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国家认同建设在国家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国家认同建设不同路径影响到国家政治发展道路。对于中国国家认同建设而言,传统意义上国家认同更多基于文化的意义,进入近代以后,随着帝国体系的解体以及现代国家建设内容的展开,国家认同建设实现了现代性的转换并被赋予了新内容。此时的国家认同融合了现代化过程中各种要素,不仅体现为国家对个人和社会行为的深入影响,而且也体现了国家的集体意识和有机团结,具有规范性、传统型和现实性的综合特征。  相似文献   

2.
技术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十一五”期间,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是我国的产业升级和产业链提升的人力资源保证,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政治认同是政治系统得以持续稳定运行的前提,国家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最高形式。政治认同的建构与形成是认同主体、认同对象及相关因素的"三位一体"互动过程,政治认同主体是集多种特性于一身的"社会复合体",社会存在性是政治认同主体的基本特质,其具有一定的利益与意义追求,并集理性和非理性于一体。政治认同对象是由内(政治价值理念)、中(政治制度规范、政治组织机构)、外(政治行为)三个层次构成的"四位一体"结构。政治认同主体从心理(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评价、政治态度)和实践(政治参与)两个维度,体现着其对政治体系的认同状态。  相似文献   

4.
<正>“两个确立”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是推动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相似文献   

5.
“两个确立”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最重要政治成果,是新时代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所在,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根本性问题。在理论逻辑上,“两个确立”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原则;在历史逻辑上,“两个确立”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在实践逻辑上,“两个确立”是中国共产党基于世情、国情和党情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在价值逻辑上,“两个确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  相似文献   

6.
“两个确立”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最重要政治成果,是新时代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所在,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根本性问题。在理论逻辑上,“两个确立”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原则;在历史逻辑上,“两个确立”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在实践逻辑上,“两个确立”是中国共产党基于世情、国情和党情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在价值逻辑上,“两个确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  相似文献   

7.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议程。在日益丰富的政治参与研究中,一直缺失针对民众政治参与观念的系统研究,且不了解民众对于政治参与的理解、情感和认同倾向。文章从认知、情感和认同等三个维度,系统构建中国民众政治参与观的概念框架与测量工具,并利用系统性抽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检验。研究发现:在参与认知方面,与研究者主要从民众影响政府决策角度的界定不同,民众多从其与政府互动的双重视角理解政治参与;在参与情感方面,民众的内在效能感和外在效能感都偏低;在参与认同方面,对公民行动、接触型参与和沟通型参与的认同度较高,但对抗争型参与的认同度较低。借助潜在剖面分析方法,验证了民众参与观类型学的理论模型,发现同时存在“传统臣民”“依附主义者”“潜在抗争者”“准公民”“模范公民”等五种观念类型。总体而言,参与型文化正在中国民众中形成,但与政治参与观发展的理想状态仍有落差。这些研究发现,对于进一步探索中国民众的政治参与观、推动政治行为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两个确立”的提出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重大政治成果,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审视“,两个确立”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蕴含政党、思想与人民的三重意蕴,共同构成其决定性意义的力量源泉。从决定的必然性来看“,两个确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与新时代伟大实践的必然结果。立足于历史交汇节点,必须精准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推进“两个确立”的实践养成,不断强化“两个确立”的制度保障,进而在新征程上不断增强对“两个确立”的信仰,切实做到“两个维护”。  相似文献   

9.
国家认同是确保主权国家统一、存在和发展的政治心理基础和内生动力,主要由历史认同、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等因素复合而成,而且呈现出动态建构过程。进入新时代,作为香港发展生力军、“一国两制”事业接班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参与者的香港青年,其国家认同面临港内“本土主义”“命运自决”等思潮和港外“颜色革命”“街头政治”等陈调的侵扰和挑战,提升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对于凝聚香港民心、保持香港稳定繁荣、顺利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战略意义重大。培育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需要从教育改进、政治制度完善、媒体舆论善用等入手,辅以民生建设,结合港情综合施策和稳步推进,积极引导香港青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的建设伟业。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以形塑“现代的我们”为任务的政治认同建构面临“传统的我们”对迈向现代的阻碍以及“现代的他者”对“我群认同”的消解。传统文化在现代政治认同建构中具有“桎梏”和“资源”并存的复杂特性。本文以政治认同建构的任务逻辑、资源逻辑和期待逻辑为主线构建分析框架,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2977幅政治宣传画为资料对政治认同建构中传统文化呈现的特征与逻辑进行探索性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传统文化符号在样本宣传画中并未突出呈现;在体现传统文化的宣传画中,生活实践领域的物质寓意类符号较多呈现,传统文化的国族资源彰显,调动回应公众对物质生活的期待是政治认同建构的重要策略;改革开放以来,体现历史标识和精神品格的传统文化符号在样本宣传画中逐渐增多。新时代背景下,政治认同的建构应关注认同的人文属性与心理机制,推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以更“合情入理”的方式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形塑“现代的我们”过程中的建构性功能。  相似文献   

11.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着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从党的政治建设视域来看,“两个确立”的形成与发展有其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对于坚守党的政治方向、走好党的政治道路、彰显党的政治本色具有深远的价值意蕴。新的征程上,要将“两个确立”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必须在党的政治建设视阈下进行系统性安排和整体性推进,通过坚定政治信仰、坚持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四个向度,构建捍卫“两个确立”的规范路径。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以下简称“强度所”)作为航空科技发展的重要科研机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实施“领航、导向、强基、聚力”四大工程,不断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走深走实,多维度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效,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思想共识、汇聚澎湃动力。把准政治方向,筑牢思想基础强度所党委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持政治引领,不断强化政治担当,推动主责主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心思想和本质内核,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它涵盖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体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高等院校是我国进行国民教育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阵地和有效平台,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当代大学生的培育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杨嵘均 《政治学研究》2020,(2):38-51,M0003,M0004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网络空间政治安全治理是主权国家必须担负的政治责任和时代使命,也是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它体现着主权国家的现代治理能力。事实上,在网络化、信息化、技术化和全球化时代,网络空间国家政治安全已经发生了很多不同于物理时空环境中的变化。这是建构网络空间政治安全观以及国家治理责任的根本前提。在此前提下,网络空间政治安全观以及国家治理责任的建构,还需要以网络空间中技术环境、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的结构与配置、各政治主体的利益诉求与表达以及心理认知等为核心要素。因此,网络空间政治安全的国家治理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即在物理层面上,国家对于网络和通讯通信基础设施的保障和创新;在治理层面上,国家应从网络空间政治安全的制度化能力、控制能力和控制智慧、国家认同与国家合法性以及治理体系建构能力等方面理性、科学、协同地维护和捍卫网络空间政治安全。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6,(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爱国的价值准则,体现了对人的社会性的深刻认知,而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正确理解爱国主义具有启发意义。爱国以个体人格的修养为基础,其逻辑是爱自己进而爱他人和国家;爱国是对国家的政治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意识及其天下为公精神是凝聚中华民族政治认同的出发点;爱国也是以返本开新的方式对自身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6.
从制度体系看民主政治,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视角,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民主是一套把各相关元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体现“主权在民”或“人民当家作主”原则的制度体系。从制度体系的角度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殊性,也标示了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17.
执政党、国家、社会一体化是政党、国家、社会关系的一种非常态形式,是执政党结构严密和功能扩张的结果。它是在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过程中,在国家和社会能力虚弱的条件下,执政党权力扩张以至控制国家和社会从而三者结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或状态。执政党、国家、社会一体化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政治现象,研究执政党、国家、社会一体化问题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政治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执政党、国家、社会一体化研究为反思“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从执政党、国家、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与革命社会是连续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思潮、革命经历和现代化危机共同推进了当代中国执政党、国家、社会一体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象征化、程式化、规范化、周期化的政治仪式,借由内部“基本装置”及外部媒介传播渠道的加持,在循环往复的符号展演实践中,凝聚了社会政治力量,强化了民众对意识形态、政权制度、政治权威的认同,成为政治权力合法性形象构建的优先场域。以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作为观测窗口,围绕仪式空间、仪式流程、仪式人物三个维度对政治权力合法性形象建构逻辑进行审视,应从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在集体记忆的仪式复刻中凝聚政治情感,拓展政治仪式形式及内容、提升主流价值传播效力,科学谋划仪式操演实践、强化国家话语力量等三个层面着手,有效发挥其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阐释框架”的政治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两个确立”是全会作出的重大政治论断,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重要政治成果。“两个确立”有着其特有的生成逻辑: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精髓要义的准确把握是理论逻辑,党的百年奋斗经验教训的深刻认识是历史逻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实践逻辑。深刻把握“两个确立”的生成逻辑,有利于准确理解“两个确立”的科学内涵、伟大意义和实践要求,增强拥护和捍卫“两个确立”的自觉性、主动性。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全国各级政研会组织和广大政研会干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决策部署,开拓奋进,扎实工作,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广泛深入开展、充分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