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他安全行车近百万公里。他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多次深入灾区、无人区。他曾获得过多项荣誉,曾被授予和评为"湖北省地震系统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十佳岗位能手"、"湖北省劳动模范"、"湖北省省直机关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此外,他曾先后三次被省地震局评为年度优秀共产党员,先后两次被省地震局评为年度先进工作者。他就是湖北省地震局车队副队长郭兵。  相似文献   

2.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与四川省教育厅共同制定了"六大重建"计划。本调研组深入地震灾区,对灾区教育重建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陈帆 《党政论坛》2008,(18):10-10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有人问我:“如果这场地震发生在美国,也会死很多人吗?” 我说:“不会。在美国,像汶川、北川自然条件这么恶劣的地方,可能压根儿就没几个人住。”而据报道,汶川大地震。中国的直接受灾人口,就达1000多万。  相似文献   

4.
于滨  文娟 《瞭望》2008,(21)
在2007年的会商审议结果中,2008年汶川周围的一片区域都被列入了重点监测区,谁知独独在汶川发生了灾难! 5月18日下午,在中国地震局召开的汶川大地震总指挥部会议上,温家宝总理要求地震部门加强对余震的监测和趋势分析,加密、强化现场流动观测,把握震情的发展变化,及时提供可靠的预警信息,  相似文献   

5.
刘巍  于滨 《瞭望》2008,(23)
坚信地震能够预报的李四光,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其思想又在学术界引起波澜,话题又回到了从前:地震到底能不能预报?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从实践中凝练出指导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重大胜利的科学发展理念、人民本位理念、共建共享理念、信息公开理念、文化传承理念、防灾减灾理念、依法重建理念、自主学习理念等八大基本理念,构建指导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理念体系,对认真贯彻实施中央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奋力推进十二五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巨灾与灾后可持续恢复是当前灾害研究的两个热点议题,且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在巨灾的情境下,社区互助模式难以适用,灾后恢复更依赖于外部援助,灾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更为凸显。中国政府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启动的“对口支援”为巨灾的可持续恢复提供了新的实践模式,也为从理论上总结中国灾害管理实践如何贡献于全球知识的多样性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本文以长期的田野调查为资料,以可持续恢复为概念框架,分析了中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对口支援”政策的长期效果,将“对口支援”作为促进巨灾可持续恢复的新的政策路径,识别了“对口支援”中的组织结构与网络特征,分析了“对口支援”网络结构中多元主体的互动对可持续恢复目标的影响,倡导并推动对“汶川地震”灾后恢复“对口支援”的理论总结。  相似文献   

8.
平平静静地干事杨朝岭撰文身为上海市地震局的高级工程师唐燕娟,在佘山地震台一干就是20年。从1976年至1996年,她在那里从事地震监测工作,整天就是看着几台冷漠的仪器缓慢地记录弯弯曲曲的线条,然后拿着尺子测量图纸进行计算。如果没有发生地震,这些地震记...  相似文献   

9.
《瞭望》2010,(31)
<正> 与以往的重建不同,土地权益、高寒地区、民族宗教、生态环保,诸多特殊难题考验着各方在玉树灾区连日采访过程中,多位受访人士对《瞭望》新闻周刊表示,与汶川地震相比,玉树地震虽然震级低,受灾面积较小,但因为多方面原因,在灾后重建过程中面临着很多汶川重建没有碰到过的难点和问题。土地权益处置成焦点7月23日,结古镇。几位不愿搬离拆危现场的结古镇居民告诉《瞭望》新闻  相似文献   

10.
葛阳阳  陆岩 《学理论》2012,(4):168-169
近几年,地震频发,从5·12汶川大地震到日本发生史无前例的9级大地震并引发大海啸等,人们通过各种媒体,见证了灾难的惨烈,也震撼于人们在大灾难面前表现出的抗震救灾精神。灾难的惨烈场面,给全世界敲响了警钟,同时也促发了人们的思考。高校应运用汶川、日本大地震的历史资料,丰富大学生生命教育,增强学生幸福感;应加大地震普及教育,提高应对能力;建立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警机制和完备体系,并结合英雄事迹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给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地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相似文献   

12.
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种类多,频率高。在应对自然灾害的各项工作中,灾后重建事关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既需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更需要确立正确的理念、运用科学的方法,切实做到科学重建。"5.12"汶川特大地震以来,我国党和政府对重大自然灾害灾后重建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逐步深化了对灾后重建工作的规律和方法的认识,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灾后重建中国经验,总结这些经验,对于当前的芦山地震灾后重建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汶川地震留给我们伤痛,也留给我们思考和启示。就公民道德建设而言,汶川地震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4.
对于5月12日在中国汶川发生的强烈地震,加拿大华裔地球物理学家、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教授嵇少丞在接受本刊记耆采访时建议道,中国应强化针对地质灾害的预警机制,强化全民防震意识。针对一些西方媒体所谓此次汶川地震是三峡大坝蓄水造成的言论,嵇少丞说,这次地震与人为因素无关,它是印度大陆板块向北漂移并和欧亚大陆板块碰撞挤压  相似文献   

15.
王国骞 《民主》2008,(6):34-36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O级特大地震。截至6月3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107人遇难,失踪18230人。地震不仅给灾区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而且对经济也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随着灾难发生和救灾措施的实施,一些法律问题也日渐凸显出来。比如,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  相似文献   

16.
在汶川地震2周年之际,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寻找减少灾难造成巨大损失的有效途径对提高我国应对地震巨灾能力极其重要。本文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害分布特征分析,以及巨灾对汶川地震灾害形成的阻挡,总结了汶川地震应急响应成果;系统收集和分析了汶川地震专业救援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与教训,提出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08年5月12日,一个黑色的日子——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的大地震!地震,惊恸了中国,震惊了世界;地震,也唤醒了中国人久违的精神。如今,救灾还在继续,重建即将开始。透过这次汶川抗震救灾大行动,我们不禁思索:是什么样的精神使人心如此凝聚,国人空前团结?在它背后又蕴涵着怎样的深意?  相似文献   

18.
阿富汗20余年战乱方歇,但在北部巴格兰省,地震接连发生,搅乱了人们刚刚要开始的稳定生活,也向成立三个月之久的临时政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3月25日,阿富汗北部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各方测定的震级有所不同,但均在5.2级之上。由于是一次浅表性地震,震中只有30公里深,所以尽管震级低,但破坏力反而远远超出3周前的7.2级地震。  相似文献   

19.
《瞭望》2008,(24)
教育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在9月1日开学前,对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校舍进行抗震安全排查。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强烈地震。地震造成不  相似文献   

20.
《瞭望》2008,(23)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6月5日上午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会议指出,这次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