源于自然又超越于自然,人可以把人以外的自然物作为认识、利用和改造的对象,使直接的自然物或被人改造过的自然物为人所用…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追求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健康发展,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7.
张永红 《前沿》2010,(11):153-156
休闲是一种休息,也是一种休养,休闲的过程同时是给自然减压与放假的过程。生态休闲是人们对自然的回归与观照,其实质是人们置身自然环境之中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验与沉思,然而,异化的休闲却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造成毁损与破坏。重塑精神生态,构筑制度生态,倡导积极健康的休闲方式,还原休闲的文化本真和自然减压功能是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正>文明就是一部人类试图征服自然的历史。一万年前,人们学会驯养牲畜,培育谷物,修筑房屋,择一方定居,人类文明进入农耕时代。这是文明的第一缕曙光,是人类征服自然的第一步。人们不再四处迁移,安居在大地之上,第一次有了真正的家园。人们栖息在大地上,敬畏神明,与自然和谐相处,家园因此有了意义。  相似文献   

9.
何芳 《青年论坛》2009,(2):30-34
青少年是新生活方式的忠实倡导者和实践者,从其现实生活入手,以哲学的视角,辩证理性地引导他们选择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青少年学会运用矛盾的观点,正确对待顺境与逆境、成功与失败,引导青少年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正确认识人生的有限与无限,拥有和谐幸福的人生,引导青少年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正确处理个体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间的相互关系,引导青少年学会把握“适度”原则,建立合理的消费观、朴素的生活观。  相似文献   

10.
姚德俊 《传承》2009,(24):40-41
当今社会生活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危机亟待解决,而人类的发展与对自然的破坏呈现出"二律背反"的矛盾。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可以发现其真——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行为;善——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身;美——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容为一体,达到"自然"之美。虽说当时马克思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生态危机,但对我们现代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学习内容】山东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和九年级第八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学习目标】1.知道鉴赏自然美的方法,了解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  相似文献   

12.
李清聚  范迎春 《前沿》2010,(11):35-38
在黑格尔看来,和谐社会应该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国家的和谐,和谐社会的实现是“绝对精神”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产物,理性国家是和谐社会的最高追求。马克思在继承黑格尔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观点的基础上,用实践的观点改造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抽象运动,用“自由人联合体”取代了黑格尔的理性国家,从而建立起了科学的和谐社会理论,为人类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当今社会生活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危机亟待解决,而人类的发展与对自然的破坏呈现出"二律背反"的矛盾.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可以发现其真--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行为;善--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身;美--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容为一体,达到"自然"之美.虽说当时马克思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生态危机,但对我们现代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树立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不是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扬弃高能耗、高排放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5.
刘晓青 《岭南学刊》2022,(4):111-115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发力点,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助于在国家战略层面推进美丽中国与健康中国建设。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共同面临的现实挑战,自然生态环境的整体和谐性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可持续具有内在一致性;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共同遵循的逻辑前提,即调整心态敬畏自然、提高认识顺应自然、转变行为方式保护自然、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共融共通的美好图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是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其价值在于保障生态权益、实现生态富裕、营造生态和谐。  相似文献   

16.
"路与景的完美结合",以此称赞"龙胜-温泉"公路恰如其分。龙胜美景,因建设者的匠心独运而锦上添花。人类不再以征服者的思维、破坏者的角色出现,凸显的是建设者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7.
生态环境危机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恒钊 《前沿》2010,(14):11-13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着人类生态,如何处理环境危机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才能保证我们当代以及子孙后代安居乐业、永续发展,才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科学技术?确切说,科学和技术是两个概念。科学是反映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人类实践经验的结晶。技术则是人类为实现社会需要而创造的手段的总和。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逐渐地对自然规律有所认识,并且学会了运用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使其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科学技术就是在这漫长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9.
可持续发展思想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在人与资源方面,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在人与环境方面,建立生态文明;在经济与社会方面,提高生活质量。可持续发展现提出了人类未来发展的新模式,它倡导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互利共生的新型关系,倡导人与人之间保持代内平等和代际平等的新型关系,它所要建构的是整个社会发展系统持续而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0.
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人文生态建设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城市是现代社会谋求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模式。它所追求的是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与人文生态环境系统的和谐。建设生态城市不仅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生态化和环境的保护,也关系到人类生态价值现的建立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生态化转变。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大规模城市投资建设和大规模改变自然与人类环境的关键时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注重生态城市建设,尤其是城市人文生态建设。进步的、科学的人文生态系统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引导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