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勇 《人大研究》2008,(9):F0002-F0002
“游牧”几乎可以说是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共同“情结”。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有些地方曾经流传着成吉思汗的一句告诫:“有一天我的子嗣们放弃了自在的游牧生活,而住进用污泥造成的房屋,那就是蒙古人的末日了。”实际上,西北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这种“游牧文化”乃是与西北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相互调适的产物。据有关资料记载,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国数字游民群体的规模和社会影响力都在不断增长,形成了数字游民“热”。数字游牧是一种全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为人们提供了自主选择工作时间和地点的可能,被年轻人看作是摆脱内卷的重要途径。面对我国数字游民热潮,数字游牧生活方式的可持续性、数字游民的情感困境以及数字游民与乡村全面振兴“双向奔赴”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并持续探索。  相似文献   

3.
杨洋 《今日民族》2005,(2):34-35
蒙古族作为我国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他们的生活习性带有浓厚的游牧色彩。自古以来,这个生活在广阔的草原上,逐水草而居,以放牧牛羊为生的民族,大部分都从事着草原畜牧业。游牧到哪里,他们就把住房搬迁到哪里。由于需要频繁地搬家住房,就必须是能够随意移动的活动房古代称这种活动房,为“穹庐”、“毡帐”等俗称“毡房”、“帐房”,等。“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蒙古包是独具特色的活动毡房,一般为圆形,多用条木结成网形的墙壁和伞形屋顶,覆盖毛毡,用绳索勒住,帐顶中央有采光、通风的天…  相似文献   

4.
银川,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在这里,形态各异、质朴自然的农耕文化、游牧文化、边塞文化、大漠文化、贺兰山文化、黄河文化、湖泊湿地文化交相辉映、相互包容,汇集成“雄浑贺兰、多彩银川”的文明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数字游牧”作为一种时尚且颠覆传统的生活方式,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追捧。然而,学术界对于数字游牧生活方式的特征、对未来工作的影响以及支持它的技术,还缺乏深入的实证研究。本文描述和阐释了构成数字游牧工作的四个关键要素:(1)数字工作(digital work);(2)零工工作(gig work);(3)游牧工作(nomadic work);(4)冒险与全球旅行(adventure and global travel)。本文认为,数字游民处于上述四个要素的交汇点上,且每个要素都与数字技术的使用紧密交织。本研究旨在考察和探究数字游牧工作的定义以及数字技术在其中的应用过程,揭示数字游民、新兴数字平台和未来工作之间的复杂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6.
游牧文明与草原畜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力更  敖仁其 《前沿》2002,(12):53-55
一、游牧文明的提出我们大家都知道 ,游牧文明是一个带有历史色彩很浓的概念或术语。不少历史学家把工业文明来临之前的社会文明形态划分为两种基本的文明形态 ,即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如果按这样一种历史的分类方法 ,那么 ,游牧文明的地域分布将是非常广阔的 ,包括今天的蒙古高原、中亚、西亚、欧洲、北美、澳洲等广大的地区。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 ,在世界范围内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逐步走向衰落。然而 ,其衰落的程度在地域分布上及其不平衡。正是这些不平衡的地域分布特点及其游牧文明和其他文明的互动关系成为当今国际游牧文明研究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7.
草原文化作为学术热点其基本概念的界定上尚存在分歧,这种观点主要表现在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关系方面,一种是将草原文化等同于游牧文化,一种是认为二者有区别。笔者通过辨析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地域文化和复合文化的关系,认为我国北方草原文化应该是草原游牧文化。  相似文献   

8.
我国历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匈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游牧部族。《史记·匈奴列传》说:“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日淳维。”“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攻战以侵伐。”据《史记·索隐》引张晏说:“殷时始迁北边。”  相似文献   

9.
刘荣臻  包羽 《前沿》2011,(11):153-156
蒙古族传统游牧技术具有生态适应性、文化负载性强、以牲畜饲养技术为核心或基础、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占据主导地位等特征。对自然的顺应和对于畜产品的物尽其用的利用,决定了蒙古族传统游牧技术的生态适应性,使之成为生态化的技术。而蒙古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游牧经济的开放性和根植于蒙古族传统游牧文化中的生态环境观等,则使蒙古族传统游牧技术的这一特征得到了形成和保持。蒙古族传统游牧技术的生态适应性对于草原生态的恢复与重建具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席锁柱 《前沿》2014,(11):197-201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地区的灵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撑,是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载体,是最具独特魅力的种群识别符号。游牧文化凝聚着游牧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建设美好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生态博物馆是一种以村寨、社区或更广范围为单位,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它强调保护和保存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本文以建立在这样一个基本理念之上分析游牧文化保护区建设的可行性,提出保护与发展目标、原则、主体、内容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王蓉  陈世寅 《中国发展》2009,9(6):68-76
该文阐述了循环农业在武汉城市圈城乡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循环农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及其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武汉城市圈区域一体化的理念为指导,发挥循环农业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两型社会战略下城市圈生态网络建设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洪远  闫维 《中国发展》2009,9(6):77-81
该文结合欧共体国家生态网络建设经验,阐述了作为途径之一的城市圈生态网络构建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提出了城市圈生态网络构建的设想以及尚需深入研究和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3.
徐国兴 《中国发展》2009,9(6):86-89
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试验区的武汉城市圈是一种新型城市圈,这种新型城市圈具有和传统城市圈不同的目标功能定位和功能内涵,并构成区域经济的发展极而不是增长极,两型社会建设是对新型城市圈发展的积极的良性约束。为了保证新型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制度化的创新机制,只有制度化的创新才是新型城市圈可持续的活力源泉。  相似文献   

14.
吴远富 《桂海论丛》2006,22(3):83-85
中越“两廊一圈”经贸合作议题的提出,既是对多年来蓬勃发展的两国经贸关系的肯定,同时也显示两国经贸交往还潜在着巨大的可开发空间。“两廊一圈”性质上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之下的中越自由贸易区,它在内容和实施步骤上将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相关协议为蓝本和框架,其建设进程不会快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时间表。  相似文献   

15.
莫仲宁 《桂海论丛》2005,21(6):64-66
"两廊一圈"的建设,将给广西经济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广西在构建"两廊一圈"中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人文优势,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也使广西占据了制度安排上的优势.广西应抓住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和发挥各方面的优势,积极推动与越南的合作,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推进"两廊一圈"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世界五大文化圈的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世界文化简单地分为东、西两大板块的观念应当改变 ,东、西文化并非从来就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世界文化之源在东方 ,地中海是历史文化的漩涡 ,在此基础上 ,逐渐形成了五大文化圈 ,即佛教文化圈、汉字文化圈、基督教文化圈、伊斯兰教文化圈和游牧文化圈。五大文化圈处于互动关系 ,相互接触、碰撞、渗透、交叉 ,甚至挤压、重叠  相似文献   

17.
益智  张为群 《中国发展》2009,9(6):24-30
该文从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着眼,提出武汉城市圈应着力发展特色场外交易市场,实现私募股权投资中心与新三板市场的融合发展,通过资本之手实现“两型”社会发展。此外文章还对武汉城市圈采取这一对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流浪汉》是威廉·肯尼迪的代表作,该书于1985年出版,获1984年的普利策奖和全国书评界奖。这部小说拥有极浓厚的地方色彩,带有魔幻色彩的描述,展现了当代美国社会的真实画面。  相似文献   

19.
“文革”时期的社会生活及其对后现代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历史的"文革"已经远去,但作为文化的"文革"却在警示着我们.新时期以来,有关"文革"的批判与反思此起彼伏.今天当我们回顾历史,在现代、后现代化语境中反思"文革"时,不无惊奇地发现,"文革"思维并没有远去,其影像还依稀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某些角落.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世界话语为背景,运用当代话语理论阐述了苗族文化研究的三个主要观点:苗族文化是世界第三种经济文化类型;苗族文化是由一个文化母体演绎而成的复杂文化系统;苗族文化超越许多世代具有极大的历史穿透力。文章并根据这些观点分析了苗族文化的若干事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