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问题研究报告(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特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圈的崛起,是当今世界区域经济竞争与发展的大趋势。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建设和发展武汉城市经济圈,是充分发挥武汉“龙头”作用、带动武汉城市圈和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科学决策,也是建设和发展长江中游经济圈、应对国内外日趋激烈的地区竞争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作为城际间重要联系纽带的交通,尤其是公路交通,是城市经济圈建设与发展的极为重要的一环。可以说,交通建设的速度将直接影响城市经济圈形成和发展的进程。 武汉城市圈交通建设如何提创新思路加速发展在重新制定武汉交通建设发展规划时,我们努力按照举全力、高起点  相似文献   

3.
加快建设武汉城市经济圈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依托全省发展武汉,发展武汉带动全省,尤其是带动武汉周边城市发展”决策的重要举措,也是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重大战略机遇。  相似文献   

4.
武汉经济圈资源要素的互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颖 《长江论坛》2005,(4):21-25
21世纪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其基础和前提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动机是区域内城市经济一体化,即城市圈经济的发育形成.武汉作为我国中部最大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的战略支点作用,是东西互动、南北联动,共同推动我国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纽带和桥梁.建设武汉经济圈,对我国中部地区的振兴崛起和经济区域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对武汉城市经济圈资源要素的现状分析,初步提出了武汉经济圈资源要素互动规律和武汉经济圈良性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5.
在中部六省中,无论是从经济实力、现有基础.还是从历史地位和地理区位看.湖北都应该加快发展.走在前列,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做出更大贡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表示。打造武汉城市经济圈和发展县域经济是湖北省确立的最突出的经济发展战略。2002年6月,省委、省政府在省八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了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建设武汉城市经济圈,  相似文献   

6.
在湖北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中,省委书记俞正声代表省委对武汉提出希望,要求武汉着眼于提高综合竞争力,构筑在国际竞争中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和现代化基础设施框架,拓展和完善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形成武汉经济圈,更好地发挥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学习、宣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促进武汉经济圈的建设与发展,本刊特刊发一组关于建设武汉经济圈(城市群、城市带)的理论文章。  相似文献   

7.
武汉是长江中游经济圈即武汉经济协作区内城市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在长江中游经济圈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武汉与经济圈内其它城市因区位、发展条件、国家投资和长期积累等发展基础的不同,形成了以武汉为核心,其它城市为边缘的核心——边缘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一方面决定了武汉在经济圈内的支配地位,和承担带动经济圈内其它地市发展或为其发展提供条件和机遇的重任;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其它地市共同支持武汉发展,为武汉发展提供发展空间、发展资源和必要发展条件的责任。由于核心——边缘关系的形成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武汉通过经济联系和经济合作,与经济圈内  相似文献   

8.
陈华志 《政策》2008,(8):35-36
近年来,鄂州市华容区按照主动融入、快速融入、全面融入武汉城市圈的工作思路,抢抓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战略机遇,围绕武汉、依托武汉、支持武汉、服务武汉,奋力争当“两个率先”的“排头兵”,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据《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在城市生活,有71.4%的女性、50.5%的男性选择“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就武汉硚口而言,在汉正、长丰地区的个案访谈中,60%的受访对象有“在武汉长期生活”的意愿,10%的受访对象有“去更大城市发展”的意愿.本文对此拥有融入城市愿望的新生代农民生活方式现状,社会融人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社会融入利益诉求的实现等问题作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长江中游经济圈的范围内来分析该经济圈的经济互动对武汉产生的影响,有利于我们认清经济互动对武汉产生的影响,有利于我们认清经济互动对武汉经济发展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和可能面临的多方面挑战,有利于我们在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的同时增强武汉在长江中游经济圈内的中心城市地位。一、经济互动将给武汉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增强武汉的中心城  相似文献   

11.
秦尊文 《学习与实践》2003,(9):4-4,13-14
2003年3月政协十届一次会议期间,民盟中央提出了建立以武汉为核心,以长沙、南昌、合肥为支点的长江中游经济区的建议;90年代以来学术界一直有建立以武汉为核心的经济圈,形成继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之后的全国第四增长极的呼声。尽管武汉被寄予了厚望,但  相似文献   

12.
城市经济圈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经济圈是现代经济中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 ,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首创。国内学者是在上世纪 90年代开始研究推广城市经济圈理论的。虽然对城市经济圈的概念颇有争议 ① ,但大多数学者都将城市经济圈定义为 :以一个或多个经济较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 ,包括与其有经济内在联系的若干周边城镇 ,经济吸引和经济辐射能力能够达到并能促进相应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范围。城市经济圈的基本特征是高聚集、高能级、开放型。人们一般把若干密集城市构成的经济区域 ,称为“城市经济圈” ,或“城市经济群”、“城市经济带”…  相似文献   

13.
黄冈与武汉城市圈对接的若干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武汉城市圈中,黄冈的地理位置、经济结构与武汉处于交融状态,成为城市圈承东启西、贯南通北的"纽带"和"桥梁"。为此,在融入武汉城市圈的过程中,黄冈应以教育品牌为切入点,以教育资源在武汉城市圈内的流动带动武汉城市圈内的经济流动,从而促进黄冈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鄂东城市群发展、加强武汉与周边城市联合协作”和“依托全省发展武汉、发展武汉带动全省”的战略思想,有利于各城市从战略高度寻求合作的结合点,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动发展、共同繁荣。发展武汉都市经济圈是湖北省委、省政  相似文献   

15.
武汉城市圈建现代林业示范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策》2009,(2):64-64
国家林业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签署备忘录,决定投资405亿元,合作建设武汉城市圈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区,这标志着我国首个以城市圈为核心的现代林业示范区建设正式启动。合作备忘录明确,通过建设示范区.2020年武汉城市圈森林覆盖率要达到30%以上;道路、河流绿化率达到95%以上;生态补偿率达到100%: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2亿立方米以上;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群与武汉经济圈发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市经济圈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产业集群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一个普遍现象.与发达地区相比,武汉城市经济圈主要有三大不足:一是产业聚集不足;二是行政干预弊端;三是思想观念落后.促进武汉经济圈的发展,要在完善相关政策框架和营造优越的综合环境、积极促进区域产业集聚、重视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建设等几个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7.
饶世权 《中国发展》2007,7(3):19-22
郊区被纳入到城市区域经济圈中,但郊区生态环境比城市和偏远的农村更加恶化,原因就是郊区的法律性质是农村,而中国环境资源法律制度实质上存在城市与农村的二元结构,因此,要保护和建设郊区生态环境,长期而言,必须消灭城市与农村利益的相互封闭、对立,从而消除环境资源法律制度存在的二元结构。当前则应当以城市区域经济圈作为城市的边界,在城市区域经济圈实现市区与郊区法律性质和适用法律一致。还要加强城市环境功能区划,建立公益诉讼制度等。  相似文献   

18.
仇平贵 《政策》2009,(5):34-35
近年来,孝南区发挥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优质稻、蔬菜、水产、林果、畜禽等五大特色板块,有力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前,孝南区是全省优质稻工程示范县(市、区)之一,优质稻面积达到35万亩;是全省316国道蔬菜产业带重要组成部分,精细蔬菜面积达到12万亩;是全省“水产大县”之一,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6.5万亩;  相似文献   

19.
口岸是国家的门户,是连接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的交汇点,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桥梁、纽带;口岸功能是国际性城市的必备功能。回顾武汉 1862年开埠以来的历史,研究口岸兴衰与经济涨落的关系,思考在新世纪武汉口岸、武汉经济如何把握“入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不无裨益。 (一)武汉口岸兴衰与城市经济涨落   开埠至今的 100多年,武汉口岸和城市经济历经曲折的发展道路。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视武汉为“世界竞争之聚点”,凭借攫取的治外法权,优选汉口为其产品倾销的市场、原料掠取的基地。从 1859年…  相似文献   

20.
我们孝感市孝南区距九省通行的大武汉仅50多公里。全区辖18个乡镇场街道和1个经济开发区,总人口76万,农业人口61万,是典型的城郊农业大区,也是全国“一优两高”农业项目示范区。我们注重发挥大城郊优势,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村”为宗旨,以实施“一优两高”农业示范项目为契机,围绕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着力开发农业大基地,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农业大市场,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开发、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的农业新格局,推动全区农村经济大发展、大提高。到“九五”末,力争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2亿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