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字     
汉字是世界所史上最悠久、最占老的文字之一.它与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埃及的圣书井称为世界三大古典文字。作为世界上仅存的并仍在使用的文字,汉字素有历史文化的“化石”之称;作为记录语言的视觉符号系绕.汉字不仅记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而且以其独特的形式.体现了汉民族认识事物的特定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  相似文献   

2.
汉民族的文化心理有着自己的特点, 很多古文字字形就是汉民族写实心理的表现:是 否专门造字传达出当时社会的尊卑心理, 求整齐、喜对称的审美心理反映在字形的间架结构上。汉 字文化心理的源头是汉民族的思想:中国自古就有“以人为本”的思想, 有“重祭祀, 重占卜”的思想。 从最早的甲骨文看, “雷”的造字取象是写实的;发展到金文, 再到楷书繁体乃至简体字, 它始终都具 有对称之美;“雷”繁复的古文字字形折射出先民的神灵崇拜意识。  相似文献   

3.
东亚汉字文化圈及其形成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汉字文化圈与东亚汉字文化圈文化圈理论是西方学者在20世纪初提出来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格雷布(1887~1934年)和奥地利学者施密特(1868~1954年)。文化圈理论认为,世界上存在若干文化圈,每个文化圈都包含一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共有成分,文化圈由核心(文化源地)和边缘(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安全中的重要要素是汉字安全。汉字安全是指:汉字系统这项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处于没有危险的,即既没有外部的威胁又没有内部的混乱和疾患的客观状态;在中国国家文化中不失去其主导地位;保持合理的纯洁性;不给人民带来不便和害处;中国人使用汉字的权利不受外部强权的威胁和侵害。目前,汉字在中国媒体以及社会生活各领域中的应用方面存有潜在危机,人们对汉字安全问题的认识存有误区,不重视汉字应用的合理性、纯洁性和规范性,出现了汉字系统的混乱和疾患,给人民生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不便和害处,汉字安全的危机由此萌生。中国大众传媒过度使用英文字母缩略词对汉字安全构成外源性的冲击。海峡两岸以及港澳地区汉字字形不统一、中国人书写汉字能力下降以及不雅汉字的滥用,形成对汉字安全的内源性冲击。正视汉字安全的潜在危机,积极应对,维护祖国汉字体系的安全、完整和稳定,对于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和定力,提升文化软实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东亚文化圈立根于魏晋,形成于隋唐,衰落于近代。在20世纪90年代后,又呈现出复兴之势。它是多元文化的结晶,主要包括汉字、儒学、律令和汉传佛教四个要素。汉字作为其他三个要素的传播承载工具,在文化圈形成发展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汉字在文化圈中的地位变迁见证了文化圈从形成发展、衰退削弱到复兴重建的过程。东亚文化圈的复兴重建,有利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为当今中国与日韩等国的合作种植了文化根基,为东北亚区域合作构建了文化平台。  相似文献   

6.
对于建设和谐世界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倡导建设和谐世界,是建设中国和谐社会主张的必然延伸和必要前提,是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集中体现,也是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发扬光大。它符合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社会模式,顺应了世界谋和平、求发展的大潮流。  相似文献   

7.
正远离故土数十年,最使我魂牵梦绕的,就是母亲与古灵渠。我生长在灵渠,灵渠水就象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我长大。灵渠的水清澈极了,早晨的灵渠,水汽氤氲,如薄丝般轻浮在渠面上。两岸的居民多排着长龙,井然有序的在各个码头担水,小木桶轻扣水中顺势一提,甘冽的渠水就到了桶中。到了八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冷战结束以来中日关系的现状和影响中日双边关系的一些长期性因素,认为中日双边关系处于史无前例的“两强并立”的新现实中。中日关系从整体上看是危机不断增大,相互防范逐步成为中日关系的主流。如果日本的发展与对中国的遏制相联,对中国的遏制与和美国结盟与纵容台独势力相联,则中日之间的对立不可避免。为防止在对抗中两败俱伤,中日双方应该接受新现实,培养共同利益,在一个整合的东亚范围内,促进中日两国关系的良笥发展,在合作中实现职日两国的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9.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五千年前的红山文化,无意间成为今日喀左紫砂文化产业的源头.一捧紫红黄绿青五色交融的“五色土”,塑造出了喀左人善良与敦厚、热情与豪爽、睿智与理性、乐观与豁达、高雅与淡泊的“五色”品性.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辽宁的考古专家循着古人留下的足迹,在喀左县城东面4公里处的东山嘴屯,发现了一处隐藏在地下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继牛河粱遗址之后,神秘的红山文化再一次被揭开幕布,喀左紫陶的历史故事也从黑暗中苏醒过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