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诉办关系是多元主体为解决社会问题而建构起来的关系,直接体现和反映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联结状况,是考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要切入点。根据社会民众的“诉”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办”两个维度,各种各样的诉办关系大致可分为不诉不办、有诉难办和有诉就办等基本形态,呈现国家与社会关系在联结性上的差异。不同诉办关系联结的点位、速度、频度和强度等有所不同,最后问题解决的途径、节奏和结果也不一样。透过不同时代诉办关系的特性可以发现,国家与社会的联结包含了特殊的演进逻辑,具体包括从国家中心迈向社会中心、从封闭到开放、从简单粗放到琐碎精细、从公共物品到个人权益、从不对等支配到合作博弈以及从人工作业到技术治理。许多治理变革都是围绕诉办关系而展开的,比如建立12345热线、“民呼我应”改革和“接诉即办”改革等。这些改革提供了社会问题解决的新路径,也重构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联结关系。从诉办关系来切入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联结状态,不仅有利于洞见诉办关系改革的实质,也提供了理解国家与社会关系及其演变的新视角和新知识。  相似文献   

2.
涉诉信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救济制度,但由于种种原因,它在实践中出现了异化倾向,引发诸多问题,如冲击司法解决纠纷的终局性,影响司法权威,妨碍社会和谐稳定。这些问题对我国法治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为此,必须通过改革,将涉诉信访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包括建立"诉"、"访"分离机制,改革与优化涉诉信访机构,构建涉诉信访的听证制度、终结机制、事后疏导机制、恶意信访惩戒机制等系列机制。涉诉信访改革还需要采取一些配套措施,包括推动诉讼程序改革,增强司法公信力;发挥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比较优势,实现诉讼案件的有序分流;培养法治意识,形成信法守法的社会氛围等。  相似文献   

3.
“民呼政应”是当前政民互动实践中的理想方式,主要指公民高程度参与、政府高程度回应有机结合的状态。“接诉即办”的北京模式是“民呼政应”的典型实践样态。高位推动下多维施压和赋权增能互嵌共生构成理解“民呼政应”缘何可能的分析框架。多维施压源自于市民反馈、上级点评、同级竞赛,赋权增能由“吹哨报到”与“社区动员”机制促成。但“民呼政应”仅是当前实践中的理想方式,并非完美无缺,其实践样态“接诉即办”还存在着行动滞后、充斥大量无理诉求、治理效能与资源投入不相匹配等问题。未来,应当致力于探寻从“民呼政应”到“未呼先应”的超越之道,构建“未诉先办”的新型实践样态,实现“接诉即办”的优化转型。  相似文献   

4.
涉诉信访制度是我国多元化解纷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在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完整的制度构建。涉诉信访的终结机制作为打开涉诉信访制度的突破口,亟须系统化、理论化的构建。各级法院在实践中也总结出了不同的终结机制,为整个制度的整合与完整提供了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5.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重大的理论创新,其重要性不仅在于概念和理念的创新性,更在于能够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视域下审视北京市的基层治理创新接诉即办改革,可以更全面地分析民主如何作为治理工具,通过保障人民主体地位、提高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坚持民主立法,从而提升基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也可以更完整地呈现如何通过党建引领诉求、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良性互动,利用科技支撑等方式提升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可治理性,并由此实现治理民主与民主治理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诉讼作为一种解决当事人之间纠纷的重要方式,其不仅影响当事人权利行使的范围,也决定着法院审判权作用的边界。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原有法律规定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尤其在现代型纠纷中如何保障当事人的权利和利益变得极为重要和紧迫。因而如何扩大当事人诉权行使的范围成为学界与理论界探讨的话题。通过对域外制度的考察和实践发展需要,诉的利益之概念可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剂良药。本文在厘清诉的利益之内涵与本质基础上分析民事诉讼中给付之诉、确认之诉及形成之诉中诉的利益之判断,以为当事人权利之保障和法院审判权作用范围的扩张提供些许助益。  相似文献   

7.
信访制度作为我国特有的政治治理模式,有着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在当下中国,信访制度仍然有其不可或缺的功能价值。其中的涉诉信访成因不一而足,诉求十分复杂,处理方式十分混乱。有碍法治进程的涉诉信访面临着无法合理排除的质疑,有必要实现诉访分离。从当前来看,应当落实诉访分离,健全涉诉信访处理机制;完善涉诉信访档案化管理,推动涉诉信访类型化处理;健全涉诉信访监督机制,促进涉诉信访处理公开。从长远来看,要加强司法队伍,提高办案质量;改革和完善司法程序,切实解决"起诉难"、"再审难"和"执行难"等问题;健全司法监督机制,促进司法程序公开透明;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确立社会的法治信仰。总的目的是将涉诉信访纳入法制轨道依法终结。  相似文献   

8.
强大的基层治理能力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标志之一。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制度化探索与实践通过民意发现机制、组织动员机制、制度与生活互动机制,协同推动和增强基层治理能力。治理能力的生产过程蕴含着直诉制全过程治理思维,注重民意导向、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有机结合,强调全过程多维度的中国式民主治理,彰显出简约化、参与式的制度优势。新时代治理能力生产是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基础上,组织动员多元治理主体运用多种治理手段和资源集成式治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基于敏捷驱动的治理能力生产能够增强国家善治能力,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是党建引领推进中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有效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9.
捕诉工作协调监督机制反映了检察机关内部侦查监督部门与公诉部门的一种分工协调关系。加强捕诉协调监督机制建设是检察机关业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捕诉衔接,促进捕诉协调,形成捕诉互补办案机制,是提高刑事办案质量及诉讼效率、发挥检察机关在诉讼监督方面整体效能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英美法与大陆法中诉的表征存在着巨大差异,移植于英美的股东代表诉体现着这种差异,而这种差异所带来的问题正是我国学者面临的问题。如股东代表诉中公司的地位、诉讼中前置程序问题、股东代表诉产生的既判力问题等,这些完全从公司的视角是很难得到解决的,而从诉的视角也许能对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诉的利益是指运用诉讼程序为当事人提供权益救济的必要性,其消极功能在于限制原告滥诉、消除被告无端应诉和避免司法资源浪费,其积极功能表现为促进实体法上未得到明确肯认的权利和利益的形成。诉的利益所具有的这种积极功能与现代服务行政条件下行政法的价值追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进而也为行政公益诉讼的产生提供了依据。事实上,通过对起诉人是否具有诉的利益进行衡量和判断还可以有效防止行政公益诉讼中可能的滥诉。  相似文献   

12.
论诉的利益之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诉讼中诉的利益是指当事人提起的诉应当具有的法院对诉讼请求进行审判的必要性和实效性。对诉的利益之判断,无论对于保障诉权还是防止滥诉都有重要的意义。在其他判决要件具备的情况下,当事人提起的诉有诉的利益,法院必须进行审判,没有诉的利益,法院应当驳回起诉。诉的利益具有抽象性,法院对诉的利益是否存在的判断,应当从原告、国家、被告三者的立场进行考量,并且应当根据不同类型的诉的特点甚至个案具体情况来判断。  相似文献   

13.
捕、诉、防一体化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特殊性 ,上海市检察机关积极探索捕、诉、防一体化的办案模式和工作机制 ,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捕、诉、防一体化工作机制的深入开展亟需法律法规的健全、机制的理顺 ,同时要和审判改革、检察改革相统一 ,也需要有一批专业的稳定队伍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的新形势下,各种社会矛盾纠纷不断涌现并日益呈现错综复杂之势,法院的涉诉信访工作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处理稍有不慎,不仅正常司法秩序受到影响,更有损于法院的社会形象和法律权威。认真分析提出涉诉信访案件存在的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处理涉诉信访机制的完善,以期对我国涉诉信访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诉之利益是诉讼法学的一个基本理论范畴 ,在行政法学界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简单说 ,诉之利益是权益受到侵害或者发生纠纷时 ,需要运用诉讼予以救济的必要性。对诉之利益的把握 ,关键是对利益的界定。不同的行政诉讼种类 ,诉之利益的认定不同。诉之利益是一个与诉、诉权、原告资格和受案范围密切相关的概念。在行政诉讼中 ,它发挥着判决形成权利的机能。  相似文献   

16.
现行民事诉讼法对诉的变更的限制过于严格.考虑到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平衡,应该宽松对待诉的变更.应准许一切仅就诉的声明所作的变更,准许一审言词辩论终结前以基础事实不变为前提的诉讼标的的变更.对二审中诉讼标的的变更,也应考虑准许,但应附以条件:对变更之迟延有可责难性的原告应承担一审部分或全部诉讼费,承担对方在一审中合理的诉讼支出,不得就同一事实以其他诉讼标的再诉.诉的变更的底线是诉的基础事实不变,但仍可有例外.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传播平台的特殊性及表达手段的新颖性,使得涉诉信访原本承载的司法监督、权利救济、社会维稳等功能并未随之放大,反而滋生出一系列问题。在明晰涉诉信访功能异化深层次原因的基础上,唯有建立信访人的心理研判机制和疏导机制,加强对恶意信访的防范及网络舆情的监测、评估,健全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的对接机制,涉诉信访的功能价值方可实现归复。  相似文献   

18.
捕诉引导侦查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捕诉引导侦查机制是在刑事诉讼法修改后,检察机关为适应新的庭审方式,保证案件质量,提高办案效率,加强与侦查机关联系的有益尝试.但在具体实践中,捕诉引导侦查缺乏法律上的明确规定,各地的具体做法也存在许多不足,有必要对捕诉引导侦查的理论基础及机制构建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9.
保险纠纷案件诉调对接机制自建立以来,在缩短审理周期、降低纠纷处理成本、提高审判效率、快速有效地化解矛盾纠纷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诉调对接机制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诉调对接机制的深入推广。进一步完善保险纠纷案件诉调对接机制,需加快立法进程,规范诉调对接行为,明确法院在诉调对接机制中的主导地位,同时要充分发挥保险监管部门、保险行业协会以及保险机构在诉调对接机制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实现司法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信访是我国目前处理社会热点、难点、尖锐问题及缓解社会矛盾的一种有效机制。但对于涉诉信访而言,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使其成为了目前司法实践中的一大课题。当下,最为必要的也许是,构建起有效的涉诉信访终结机制,以将涉诉信访纳入有序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