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云亮 《新东方》2014,(5):34-39
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关键是发展海洋经济。促进南海海洋经济发展,不仅将极大地维护我国南海主权,而且提升我国开发海洋资源技术实力。南海海洋经济有其特殊性,发展南海海洋经济的产业政策也具有特色,海南结合南海发展海洋经济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台相应的海洋产业规划政策及其配套措施:如创建南海海洋经济的保障基地建设管理等相关法律制度,寻求扩大南海海洋服务领域;制定鼓励发展南海海洋经济的一系列地方法规、政策和措施,制定《海南省促进海洋经济产业发展条例》等。  相似文献   

2.
龙湘群 《新东方》2012,(4):21-24
我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随着南海诸岛丰富的资源被发现,南海的争端也日益加剧。近期,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三沙市管辖西沙、中沙、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三沙市的设立,是中国对海南省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和完善,更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对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的行政管理和开发建设,保护南海海洋环境。笔者就如何对南海诸岛的开发与建设问题提出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3.
张景全 《人民论坛》2023,(20):26-29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高度,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及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为我们在新时代发展海洋事业、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当前,我国海洋强国建设面临一系列机遇,国际层面包括泛海洋时代的到来、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国家层面包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海洋工作和海洋事业发展、我国海洋强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群众大力支持海洋强国建设。但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国际层面包括东海、台海、南海等涉海主权问题的联动、其他国家在海洋相关领域的竞争、非传统海洋安全挑战凸显等;国家层面包括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的限制、海陆复合型国家的压力、海洋强国建设仍存在短板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制定南海发展战略 加快南海区域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以来,南海诸岛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南海拥有丰富的油气能源资源、海洋生物和渔业资源、海洋旅游资源,又是国际贸易的主要航道。维护南海权益,开发南海,事关国家主权和尊严,事关我国核心利益,是中国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早已明确提出"海洋强国"战略,但中国至今尚未全面展开海洋开发特别是南海开发。前段时期,南海局势日趋紧张和  相似文献   

5.
黄碧蓉 《求索》2011,(11):65-67
地名不是任意命名的。它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人类思维内容的外现,记录着人类认知活动的印记。南海诸岛由我国人民最早发现和命名,其地名由早期的粗浅片面到现时代的规范全面的历时演化,反映我国人民对南海海域的认知经历了由最初的畏惧到后来的探求直至最后的征服的过程。而英国19世纪初对南海诸岛进行的命名与更名,海洋殖民意识明显,是违背名从主人的国际地名使用原则的殖民地名。近年来,南海诸岛这个我国人民有着某种“原始性权利”的岛屿却陷入激烈国际争端,南海周边国家纷纷进行地名更易,提出主权要求并施行侵占,在海洋变得尤为重要的21世纪,不得不令我们对我国的传统海洋意识进行一些反思。  相似文献   

6.
6月21日,民政部公布了《关于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三沙市的公告》,国务院于近日批准,撤销海南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设立地级三沙市,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三沙市人民政府驻西沙永兴岛。此次设立地级三沙市,是我国对海南省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和完善。设立三沙市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我国对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的行政管理和开发建设,保护南海海洋环境。  相似文献   

7.
《新东方》2015,(6)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南海是我国最大的边缘海,也是我国海洋资源最为丰富的潜在开发地区,在我国海洋总体战略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开发和利用南海资源是突破我国未来面临的空间有限、资源短缺和环境约束等发展瓶颈的战略选择和重要出路。海南、广东两省背靠南海,区位优势明显,两省的海洋经济也是我国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广东省和海南省签订《广东·海南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力打造海洋高端产业聚集的蓝色经济区域,通过探讨双方最大程度上如何发挥互补效应,从内容和形式上提出"十三五"期间共建南海蓝色经济区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走向海洋,建设海洋强国,无疑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发展海洋事业列为全国工作重点之一,并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全面实施海洋战略,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大力建设海洋强国"的整体工作思路,再次凸显国家高层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考虑。浩瀚的南海占据我国海洋面积的2/3,近乎渤海、黄海、东海三大海域总面积的两倍,蕴藏丰富的海洋油气、生物、矿产和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和发展潜力极大。然而南海却是我国走向海洋,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短板。从外在因素看,由于历史和现实的  相似文献   

9.
海洋意识与海防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但不是一个海洋强国,人均海洋面积不多,与周边国家在海域划界上也存在诸多争议。对此,必须提高海洋意识,加强海防建设,坚决维护海洋权益,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抉择。  相似文献   

10.
周伟民 《新东方》2013,(3):24-28
我国早就发现了南海,汉代马王堆出土的地形图中,最早用地图方式表明南海的位置。最早表示出西沙群岛的地图是宋代的《华夷图》。明清一系列的地图都标明了南海四沙群岛。第一次用右下角贴上小方块标绘南海诸岛的是1914年出版的中国地图。此后几十种地图都用这种方式标绘南海诸岛图。1935年4月和1946年分别出版的地图,标示了海南岛及南海诸岛的地图而突出了海洋及三沙。国家要建设海洋强国,海南要建设海洋强省,三沙设市,海南省的版图应正面突显海洋、突显三沙市。  相似文献   

11.
李仁君 《新东方》2012,(4):43-46
海南省海域面积广阔,海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政策环境优越,基本形成了以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油气及化工业为支柱产业的海洋产业体系。为了提升海洋产业竞争力,应依托海洋优势产业,做大做精海洋经济规模;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培育发展海洋潜力产业;提高科技含量,推动海洋经济科学发展;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海洋投资软环境;多方筹资,加大海洋产业投入力度;充分利用三沙市的设立加大南海开发力度以及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南海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是国际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的舞台,是世界格局中增强大国地位与政治、外交发言权的重要领域。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以争夺海洋资源、控制海洋空间、抢夺海洋科技“制高点”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国际海洋权益斗争,呈现出日益加剧的趋势。我国是海洋大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管辖面积。南海是一个半闭海,总面积35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海洋面积的三分之二,是我国渔业资源最为丰富的海区,是繁忙的海上通道,还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油气资源。南海的和平与稳定、开放与开发攸关我国崛起为海洋强国,也决定着海南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和国际旅游岛的成败。鉴此,《新东方》从本期开设《南海瞭望》栏目,希望国内外海洋专家学者关注南海、研究南海,共同将《南海瞭望》打造成为南海学术成果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相似文献   

13.
《新东方》2014,(1)
海南建设热带海洋特色鲜明,海洋科技先进、海洋经济发达、海岛环境优美、海防坚固的海洋强省,战略构思是以港城为依托建设沿海经济带,以油气综合开发业为主导建设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以旅游为龙头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保护环境建成热带海岛型"生态省",加强海防建设将海南建成我国走向世界海洋强国的战略基地。重大举措是加快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构筑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体系,推进经济与环境建设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海洋科技、教育和文化创新体系,为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加快三沙建设步伐,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创新海洋管理体制机制,为海洋经济有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4.
张本 《新东方》2014,(1):25-29
海南建设热带海洋特色鲜明,海洋科技先进、海洋经济发达、海岛环境优美、海防坚固的海洋强省,战略构思是以港城为依托建设沿海经济带,以油气综合开发业为主导建设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以旅游为龙头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保护环境建成热带海岛型"生态省",加强海防建设将海南建成我国走向世界海洋强国的战略基地。重大举措是加快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构筑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体系,推进经济与环境建设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海洋科技、教育和文化创新体系,为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加快三沙建设步伐,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创新海洋管理体制机制,为海洋经济有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5.
张一平 《新东方》2013,(6):22-24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建设海洋强国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表明党中央对海洋事业的高度重视。地处南海的海南作为中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应当抓住机遇,在海洋强国建设中发挥更多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参与地区一体化与全球化发展进程,引进高级别技术与高层次人才,在国际市场引进资金和项目,开创国际旅游岛发展的新路子,创建海洋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南海渔民是我国南海渔业资源开发的实践者,也是我国南海领土主权的宣扬者,其在南海海洋经济与政治发展方面的地位十分重要。当南海渔民遭遇海难时,除了普通主体所进行的合同救助外,国家主管机关也需对其进行行政救助。但海难行政救助的类型不同,国家主管机关对南海遇难渔民报酬请求权的基础也各不相同。基于保护南海渔民权益的考虑,可以引入政策性渔业保险,设立南海渔民强制救助损害赔偿基金,尽量减轻南海渔民的负担。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完整阐述了我国“海洋强国”战略,指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是我国战略理念、战略思路、战略举措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世界历史充分表明,实现同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必须要建设海洋强国,掌握世界一流的海洋开发、控制和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8.
<正>"三沙设市以来,岛礁更绿了、珊瑚又长了、海鸟又飞回来了,三沙生态环境优先的理念已显现了成效。三沙可以为国家管海用海树立典范。""三沙要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好这枚前沿‘棋子’。""发展南海渔业生产尤其是三沙远海渔业生产,对于维护南海主权和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沙,在万众瞩目的全国两会,再次成为关注焦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两会  相似文献   

19.
《台声》2016,(15)
正不管什么人、什么机构、想干嘛、干什么、怎么干两岸坚决对南海仲裁案说:不南海问题的核心是南沙群岛领土主权争议。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起,随着国际海洋法律制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和海洋开发特别是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步伐不断加快,南海周边国家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纷纷对南沙群岛提出全部或部分领土主权要求,其中部分国家派兵占领部分岛礁。南海问题由此产  相似文献   

20.
《传承》2016,(9)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面临诸多海洋划界纠纷,其中我国东海与南海海域海洋划界问题尤为突出。通过分析东海与南海海域海洋划界争端产生的来龙去脉及其相关法理问题,有利于我国运用国际法律武器,根据国际政治形势制定并运用多种斗争措施,维护我国合法海洋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