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田小瑞 《工会论坛》2014,(2):125-127
软实力是文化折射出来的意识形态,也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丰富的文化资源若要转化为国家软实力,必须通过文化传播来实现。文化传播与“中国梦”的实现互为因果和动力。因此,要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内涵,必须增强新闻正能量的文化传播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传播的积极作用,全方位推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使我国文化软实力得到切实提升,从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国梦”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2.
以中华文化为纽带,面向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华侨开展文化教育、文化交流活动,尽可能实现“人心回归”和“文化回归”,是各级中华文化学院的共同使命和重要职责。中华文化学院在开展海外文化统战工作中应着重建设好中华文化研究整理、宣传推广、教育交流三大体系。要充分利用好学院资源和社会资源,架构好海外文化统战体系,使显性方式柔和化,隐性方式多样化。  相似文献   

3.
网络文化建设直接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四位一体”建设紧密联系,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要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要把网络文化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来考虑,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相似文献   

4.
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少年成长是一个社会化过程。在影响青少年社会化诸因素中,社会文化是社会化的催化剂,社会文化环境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密切相关。当今社会文化环境中的种种不良现象,警示人们,要像关注自然界的“沙尘暴”那样关注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沙尘暴”,采取切实措施,优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5.
从为政特点看,西汉酷吏群体有早期、中期和晚期的不同。宁成是西汉早期酷吏的典型,具有“酷”、“能”、“傲”、“廉”、“猾”的鲜明个性。东汉酷吏群体在继承西汉酷吏“酷能称职”风的同时有所演变,主要表现为三点不同:一是教化意识较强;二是重视名节;三是普遍使用酷刑。以宁成为代表的酷吏文化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历代对酷吏文化的评价体现出了刑不治本、法以辅德的传统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文化心态的研究日益增多,青少年群体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以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为参照,在中观的群体层面上发现,当今青少年群体的文化体验体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生活方式多样化、日常消费心理化、社会情境重组化。同时,青少年群体的文化行为也随之发生变化,身体自我评价不断放大、自我形象多重复杂、审美意识和行为多样,准社会交往方式逐渐盛行。面对青少年群体文化心态的变迁现象,应该去反思社会文化的责任和发展方向,积极引导青少年群体今后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之一,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具有“强内”和“化外”的功能,具有“化外”功能的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只是具有“强内”功能的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的一部分.本文认为“分领域、比贡献、划层次”是从国际受众视角,研究具有“化外”功能的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的基本框架.按照这一框架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医疗保健、民族关系、国际关系等领域具有相对优势,其中的文化资源是具有“化外”功能的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  相似文献   

8.
淄博烧烤现象级传播的背后离不开深度媒介化条件下的舆论引导与文化浸润。从以“吃文化”为主体的海量信息汇聚到以“城市文化”为内核的媒介话语转换,实现了淄博烧烤从具象化传播到概念化传播的升级,赋予了淄博烧烤进行文化引流和内涵再造的新动能。通过对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传播模式和传播效果的梳理,发现淄博烧烤火爆出圈是从民间自发到官民协同、从群体期待到情感共鸣、从社交型关系到共识型关系、从个体传播到全民参与、从认知层面到示范作用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发扬城市文化底蕴、加强网络价值引领、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实践。因此,我们要充分把握淄博烧烤在媒介传播中从“吃文化”向“城市文化”转变的动因与本质,不断加强内功建设,将文化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源头活水和根本力量。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软实力传播应构建多样化的战略,这是由受力对象客观存在的群体差异所决定的。然而,中国文化软实力传播在战略主体、战略过程以及战略客体方面都存在着单一性问题,这种不匹配直接导致了发力与受力之间的冲突。在未来战略中,有必要进行反应性改革,通过促进客体角色转变实现主体多样化,拓展内容与形式实现过程多样化,关注薄弱受力群体实现客体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突破当前的单一性困境,使中国文化软实力传播获得实质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导致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出现了弱化的现象。我们就青少年对传统文化认知弱化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必然性;社会发展到某一时期出现的阶段性文化模糊和文化错乱现象;传统文化的局限性;青少年缺乏选择和鉴别的能力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重建青少年传统文化认知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以及现实意义,并从区别对待传统文化中的优质元素和劣质元素;借鉴外来文化,创新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需要动态发展、与时俱进;拓展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四个方面提出了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青少年的生存、生活空间逐渐移向社区 ,使他们的文化需求日益强烈。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区文化环境至关重要。通过对社区青少年不同群体文化需求的分析 ,提出了加强当前社区青年文化建设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文化资源是进行文化创造活动和文化经济活动所必需的前提条件和来源。湖北作为文化大省具有文化资源的优势,这种优势体现为文化资源品质的独特性和优质性、文化资源开发的基础好以及有相对的科技人才优势。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要从三个层次入手,在微观上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的转化,中观上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集聚,宏观上实现文化资源对“文明湖北”形象和文化品牌的塑造。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认真分析了磐安特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从校外文化活动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作用,挖掘本地区特色文化资源,创新青少年校外文化活动三个方面,对如何开展青少年校外文化活动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在几个重要维度上探索河南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红色文化丰富发展和红色基因传承的路径,主要有: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建立河南红色文化基因库,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借力乡村振兴战略和文旅融合转型升级的平台,把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河南发展优势;借力媒体融合和全媒体建设,打造河南红色文化品牌;讲好河南红色文化故事,深挖新时代河南红色文化的典型案例;加强对河南青少年的红色教育,促使其成为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主体。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以群体识别为标准的时尚文化、体现阶层差异的体育文化、多元的以发泄与消遣为主的音乐文化、以新传媒手段为特征的新科技文化、对政治感兴趣但对政治家不信任的政治文化、日渐衰落的纸质阅读文化以及渐行渐远的宗教信仰文化等方面介绍了当今文化强国——法国的青少年文化现状,同时也介绍了法国不同阶层的青年差异和少数青少年群体的特殊行为取向,这也可以说是当今西方世界丰富的青年亚文化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6.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作为二零二零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之一。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当前,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大力推进红色文化旅游,落实红色文化旅游在传播历史、发扬传统、教育群众、引导社会、推动发展等功能,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红色文化旅游中的实现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时尚文化是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在青少年自身因素和外来因素综合影响下产生、发展的一种亚文化。青少年时尚文化对于青少年群体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行为模式选择等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本文探讨了青少年时尚文化与青少年行为选择的相互关系,辩证地分析了青少年时尚文化对于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并给出一些提升青少年时尚文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文化心态的研究日益增多,偶像崇拜现象也备受关注,青少年群体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以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为参照,对青少年偶像文化的群体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发现,当今青少年群体的文化体验体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商业性与娱乐性色彩浓厚,开放性与多元性彰显,外在性与多变性共存。面对青少年群体表现出来的偶像崇拜特点以及偶像文化心态的变迁现象,应该去反思社会文化的责任和方向,积极引导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李永威 《工会论坛》2003,9(4):48-49
员工参与 ,应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要视企业而言 ,但要注意处理好“个体参与”和“群体参与”、“部分融合”与“整体融合”、“阶段结合”与“全过程结合”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中华法系,从源流上考察,它是“诸法合体、以刑为主”的法文化体系。可见刑法在这个体系中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刑法文化的资源自然是丰富的。但是就当今的要求而言,中国刑法不是要在国内与其他的部门法试比地位的高低,而是要求在世界刑法文化之林中,有着自己的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不发掘自身的“可用资源”不行,但单靠自身的“可用资源”,而不广采世界刑法文化的“可用资源”也不行。必须根据时代的需要,将两种“可用资源”加工整合,才能融铸出既具有世界刑法文化的现代素质,又具有中华刑法文化精华民族性特色的──这种为他国不可替代的新型刑法文化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