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政府推进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政府角色进行探讨,搭建了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政府行为分析框架。政府是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导性力量,应从规范政府行为的视角,不断优化政府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作用机制,积极探索新的方法以更好地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
3.
乡村自治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实现基层民主的手段和途径。随着城乡发展改革日益深化,面对繁杂的乡村事务,乡村自治日益面临"弱治理"的困境。村民自治活动在维护乡村秩序、管理乡村事务以及乡村公共服务过程中的成效并不明显,"三农"问题的长期困扰更是使乡村自治遭受质疑。突破乡村自治的发展困境,才能为建设新农村发挥积极效能,开创良好局面。一是重点加强村民政治教育、培育自治主体;二是保障乡村自治良性运行的环境条件;三是继续完善乡村自治制度建设,使乡村自治实践不断制度化并形成理论经验,从而为发展基层民主打牢根基,为乡村社会治理转型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4.
推动共同富裕,短板弱项在乡村,优化空间和发展潜力也在乡村。乡村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有助于推进乡土文化活化、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致富等,有利于促进发展、促成共享,是推动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邵阳市隆回县崇木凼村是虎形山花瑶同胞聚居区,也是花瑶民俗文化富集区。当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助推乡村经济富足、精神富有、生态富美、共建共富四维目标的实现,走出一条乡村文旅赋能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实践之路。崇木凼村的发展经验表明,在共同富裕的目标导向下需要聚焦“谁来带富”“如何致富”“共富共享”“如何促富”四个问题,可以通过培育新动力、丰富新业态、明确新使命、激活新动能等推进乡村文旅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刘涛 《学理论》2022,(12):68-70
乡村旅游业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在促进乡村产业结构升级、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农民增收以及繁荣农村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乡村旅游发展依然存在内涵缺乏、生态脆弱、特色缺少、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文旅融合能够破解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为旅游升级提供新方向、注入新动力、提供加速度。要积极推动文化嵌入乡村旅游、创新旅游发展模式、推动旅游智慧化发展、完善旅游保障体系,增强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张卓宁 《学理论》2023,(4):85-88
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促进传统产业创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提质,还有助于提高产业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哈尔滨市作为亟待发展的区域中心城市,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亟须通过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产业技术渗透、产业链延伸以及产业内部重组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提升产业效率以及产业效应。  相似文献   

7.
产业融合: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健鹏 《理论探索》2012,(2):103-105
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的关键是突破资源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重要途径是推进产业融合。在产业转型的渐进过程中,要全方位导入产业融合的理念和方式,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新型工业化进程,促使资源产业在融合中得到优化,新兴产业在融合中发展壮大,三次产业在融合中结构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8.
周琳  刘懿锋 《理论探讨》2019,(6):114-117
旅游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旅游产业的高速稳定发展对于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加快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能够有效实现旅游产业的层级跃迁,是实现旅游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是整合旅游产业要素的必由之路。推进旅游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破解存在的问题,需要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完善旅游公共信息传播和服务水平,高水平建设旅游信息网站集群,加大网络营销力度,积极引导旅游企业进行"互联网+"改造。  相似文献   

9.
产业融合有利于推动产业的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是当今国际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旅游业是关联性很高的综合性产业,呈现出产业之间高融合的特征。旅游商品作为旅游业"六要素"之一购物的对象,具有多元化的内涵,更容易形成集群发展。产业集群是一种高效的组织形式,具有合作竞争的灵魂。旅游商品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基于合作的需求,产业融合将推进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发展。  相似文献   

10.
乡村软治理是乡村治理模式的创新,是基层治理转型进一步深化的模式选择。作为社会治理的一种表现形式,软治理可以以隐蔽的形式使政府的治理方式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通过柔性疏导、协商民主、文化挖掘、乡贤治理等多种社会微领域的机制创新,依靠共同体的威信、信誉和舆论加以保障,改进乡村治理。乡村软治理自古有之,但随着乡土社会的变迁,基于历史—治理—文化视角,软治理正面临内外资源分化割裂、协商治理迟缓乏力、乡土文化衰败断层的再造困境。新型乡村治理的实践优化应从加强治理主体治道变革、创新“三治”融合机制、重建乡村文化体系三个方面实施,实现软权、软法、软术之治,以期实现村社善治。  相似文献   

11.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与促进乡村振兴具有显著耦合关系,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有助于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有助于改善乡村社会治理和提高村民收入水平,对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独特价值。当前,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主要存在项目同质化、经营管理粗放、融资困难、人才短缺、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等问题。基于此,今后要发展好乡村生态旅游,带动乡村振兴,应着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动产业转型提质;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增强其发展内能;加快完善融资政策措施,夯实融资保障;创新农村人才工作,强化人才支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厚植生态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12.
城市与乡村既是空间镶嵌且功能互补的"发展共同体",又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新格局的"生命共同体"。当前,在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绿色化的"并联式"现代化道路上,由城乡"非绿色化"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带来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集中式生态病症,已成为我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突出短板。绿色发展不仅揭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共生逻辑,也深刻蕴含着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共进逻辑。因此,在城乡融合时代,走出一条城乡融合发展的"内生型—绿色化"集成道路,对于协同实现城乡"绿色变革"、全面提升城乡融合发展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产业融合向纵深推进,我国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加速了融合步伐。在产业融合理论基础上,以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互动发展为切入点,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市场资源、消费偏好、融合环境等产业融合要素与融合创新度及产业竞争力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市场资源、融合环境与融合创新度显著正相关,与产业竞争力相关性不明显;消费偏好与产业竞争力显著正相关,与融合创新度相关性不明显;融合创新度与产业竞争力显著正相关。鉴于此,应当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优化市场资源,培育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生产市场及消费市场,积极营造产业融合环境,进而提升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互动发展效果。  相似文献   

14.
王茜 《学理论》2023,(6):81-8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乡村振兴不是孤立地发展乡村,而通过融合机制的选择,推动城市和乡村同时发展,达到城乡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目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但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而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作,需要多方面着手、多角度努力。基于此,分析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联系,找出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探索深化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建议,以期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法治化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尽管全面依法治国所强调的"法"是以国家制定法(硬法)为核心的法律规范体系,但乡村社会自身孕育了大量的自治性软法规范,在因地制宜的治理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法律多元视角下,乡村社会欲实现"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治理新格局,"软法性规范+硬法性规范"的合作共治路径在当下无疑是较优选项。软硬法合作共治能够实现制度互补,在发挥各自治理优势的同时弥补对方功能局限,有效协调多元共治中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同时,合作共治在乡村治理中也具有较强的理论、政策、制度和实践基础,但当下合作共治的法治路径并非完美无缺,依然需要对其进行优化,表现为规范软法生成过程、强化软法实施效力、协调软硬法实施中的冲突等。  相似文献   

16.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其关键的一环是要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从当前来看,乡村振兴内生发展动力正面临村级党组织引领力发挥不够、乡镇行政权力失序扩张的挤压、权力与权利博弈的消极影响等多重困境,基于现代治理理论,激发与保护乡村振兴内生发展动力,应大力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力,积极推进乡镇行政权力运行的规范,切实保障和发展好乡村的自主权利。  相似文献   

17.
公共性是乡村文化治理的重要基础和动力,主要包括乡村文化治理实现公共利益的本质规定、依托公共空间的场域载体、嵌入公共权力的过程驱动和培育公共精神的目标结果等多个方面。乡村文化治理始终体现公共性是治理的理想状态,现实中却真实存在公共议题失语、场域空间萎缩、行政伦理失范、公共精神淡化等公共性缺失困境,乡村文化治理效能大打折扣。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需通过形成社会组织、整合文化资源、完善民主制度、培育现代政治文化等多重途径,优化乡村文化治理元素和结构,实现乡村文化治理的公共性“再造”。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这为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当今世界,产业融合和互动发展已经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方式。文化产业,内涵是文化、外在形态是产业,产业融合是其本质特征之一。这既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提出的迫切要求。中共哈尔滨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积极探索和拓展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等融合发展新模式。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加速融合的机遇期,打破产业壁垒,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让文化产业焕发出蓬勃生机活力。  相似文献   

19.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在矿产资源型乡村,由于资源开采在过去较长时期内处于粗放式、无序化状态,引发政府干预失度、官商非正式结盟、利益分配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压缩了乡村社会各治理主体的发展和作用空间,导致村级党组织、村民群众、乡镇政府、社会组织等主体治理能力难以适应现代化需求,矿产资源型乡村由此成为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破解这一难题,关键在于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提高村民的"三治融合"能力、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以及增强社会组织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20.
《理论视野》2021,254(4)
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主要矛盾,它包含着细碎化耕作与规模化经营、自给自足与市场化生产、低投入与机械化生产、低附加值与产业化运作等诸多矛盾。当前农业现代化中农业生产质量不高、产业化协作难、产业融合深度不足等突出问题亟待解决。新时代农业现代化发展,必须以经营制度创新为基础,以农业机械化发展为核心,以绿色发展为方向,以现代农业体系为骨架,以乡村产业融合为拓展,以农业安全为保障,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