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一定生产关系的产物,是履行调节人们行为职能的一种社会法规。 道德遗产是历史的道德现象。在新的社会形态中,历史上的伦理思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新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评价道德遗产,扬弃其历史上的伦理思想,摈弃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树立共产主义道德,造就共产主义新人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个勤劳、朴质、善良的民族。侗族的道德现象,自古而来都受到人们的称赞。在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中,通过对侗族的道德遗产的批判继承,使广大侗族人民在意识形态上文明进步,促进侗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侗族聚居的湘黔桂交界一带,是一个林业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仅在贵州省划定的十个林业县中,处于侗族地区的就有八个。《黔南识略》称:“郡(黎平府)内自清江(今剑河)至茅坪(今锦屏县属)二百里,两岸(杉林)翳云承日,无隙土、无漏荫,栋梁杗桷之材靡不备具。”这种优越的自然条件,为侗族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侗族经济能否腾飞,依赖着林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本文试就侗族林业经济开发,提出立体林业的设想,旨在为侗族经济决策提供参考。 一、侗族传统林业经济的构成 侗族地区是一个传统的林业区,从文献中我们可以毫不费劲地找到有关记载,现在的侗族地区的林业状况也可以证明其历史的悠久。 1、以种植杉木等用材林为主的造林 侗族有植树造林的传统,无论在哪个年代,不管是穷人还是富有者均参加,营林与种稻是侗族传统衣业中的两条支柱。据文献记载,侗族地区的人工造林至迟始于明代中后期。清代中期,随着木材贸易的发展,人工植杉造林已成为侗族人民仅次于田间的生产活动,同时也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乾隆五年(1740年),曾知黎平府、谙熟“三江”木事的贵州巡抚张广泗向朝廷汇报施政计划时,“杉木宜多行栽种”,便是重要一条。其认为“黔地山多地广,小民取用日繁……令  相似文献   

3.
侗族社会的林业经济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侗族世居黔、湘、桂毗连地区及鄂西一带。位于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五岭”的西端和云贵高原的东侧。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地面崎岖,其东有雪峰山,西有苗岭文系,南有九万大山和越城岭,北有武陵山和佛顶山。境内有侗族人口200万,分别居住在32个县(含14个自治县和民族聚居县,其中以侗族为主者有11个县)中,属“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约29个县,占总县数的90%以上,是个典型的山区。其中有14个县是全国或省区级重点林业县。这里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十分适合林业发展,具有典型的林业经济特点。因此,研究侗族社会林业经济的历史层面、经济变迁层面、经济效应层面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李楚 《当代广西》2012,(5):44-45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当前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创新,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尤其重要。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侗族人民以其古朴的文化开创社会管理和谐向上的局面,侗族文化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5.
侗族现有251万多人,建立了黔东南一个州级和玉屏、新晃、芷江、靖州、通道、三江、龙胜等县级自治地方及几十个侗族乡。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导下,侗族地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均取得了巨大进步。然而,纵观解放40多年来侗族地区的发展,只重视物质资源的开发而忽略了精神文化资源的开发的现象相对存在。本文就对侗族文化资源及其种类和开发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侗族传统人工营林业的社会组织运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侗族人工营林业兴起于明代 ,清代已具规模。侗族人工营林业的兴起发展与其固有的社会组织有着紧密的联系。村社家族共有山林制是侗族传统人工营林业的基础 ,其血缘、地缘与社会组织三位一体的侗族传递模式是人工营林业得以长期运行的机制 ,外部社会环境也为构筑侗族人工营林业提供了发展契机 ,从而使侗族社会形成其特有的经济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7.
试论侗族民居建筑的群体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居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连地区和湖北省西部部分县境内的侗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榕江县和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出土文物看,这个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秦汉时期已形成较大的民居村落。由于侗族居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它的历史条件,因而使其民居建筑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突出的群体意识。本文拟从建筑格局、造型特点和功能等方面探讨其民族特征和群体意识,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8.
侗族大歌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居住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地区和鄂西一带的侗族,是一个喜乐善歌的民族。侗族大歌是侗族音乐的瑰宝,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它已走向世界,为国外听众所倾倒。侗族大歌也和其它侗族歌种一样,有自己的流行区域,侗族分南北两大方言,侗族大歌流行于南部方言侗族地区都柳江水系的黎平、榕江、从江三县的“九洞”、“六洞’、“千七”、“千三”、“二千九”以及与之毗邻的地区(包括广西三江侗  相似文献   

9.
在丰富多彩的侗族民间文学宝库中,有一种特殊的反映乡规侗理的文体——“款词”。它是侗族人民历史经验的总结、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侗族人民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过去,它对侗族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学、道德等各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在现今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亦将在各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不过对侗族款词这样一宗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目前研究界从社会、历史、法律方面去探讨者居多,从民间文学角度去研究探讨的尚不  相似文献   

10.
黔桂湘侗文化区旅游开发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黔桂湘侗文化区经济落后,但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尤其是其独特的侗族风情、“侗族三宝”等人文旅游资源和独具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本文主要针对黔桂湘侗族文化区的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自己对这一地区今后旅游开发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秦越 《贵州民族研究》2020,41(3):133-139
鼓楼是侗寨的标志性建筑,表达了侗族人民的群体性观念认知和集体文化意识。在侗族历史上,鼓楼以其强大的精神涵化力量,在族群内部实施着政治、经济、教育、公共娱乐等社会职能。新时期,多媒体环境赋予鼓楼新的功能和价值。作为侗族的文化符号,鼓楼凭借其自身的媒介特质,发挥着对整个文化系统的传播功能。当今新经济形式下,民族地区旅游地文化重构、文化产业发展、精准扶贫工作推进、文化价值的保存增值等,无不需要鼓楼符号的价值外显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2.
"侗族合款"是古代侗族社会独特的社会组织制度和组织形式,是维系侗族社会运转的重要机制,具有规范个体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变迁,形式完整的侗款已经消失,但是"款"作为一种"活"的文化,并没有完全消亡,只是其表现形式发生了演变。对侗族款制度的变迁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揭示,有利于深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本土治理资源和治理方式的认知,有助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维护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3.
侗族服饰文化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服饰是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研究侗族社会经济文化的“活化石”资料与“文字史书”。本文从侗族服饰的分类、侗族服饰的文化内涵、侗族服饰文化的审美意识三个方面探讨侗族服饰文化,旨在弘扬侗族传统文化,促进侗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侗族,共有161万余人,主要分布于湘桂黔毗连地区及鄂西南一带。侗族属古百越民族的一个支系,有其悠久的历史,其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于侗族文化艺术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发表了一批文章和学术论文,有的是颇有见地的。然而在诸多的文章中,涉及侗族民间织绣工艺者不多,可说,几乎空白。为此,本文拟就侗族民间织绣工艺的艺术美及其所反映的审美意识,作一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侗族族源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是岭南古越人一支的后裔,这是史学界公认的。由于侗族在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汉文献对于这个民族的记载亦仅仅是一鳞半爪,因而在侗族族源的探讨中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侗族是黔桂湘边界的土著民族;有的认为侗族祖先来自外地。笔者针对这一问题,从侗族聚居地区的古今地理位置和地下发掘以及语言文化等方面结合史料文献进行探讨,认为侗族今天居住的这片地域在历史上属于五溪蛮地区而不属于古越人地域;古越人的地域应在岭南——即今天的广东、广西一带。并由此阐述自己关于“侗族先民迁徙”的粗略看法,其中失误之处,望予不吝批评:  相似文献   

16.
湖南省迎道侗族自治县化于湘、桂、黔边境,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大山区。解放前,由于地处偏僻,与侗族北部地区比较,通道侗族地区受汉族封建文化影响不深。这两年,我们在编写《通道侗族自治县概况》的过程中,对通道八个侗族风俗区(即原来的八个款组织)进  相似文献   

17.
从《祭祖歌》探讨侗族的迁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是祖国历史悠久民族之。分布于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地区,聚居在天柱、锦屏、黎平、榕江、从江、新晃、通道、三江、龙胜等县,共有一百一十万余人①。在侗族聚居境内,也杂居有汉、苗、壮、水、瑶等兄弟民族。侗族,有南北两部方言②:在南部地区的侗族自称为“干”(kgm~(55)),或“金”  相似文献   

18.
侗族鼓楼及鼓楼文化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鼓楼是侗族建筑文化中的瑰宝,侗族在与鼓楼密切联系的民俗活动中,创造了独特的鼓楼文化。鼓楼及鼓楼文化有其自身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侗族之中与鼓楼具有相同特点的一系列建筑是鼓楼文化的物质层面,由鼓楼透视出的宗教信仰、价值取向、审美意识、思维定势是鼓楼文化精神层面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体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以其灵活多样的发展特点让人们越来越刮目相看。它不但对挖掘和利用社会生产潜力、发展商品生产,扩大劳动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等起到了较大的积极作用,而且繁荣了我国市场,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生活需要。尤其在民族地区,它的作用更为突出。就如民族地区群众所比喻的那样:“国营经济象‘火车’只在城里开,供销社集体经济象‘汽车’只在区、乡集镇跑,只有个体户才肩挑背负、走村串寨、送货上门,山旮旯里也落脚”。可以说,个体经济是整个经济发展中最活跃、最有生气的部分。当前,在大力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的同时,如何有效管理和引导个体经济的发展,使其与公有制经济共生共荣、相互结合和协调发展并能真正发挥“补充”作用,是民族地区个体经济面临的新课题。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一个以苗族、侗族为主,少数民族人口占66.8%的聚居区。本文通过对黔东南州的个体经济发展特点总结分析,提出在当前形势下该州个体经济发展道路选择,供有关领导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20.
侗族、是伟大的中华民族中具有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全国共有一百四十多万人,主要分布在黔、湘、桂三省(区)的交界地区,地域连成一片。虽然有南、北方言,但是基本上能说通的。居住集中、语言统一,可以说是侗族的两大特点,这在我国上百万人口的少数民族中是少见的。 侗族是勤劳勇敢而又富有智慧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着自己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他们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着物质财富和灿烂的文化,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