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宗教作为影响犯罪的文化因素之一,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宗教在文化的延续和扩张中影响人的思想行为,具有规范控制社会思想行为的功能。宗教既可以成为犯罪产生的原因,也可以成为预防犯罪的因素,对产生犯罪与遏制犯罪的效用兼而有之。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应充分发挥信仰对于犯罪的积极防治作用,从而更好地配合社会综合治理措施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宗教因素尤其是基督教的影响,是西方近代法律体系得以形成的至关重要的前提,可视为研究西方法律传统形成与发展的切入点.对中国来说,宗教对法律的影响表现得不甚突出,但对道德问题的解说则构成理解中国法律传统的知识背景.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和宗教是分别作为中西方法律的超理性背景而存在的,并成为支撑中西方法律存续的大前提.而在当下,两种因素都面临着危机或是挑战,致使法律陷入危险的局面.此时再次讨论信仰问题,或许是必要而紧迫的.  相似文献   

3.
蒋明伟 《前沿》2008,(9):22-25
黑格尔对于宗教的认识达到唯心主义的最高境界,通过知性和理性的逻辑关系论证宗教是无限真理的合理性,使信仰和理性本属于两个区域的事物实现了融合并最终归结于绝对观念之中。本文从前黑格尔时代的宗教哲学进行简单的阐述,详细介绍了黑格尔的宗教哲学认识论的演变过程以及马克思对其的深刻批判。  相似文献   

4.
张捷 《传承》2012,(17):90-92
我们看西方的社保制度一定要成体系地全面看待,不能简单地照搬西方政府在社会保障当中的职能,不要简单地认为西方的政府解决了一切问题。西方的社会体制的背后是各种力量博弈和平衡的结果,我们要看到西方宗教在社会保障当中的作用和影响力,不能丢掉中国历史上形成的保障机制,更不能丢掉中国孝道的民族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5.
卢刚 《长白学刊》2009,(4):80-85
法律信仰是我国法治国家进程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伯尔曼的“法律必须被信仰”的结论是在西方法律与宗教相互融通的框架下展开的。他在《法律与宗教》中,最终关切的是失去了法律的宗教日益失去其社会的影响,从而引起人们内心、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崩溃。而观照我国当下的法律信仰问题,在法律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法治传统与宗教传统的国家,过于强调法律信仰的作用,可能让我们忽视了真正的问题。一个国家的法治并不一定需要以民众的法律信仰为前提。  相似文献   

6.
思维方式又叫思维习惯、思维偏好、思维定势或思维模式,它是由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时采取的根本立场、坚持运用的主要观点和方法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结。在邓小平理论和邓小平的治国方略中,矛盾思维与系统思维相结合,是邓小平思维方式的重要特征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7.
考察定州宗教与民间信仰的变化可以看出,宗教特别是本土宗教的信仰衰落与社会变化之间关系密切。定州历史上为一重镇,近代变为一普通县治。定州的沿革和历史对其宗教信仰形态影响最著者有二:一为官祀传统深厚;一为民间信仰形态多样。官祀(官方祭祀)传统是汉地本土宗教的重要部分,对百姓的宗教信仰和天命观有很大影响。乡土社会里的本土宗教和民间信仰,深受官祀传统的影响。这一点在传统社会消解之后,在乡村社会里面仍然可以观察到。定州的历史与现实,为考察这种变化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视角。在某种意义上,定州宗教的历史与现实,可以说是乡土中国宗教之历史与现实演变的缩影。  相似文献   

8.
刘长龙 《理论月刊》2003,(12):55-57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性思维,是一种自主性思维,是一种创新性思维。没有批判性思维就没有科学创造。批判性思维不仅表征着科学精神,而且表征着科学研究主体的创造力。研究和探讨批判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对于培养和造就适应创新时代要求的,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宗教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当今科学昌明的时代,宗教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呈现增长的趋势,这一事实使我们有必要对宗教的本质与功能作进一步的思考。本文认为宗教是人对终极意义的自由追求,是人的一种深刻的精神需要,不能被其他东西所取代;宗教也是一种社会伦理精神的核心,我们可以吸取宗教中积极因素以建构新时代的伦理精神;宗教同迷信和邪教有本质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并且应该进一步发挥宗教防范抵制迷信和邪教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随着《法律与宗教》中译本的发行,"法律信仰"就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从伯尔曼式的法律与宗教入手,分析法律信仰的内涵,结合中国法律制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提出建构中国社会法律信仰的三个途径:完善法律体系,强化立法的本土化;树立法律权威,增强人民对法律的认同感;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培育法律信仰根植的土壤。  相似文献   

11.
12.
人类的一切文明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有着追寻终极无限、力图超越现象之有限的丰富内容,宗教哲学是这种追寻的集中体现。古印度宗教文明的发展,正是古代雅利安人从《吠陀》时代起,经过《奥义书》时代再到佛教时代,追求终极无限的结果。信仰和理性是推进印度宗教终极观念演进的两大工具,人们的理性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完备,佛教的产生不仅是这种理性思考发展的顶峰,同时,还最终完成了对理性与信仰二者的超越。佛教的这种哲学方法对现今困境多多的主流文明无疑可提供重大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曹彦 《理论月刊》2012,(5):44-46
过去的宗教对话之所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宗教冲突,是因为以往的对话主角都是代表宗教团体的宗教领袖、精英学者和政府官员等“大人物”,因此这样的宗教对话要么流于形式,要么成了空谈,要么被利益集团所操纵.作者认为要想世界和平、宗教和平,就必须落实到普通信众每个人内心的平和,人格的独立,思想的自觉上,从而不被他人所左右和利用.因此宗教对话的真正主体、主角应该是普通信众、普通公民.而自助餐式的宗教对话便是符合这种精神的最简便、最普遍、最落实的宗教对话模式.在这种对话实践中,其他的“大人物”只是对话的服务者、维护者,真正的主角是自己选择、自己品味的普通信众.在这里没有任何的权威与评价,因为每个人只对自己负责.这是和而不同的对话.  相似文献   

14.
语言教学由于过度追求标准和地道语言形式的掌握,形成了学生思维形式的定势化倾向,也就是语言学习中的“石化”现象。外语教师应该在标准化语言形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清语言变素的形式,探讨语言变素形成的基本规律,进一步引导学生超越常规思维,打破定势思维,克服语言学习中的石化现象,根据多样变素形式培养学生创造性和多样化思维。  相似文献   

15.
以别尔嘉耶夫、布尔加科夫、弗兰克等为代表的俄罗斯白银时代宗教哲学家,在对俄罗斯现代化出路的探索过程中,对以往的现代性模式进行了反思.这种反思既集中地表现为对以理性主义为核心价值观念的西方“经典”现代性模式的批判,也体现为对以斯大林主义为指导原则的苏联现代性模式的反思.在对两种典型现代性模式的反思与批判过程中,俄罗斯白银时代宗教哲学家立足于自身文化传统,对现代性模式进行了重建.  相似文献   

16.
张斌 《求索》2008,(11):86-87
思维方式既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又是一个哲学的范畴,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思维方式集中体现了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具有唯实性、辩证性、创新性和人民性等理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信教群众聚居地区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必须注重研究解决好特殊性问题。在解决共产党员信仰宗教问题上不能犯操之过急的幼稚病,要坚决纠正在共产党员信仰宗教问题上存在着的认识误区,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不懈地对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把党员信教与随顺民族风俗区别开来,积极而稳妥地处理好共产党员信仰宗教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历史上所谓的民间宗教与正统宗教的冲突,涉及到“个人与社会”、“宗教与权力”的辩证关系。运用禅宗的缘起式思维方式,有助于形成多元的、和谐发展的社会与宗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论原始宗教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为原始宗教发展可以分为三大阶段,并分析了原始宗教在其发展阶段的主要宗教形式,指出原始宗教的一般发展过程就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双方的矛盾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20.
我的外婆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小时候因为家里贫穷,几乎没有读过书。所以,在以前的生活中,外婆除了照顾家人、做好家务外,没有其他精神生活。我是跟着外婆长大的。记得两三岁时,外婆每个周末都会早早地把我叫起床,把家收拾停当后,便带着我上街,穿过一条不长的小道后,就进入一个很大的房间,里面坐着很多人,他们嘴里不停地念着什么。这时,外婆会带着我坐下,然后和他们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