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发展和扫黑除恶推进,黑恶势力犯罪逐渐向网络转移,出现网上网下融合、相互影响的态势。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公安机关扫除网络空间黑恶犯罪,成为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取得全面胜利的必然之举。研究并认清网络“套路贷”、非法经营、传销、黄赌毒等网络黑恶势力发展现状、打击难点,找准制度优势、法律武器、治理机制,试图探究打击策略、治理方略,为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净化网络环境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2.
当前黑恶势力犯罪特点及打防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恶势力犯罪以谋求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但正在向政治领域加快渗透,其规避打击的能力在增强,组织结构趋于严密,地域性特征也日益明显.目前打黑除恶习工作存在地方官员重视不够、相关法律不完备、社会管控漏洞多、破案打击难度大等问题.必须完善相关法律,坚持打早打小,综合治理,通过加大打击整治力度、严密市场监管、多部门齐抓共管等措施,强化打黑除恶工作.  相似文献   

3.
江苏黑恶势力犯罪处于高发期,已经具备黑社会组织的初级性特征。江苏在打击黑恶势力犯罪案件中积累的经验说明,对于黑恶势力犯罪,公安机关必须保持高压态势,加强侦查队伍建设,贯彻依靠群众的方针,强化刑侦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4.
转型时期的中国处于黑恶势力犯罪的高发期和危险期。一些通过暴力能获取垄断利润的行业为黑恶势力滋生提供了土壤,无业和社会闲散人员构成黑恶势力成员的基本来源,黑社会亚文化是黑恶势力犯罪的催化剂,社会管理缺陷为黑恶势力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防范黑恶势力犯罪风险,要提高认识,打防结合,震慑黑恶势力犯罪;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秩序,着力消除黑恶势力滋生的土壤;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视社会文化建设,切实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相似文献   

5.
如何对易滋生黑恶势力的重点部位、场所和行业在打击整治后不失时机地推进长效管控机制建设 ,是当前公安机关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针对宁波市黑恶势力犯罪的特点和产生原因 ,应采取的对策有 :加强组织领导 ,提高对黑恶势力犯罪的打击防范力度 ;建立统一高效的公安指挥系统 ,提高公安领导的决策能力和指挥水平 ;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 ,形成对黑恶势力的管控合力 ;突出重点 ,有效防范、控制黑恶势力的滋生。  相似文献   

6.
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外来黑恶势力犯罪的主要形式表现为:涉足娱乐服务行业收取保护费,参与有组织赌博活动,插手民间纠纷,充当职业打手,为争夺地盘、利益相互火并,渗透“黄毒”市场牟取巨额利润等。外来黑恶势力具有犯罪目的利益趋向性,成员主体类同性、纠合性,组织结构依附性、地域性,犯罪手段暴力性、残忍性,犯罪状态连续性、扩张性等特点。庞大的外来失控群体的存在、不正当社会需求和行业场所管理失控及防范打击弱化为外来黑恶势力滋生、发展提供了机会、条件和后备力量。必须增强打击防范外来黑恶势力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提高打击防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在当下社会解构与重构过程中,社会控制的静力系统与动力系统的自组织不适,逐渐凸现诸多深层次的问题,成为黑恶势力的生发温床。在黑恶势力犯罪的侦查中,组织化调控机制发挥了重大作用,这一机制主要存在于公安机关内部以及与有关部门打黑、治黑的侦查协作网络之中。  相似文献   

8.
应勇 《公安研究》2001,(11):25-29
文章阐述了如何依照现有法律,统一执法思想,准确界定黑恶势力犯罪,加大打击力度,推动“打黑除恶”斗争不断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黑恶势力犯罪向网络延伸。网络黑公关涉嫌黑恶势力犯罪频发,是相关部门监管不力、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加之涉案证据难以获取,增加了打击难度。为此,各方应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强化企业自我防范意识,推动公关行业自律监管;创新网络治理模式,建立惩治协作机制;拓宽案源发现渠道,提升科学取证水平;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细化指定管辖标准:从而增强网络黑公关涉嫌黑恶势力犯罪治理能力,最大限度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0.
依法有效打击黑恶势力犯罪,既是公安机关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也是确保社会治安取得新的明显进步的重大措施."恶势力"不是法定罪名,而是一个犯罪学概念,必须按照现行刑法分解处理的原则,准确界定相关罪名,依法从严、从重予以打击;认定和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必须结合我国现阶段有组织犯罪的现状,正确认识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特征,充分体现"打早打小"的立法精神;推动"打黑除恶"斗争的深入开展,必须统一执法思想,把握办案原则,正确适用法律,加大打击黑恶势力犯罪的力度.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陆的黑社会性质组织以及一些流氓恶势力犯罪团伙(本文简称“黑恶势力犯罪”),对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司法工作人员的腐蚀、渗透直至与其相互勾结,是其显著特点之一。其主要手段是贿赂、收买国家工作人员,作为后台或靠山,故意包庇、纵容、保护黑恶组织成员及其犯罪活动,有的甚至由黑恶势力中的成员直接充任国家工作人员,形成黑恶势力犯罪“保护伞”。致使某一地区的黑恶势力,胆大妄为,为非作歹,称霸一方,残害无辜,危害社会。  相似文献   

12.
黑恶势力犯罪问题是当前刑事犯罪的突出问题,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打击黑恶势力犯罪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保障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实施的需要。检察机关作为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正确的稳定观,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为检  相似文献   

13.
持有型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包括对持有行为及其违法性有所认识;对持有物及其数量有所认识;对物品的性能、纯度等特征不需要认识;对持有行为的认识为确定性认识;对持有物的性质及其数量的认识为可能性认识。在司法实践中,当收集不到充分的证据证明行为人故意的认识内容时,可采取推定的方式予以认定,并允许行为人提出反证,予以推翻。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大众对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视,如何有效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呈现出规模化、集团化的特点,涉及食品种类增多、波及的地域范围越来越广,犯罪手段多样化、科技化趋势明显.但是,由于缺乏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专业侦查力量、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工作衔接不畅、检验检测工作难以适应侦查实践的需要、调查取证存在诸多困境等工作难点,使得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侦查工作困难重重.公安机关应从建立专业化侦查力量、推进行刑衔接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涉案食品检验检测制度、加强信息情报工作、强化调查取证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侦查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近年,各种交易型受贿方式不断出现,并呈增长之势。2007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第1条规定了关于以交易形式收受贿赂的问题: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以下列交易形式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论处:1.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向请托人购买房屋、汽车等物品的;2.以明显高于市场的  相似文献   

16.
"打伞破网"是"扫黑除恶"的关键,确保"扫黑除恶"与"打伞破网"同步推进,需要研究黑恶势力与保护伞活动的规律特征。从中纪委国家监察委网站通报的83起案件来看,当前保护伞呈现出主体上以基层民警及乡镇街道社区(村)等基层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居多,组织形式上的单独保护与共同保护并存,时空上的以黑恶势力活动打击中为主向活动前后延伸,思想动机上具有逐利性与互利性等特征。保护伞的滋生蔓延有社会风气不正、对保护伞的查处打击乏力等外部社会原因,也有充当保护伞的党员干部、公职人员信仰迷失、人生观扭曲、免疫力下降及与黑恶势力相互需要等自身因素。抑制保护伞的滋生需及时修复"第一扇破损的窗户"、铲除效仿的"榜样"和减少实践中学习充当保护伞技术的机会,需要强化思想教育,强化组织领导,强化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干净干事、清正廉洁的队伍,建立两个机制,提升"扫黑除恶"与"打伞"的效率等综合施治。  相似文献   

17.
关于"形迹可疑型"自首,司法实务界和学界一直存在分歧,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操作和适用上也存在偏差。由于毒品犯罪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有不少随意扩大形迹可疑的范围而错误认定毒品犯罪"形迹可疑型"自首的情形。本文对"形迹可疑"的词义和"有关组织和司法机关盘问、教育"的理解、对"形迹可疑型自首"的法律特征、毒品犯罪中"形迹可疑型自首"的司法认定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力求对相关司法解释进行全面的认识理解,并对不同情形进行明确界定。  相似文献   

18.
近年,干股分红型受贿现象十分普遍,是反腐败斗争中遇到的一个新问题。比如,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为开发商谋利,开发商将部分股权赠给该国家工作人员作为盈利分红。所谓干股分红型受贿,是指国家工作人员未出资而获得股  相似文献   

19.
检举他人犯罪型立功是立功的常见形式。“所检举揭发的犯罪可能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或者系重大犯罪”是认定重大立功的关键条件,但标准并不明晰。若被检举的犯罪未判决,“可能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不是指法定刑、量刑起点包括无期徒刑,而是指基准刑为无期徒刑或死刑。若被检举的犯罪已判决,一般以宣告刑为判断重大立功的主要依据,但法定从轻、减轻量刑情节影响量刑的除外。结合量刑规范化的相关规定,将“可能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解释为基准刑高于有期徒刑十五年,或者基准刑相当于有期徒刑二十六年,可以较好地解决部分重大立功的认定问题,有一定的可取性。  相似文献   

20.
在海域发包中存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发包和疏于监管的行为。本文对海域发包中滥用职权和玩忽职守犯罪的特点和危害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查处这两种犯罪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