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柳昌林  陈凯姿 《瞭望》2020,(4):60-61
通过多角度、多领域发力,海南文创推陈出新,为旅游消费装上了文化万花筒。然而,“千场活动玩一年”后,热度如何持续,本土文化如何培育壮大,值得思考.“只有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内涵,汇聚创意设计资源,打造有吸引力的文旅业态和产品,海南文旅融合才能真正有根有魂。”  相似文献   

2.
刘涛 《学理论》2022,(12):68-70
乡村旅游业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在促进乡村产业结构升级、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农民增收以及繁荣农村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乡村旅游发展依然存在内涵缺乏、生态脆弱、特色缺少、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文旅融合能够破解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为旅游升级提供新方向、注入新动力、提供加速度。要积极推动文化嵌入乡村旅游、创新旅游发展模式、推动旅游智慧化发展、完善旅游保障体系,增强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转型期,我国农民的文化心态逐渐由顺从忍耐走向自主自立,由平均主义、畏富怕富走向敢于致富、共同富裕,由畏惧权势、消极无为走向追求参政议政、人格平等,由封建的家庭伦理走向现代的道德文明,由早生多生、重男轻女走向少生优生、男女都一样,由消极保守走向进取创新。农民文化心态的变迁,为农民的现代化及农业现代化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但由于存在着逆向型文化心态,以及文化心态变迁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因此需要对其加以引导和调控。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提高乡村社会思想文化教育的质量,可以引导农民文化心态健康、协调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21,(2)
文旅融合是中国旅游业的大势所趋,对旅游领域治理能力的提升意义非凡。本文首先阐述了文旅融合的重要现实意义,概述了哈尔滨文旅融合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提出提升哈尔滨旅游治理能力的对策: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诠释和推进文旅融合;开展基础理论研究,筑牢文旅发展的理论基础;深耕文化优势,做深文旅融合,同时实现哈尔滨特色文化的价值再造。  相似文献   

5.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作为新时代引导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理念之一,共享发展理念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城乡融合”作为当代中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与实践展开的“历史性—空间化”范畴,为“城乡中国”时代“并联式”现代化的中国道路破解城乡之间结构性难题、重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既有实践表明,城乡融合发展是一个“要素结构”和“空间结构”整合的县域自主性治理过程,仅从“家户—村落”的“村庄治理”小尺度,或模糊“家户—村落—乡镇—县城”外向贯通性的“县域治理”大尺度、不从“家户微型圈—村落小型圈—乡镇中型圈—县城大型圈”构成的“空间连续体”“功能有机体”和“市场统一体”的“县域单元”出发,将极大制约各类资源要素向“乡镇”和“村庄”融入,影响城乡融合引领乡村振兴质效。考察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党建体制融合型”“空间结构融合型”“文旅业态融合型”“人口流动融合型”“数字技术融合型”等5个城乡融合发展县域自主性治理模式发现:建构基于“空间—要素”结构共治框架的县域城乡融合自主性治理共性范式,以“主体推动—过程驱动—政策联动”三维互动实施机制全面提升城乡融合发展县域自主性治理能力,对新发展格局下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政策启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凝练中国式民主的新概念、新实践、新成果,全过程人民民主有助于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全过程人民民主基于人民立场,彰显其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内在优势推动“稳定富裕”“全民共富”“全面富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共同富裕形态的稳定性、主体的全民性、内涵的全面性。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共同富裕是内在契合的。民主政治空间的广泛开拓与共同富裕稳定性的持续呈现、资源和机会的公平分配与共同富裕的全民性持续推动、民主权利的平衡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全面性持续提升,构成二者良性互动的应然状态。面向未来,应当从增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治理效能、提高全过程人民民主参与的平等程度和促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向各领域延伸等方面,进一步探寻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民主路径。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是中国农民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后的第三大发明,也是城镇居民对农村居民旅游服务进行转移支付的最好途径,更是做强农业、做美农村、做富农民的可行之道,正在推动农业到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交通运输、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大市场。乡村旅游作为"离土不离乡"的3.0版中国农民转移之路,使农民在收获资产性收入的同时,也收获了引领投资、拉动就业、旅游扶贫、建设美丽乡村的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目前乡村旅游立足远景目标,已成为国家的重要发展方略,积极指导并推动着各地的实践。进一步助推乡村旅游大发展、大突破,需要深化主客观需求,优化软硬件供给,强化全方位配套,但也不可忽视乡村旅游的时空局限性和非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以“结构-方式-目标”为分析框架,深入探讨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全面转型,推进“中国式治理现代化”。从治理结构维度分析,通过人才下派、责任下放、资源下沉、规则下达等措施,推动基层治理由“政策悬浮”向“重心下移”转型;从治理方式维度分析,需要遵循协同整合、因地制宜、化繁为简等原则,推动基层治理由“三治结合”向“四治融合”拓展;从治理目标维度分析,在参与主体、价值取向、行动实践等层面重构乡村社会的公共性,推动基层治理由“多元主体共治”向“治理共同体”升级。在转型过程中,党建始终引领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赓续与加强“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价值。  相似文献   

10.
《民主》2018,(6)
正"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中共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目的是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三大攻坚战结束之后,战略规划都要跟上,才能实现国家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1.
郁建兴  刘涛 《政治学研究》2022,(5):3-12+151
本文选取国际上两种重要的现代化模式——东亚经济起飞时期的发展型国家与西方二战后形成的福利国家——作为“认知对比镜像”,论述我国共同富裕治理体系的主要框架和特征,从经济、社会、生态和数字化发展等多维角度阐释了共同富裕治理体系的内涵。党政国家体系的高动员度、市场体系的高竞争度和社会的高活跃度,共同构成共富治理体系的多元驱动力量。与发展型国家和福利国家相比,共同富裕治理体系呈现出多目标特征,它综合经济高质量发展、橄榄型社会结构构建、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绿色发展、文化发展和数字化发展等多元复合目标,从而超越了工业时代发展型国家与福利国家的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2.
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亿万农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殷切期盼,体现了新时代促进共同富裕的新特征和新要求。当前,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面临思想困惑亟待澄清、供给能力有待加强、共建共享机制落后、贫富差距较为明显等问题。因此,要以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观为指导,破除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困惑,提升农村精神文化产品供给数量与质量,共建共享精神文明,在统筹兼顾与协调发展中不断缩小农民精神生活贫富差距。  相似文献   

13.
随着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持续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已成为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实质性进展的重要内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有赖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同时又有其特定的理论意涵和内在的发展逻辑。优质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础,全体人民的共建共享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核心,精神生活贫富差距的缩小是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点。扎实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亟需从凝聚共识、夯实根基、突出共享、均衡发展等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14.
企业参与农村社会福利供给,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吉林省白山市的BMZ公司为个案,对其参与当地DS村福利供给的案例进行全面剖析,研究发现,传统“单向参与”模式下企业参与农村福利供给面临着福利供求结构失衡、参与方式阙如与行为失范等一系列困境,这些问题掣肘企业参与社会福利的功能释放。究其根源,企业以“工具性”为核心的功能定位的福利供给,忽略农民农村的社会、文化需求和经济利益,使农村福利发展陷入了悖论。实践表明,以“公共性”为核心的“公共协商”模式在满足农民基本需求、防控农村社会风险和促进农民生计发展等方面效果显著,这为企业参与农村福利改善、推动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了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5.
黄振华 《理论与改革》2022,(4):156-165+168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立足“乡村”,但又不能囿于“乡村”,而应从统筹城乡发展的国家战略高度予以认识和把握。这既是由我国城乡发展的主要矛盾所决定,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出发点。县域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与县城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导向不同,县域发展的基本导向是乡村振兴,其主要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县域居于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国家与社会的关键节点,具备有效推进乡村振兴的载体功能和支点作用。以县域为载体推进乡村振兴,应坚持农业农村农民为本位的基本原则,以县域城乡融合为基本路径,围绕产业融合、公共服务、乡村发展等重点领域纵深推进。  相似文献   

16.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四川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摆脱贫困、促进共同富裕。1978~1992年,四川坚定推进改革开放,努力解决温饱问题;1992~2002年,四川不断优化发展战略,推动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002~2012年,四川大力推动“三个转变”“四个跨越”,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步伐;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四川新征程。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循序渐进梯次推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硬核支撑;坚持一盘棋思想,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17.
王惠燕 《学理论》2023,(3):87-89
创意设计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民经济先导性产业,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支撑。特色文旅纪念品产业作为创意设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附加值、高投入产出率的特点,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以哈尔滨为例,阐述了发展特色文旅纪念品产业的现实意义,分析了目前旅游文化市场中文旅纪念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地提档升级哈尔滨市文旅纪念品产业发展,助力省会城市发挥引领作用,推动龙江创意设计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通过数字乡村建设助推农民增收致富,建设美丽数字乡村和培养农民责任意识,进而为提升乡村社会发展内生动力创造良好时代契机。如何利用这一契机解决好当前农民参与农村公共事务行动意愿不足与农村建设责任淡化等问题,成为打通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议题。在厘定乡村社会发展内生动力基本概念及其基本表征、主要类型基础上,阐释数字乡村建设提升乡村社会发展内生动力的内在机理,并引入甘肃G县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个案,分析其乡村社会发展内生动力的聚合力与张力,从而得出研究主题的相关结论,为我国建设数字乡村和提升乡村社会发展内生动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农村合作经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合作经济发展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迫切需求。基于浙江农村合作经济发展实践,从市场机制、要素分配与新分配关系三方面构建分析框架,提出农村合作经济发展要遵循市场化规则,重点处理好合作经济主体合作所形成的新分配关系问题;从初次、再次、三次分配角度分析浙江农村合作经济实践,提出农村合作经济可以有效改善农民的收入分配,并认为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初次分配,重点是建成以农民普遍拥有财产性收入与工资性收入为核心内容的初次分配体系;最后,从长期角度提出农村合作经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应当规范合作经济分配关系,加快推进三项涉农改革,健全完善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创新合作经济发展方式与深化“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  相似文献   

20.
袁家村旅游发展现状揭示了基层政府、村委会以及多元产业对振兴乡村经济文化的重要作用。调研过程表明,在袁家村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基层政府和村委会的治理功能分别发挥了不同的作用,而多元产业成为袁家村旅游发展的支柱性基石。袁家村乡村旅游发展的启示是:共建共治共享是乡村旅游美好发展的基本理念,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