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王连捷 《长白学刊》2010,(4):130-133
南满抗日游击根据地是在中共中央“一二六”指示精神指引下,由杨靖宇指挥的抗日军队所创建。它虽然只坚持了七年,却成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重要战场和中心之一,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南满抗日游击战争根据地的丧失,主要因为东北是日本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敌我力量对比相差过于悬殊。  相似文献   

2.
1945年8月9日凌晨,配合苏联红军解放东北的苏军第88旅,是中国东北抗日联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这支抗日武装,为何越界过江?在境外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东北抗联是如何坚持自己的政治本色,最终为解放东北、消灭日本法西斯做出了重大贡献的?  相似文献   

3.
磐石游击队是“九一八”事变后,由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组织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武装,它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在著名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同志的领导下,发展壮大为东北的抗日劲旅——抗联第一路军。纵横驰骋在长白山麓、松花江畔、鸭绿江边,给日寇以沉重打击,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一、磐石游击队的建立与发展 “九一八”事变后,根据中共中央“组织东北游击战争,直接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打击”的战斗任务的指示,中共满……  相似文献   

4.
五四月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占我国东北的战争,全国人民同仇敌汽,要求抗击日军,收复失地。而蒋介石却以日本强大,国内政局不稳为由,坚持不抵抗政策,把张学良的东北军撤回关内,将东三省拱手让给日本。1935年10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到达陕北。毛泽东在瓦窑堡发表讲话指出:“目前形势的基本事实,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他的殖民地。我们的口号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退到陕西的张学良在全国人民面前拍不起头来,但蒋介石仍一封封电报催他向刚刚到达陕北的红军发动进攻。1935年冬,红军攻入榆林,歼…  相似文献   

5.
九一八事变后,聚居东北的朝鲜族同胞在中共满洲省委的领导下,与其他民族一起,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同日本侵略进行了十四年的殊死搏斗。每支抗日队伍的初创,无不有朝鲜族同志的积极参与;在师团两级领导中,朝鲜族同志占了很大比例;广大朝鲜族战士,构成了抗日队伍中坚力量的重要部分;而为数众多的朝鲜族群众,则更为抗战胜利付出了高昂代价。朝鲜族同胞以其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卓越表现,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坚持和抗战胜利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体现出这个民族的英雄品格和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6.
1935年后,日本侵略者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确立了建立全国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研究了中央红军与东北抗日联军相互配合抗日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在中央红军发动"东征"过程中,以杨靖宇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发动"西征"以配合中央红军的军事行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对日伪造成了强有力的威慑。  相似文献   

7.
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残暴统治,激起了东北人民的无比仇恨,在白山黑水之间,遍地燃起民族解放战争的抗日烽火。从东北抗日义勇军到后来的东北抗联,从1931年到194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在白山黑水间谱写着一曲曲壮丽的诗篇,以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为代表的无数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儿女血染疆场,表现了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  相似文献   

8.
九一八事变爆发以后,面对日本关东军侵占中国东北,怀有抵抗意识的东北民众组成抗日义勇军,一些伪满洲国军官兵也举行兵变,以此进行反满抗日。但这些抗日武装存在着政治意识不强、组织松散等缺点,因而在遭到日本关东军镇压后趋于瓦解。由于中共满洲省委对抗日义勇军和伪满洲国军开展大力的组织动员、爱国精神引导和提升政治意识等工作,使得这些抗日武装发生根本性变化,成为坚持反满抗日的坚定力量。  相似文献   

9.
江桥抗战是中国军队第一次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役.这一伟大壮举,极大地鼓舞和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推动了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兴起,揭开了东北乃至全国军民抗日武装斗争的序幕.  相似文献   

10.
王连捷 《长白学刊》2009,(4):129-134
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并支持东北义勇军抗战;在义勇军被瓦解之后,又挺身而出,收拾战争残局,创建党直接领导和指挥的抗日武装队伍,独立支撑东北抗战局面;实行党的抗日武装统一战线策略,把各种抗日力量团结在自己周围,以党领导下的抗日队伍为核心的东北抗日联军,迅速发展壮大,东北抗日游击战争进入鼎盛时期;以抗日游击根据地和密营为依托,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坚持抗战。被迫转远东地区之后,继续指挥东北抗日联军以不同方式返回东北开展抗日斗争,直至参加对日最后一战。  相似文献   

11.
论东北救亡运动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王连捷东北救亡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思想的影响和推动下,由东北爱国民主人士、流亡民众和东北军爱国官兵共同发起的抗日爱国运动。这场运动不仅以宣传抗日爱国、支援东北抗日、收复东北失地为宗旨,而且在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2.
《小康》2021,(19)
正在东北,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长期坚持在白山黑水之间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成为全国抗战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一时期,日本侵略者对东北抗日联军展开持续残酷的军事"讨伐"。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东北抗日联军不屈不挠地坚持斗争。1938年10月,冷云等东北抗联8名女战士陷入敌人包围后,投入冰冷的乌斯浑河,英勇殉国。1940年2月,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杨靖宇在濛江县(今靖宇县)境内陷入日军"讨伐"队重围,冒着零下40℃的严寒,同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最后只身一人,坚持战斗,直至壮烈牺牲。  相似文献   

13.
谷曼 《长白学刊》2013,(5):124-126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东北各族人民的抗日武装,为东北和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东北抗日联军经历了反日游击队、人民革命军和抗日联军三个阶段,这既是东北抗日联军不断壮大的过程,也是东北抗日统一战线逐步形成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论东北抗日联军的失败陈辽抗日战争中的悲剧─—皖南事变,知之者论之者甚多。但是,抗日战争中还有一个悲剧人们却很少接触,这就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失败、“七七事变”后,东北抗日联军全盛时期达4.5万人,但到1942年8月时,只剩下一千人,指战员们撤退到苏联境内...  相似文献   

15.
王惠宇 《长白学刊》2017,(6):103-109
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下组建的新型抗日武装,由中国共产党直接创建并领导的游击队(基本队)和部分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义勇军队伍(非基本队)两部分组成。东北抗日联军在1936-1937年达到鼎盛时期,学术界对东北抗联人数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东北抗日联军人数最多时为3万余人。根据《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中相关原始档案文献,并结合回忆史料、日伪资料,对这一时期东北抗日联军11个军的部队构成和人数变化情况进行重新考察看,1936年秋到1937年夏,东北抗日联军总人数最多时约为1.4-1.5万人。  相似文献   

16.
靖宇陵园里安放着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的戎装铜像,还设有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东北抗日联军由杨靖宇、李兆麟、周保中、赵尚志等人率领,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几乎没有任何后勤保障的条件下,于白山黑水之间独立进行了长达14年的抗日游击战争,  相似文献   

17.
在抗日烽火中锻造的中国致公党陈昌福主持抗日救亡情系中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北不久,翌年1月28日又在上海点起战火。驻上海的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在全国人民抗日热潮推动下,奋起抵抗。广大侨胞对十九路军英勇抗战,一洗4个月来政府退让的耻辱...  相似文献   

18.
近期笔者有考古业务到灵山中学,发现有一块石质“九一八国耻纪念碑”,此碑虽不署名,但据查,此碑为蔡廷指所立。抗日战争时期,曾一度出任国民党第六集团军总司令、指挥两广战事的抗日名将蔡廷谐受命组建二十六集团军,并于1939年12月中旬至1940年9月挺进南路,驻于广西灵山。蔡廷指在灵山期间,了解到灵山民众有抗日救国的思想基础,并有组织行动。为更进一步激起灵山民众的爱国热情和部队的抗日斗志,便把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借故开枪打中国军队,而蒋介石却命令东北军“绝对不得抵抗”,致使日本得寸进尺,不久占领了东北三省,进…  相似文献   

19.
《黄埔》2016,(1)
正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革命史上有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在日本侵略者的大后方,他们14年的艰苦斗争牵制了数十万日伪正规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他们可歌可泣、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宁死不屈精神的集中体现。在东北抗联中,包括东北中  相似文献   

20.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中华民族濒于危亡的时刻奋起自卫,在极其艰难的岁月里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斗争,为东北和全国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珠河及哈东游击队创建人、抗联第三军军长赵尚志,就是杰出贡献者之一。赵尚志,1908年出生于辽宁省朝阳县一个农民家庭,1925年夏,赵尚志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东北地区最早的党员之一。同年秋赵尚志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后回到东北开展学生运动,发展、建立基层党组织等工作。不久,时任满州省委书记的刘少奇派赵尚志去上海中共中央机关学习秘密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