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中国近代司法文化发展的多层面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仁善 《法学家》2005,24(2):56-64
司法改革既是法律问题,更是文化问题.法律制度的冲突容易化解,文化的冲突粘稠难融.近代中国司法文化的发展存在多层面的冲突,诸如主权独立文化与司法权独立文化层面的冲突;司法制度文化与司法效应文化层面的冲突;精英文化与政治、社会文化层面的冲突.由于这些冲突,近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未能发挥应有的效用,也不能得到人民应有的尊重,先进司法体制的异化变质,使人民的法律权益得不到保护,也把社会推入无序状态,从而引发暴动或革命,导致法律发展的新断层.当今社会,要使法律发挥应有的效用,确保司法制度与社会文化的和谐适度,营造合适的法律文化环境依然任重道远,"公正的司法"仍是今日中国迫切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论司法改革     
司法改革的关键在于司法独立,而司法独立的前提是权力分立与制衡,而从中国司法的传统和现状来看,司法权始终是行政权的附庸。司法改革的突破依赖于人们从观念上认识到司法独立与加强党的领导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进而从政治体制改革入手,确立可以与行政权相抗衡的强大司法权,并在制度上保障法官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它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文化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设计的构想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土壤,也塑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民族特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在中国历史和文化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决定了中国只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的刑事法领域,严刑峻罚现象十分严重且一以贯之。在政治制度上,由于君权神授制度、宗法制度、国家本位的御民制度,使得严刑峻罚成为必然选择;严刑峻罚在政治思想上也有着各种理论根据;在历史文化上,中国历史文化在相当程度上对严刑峻罚起了一种推助波澜的作用;在社会心理根源上,民间社会对严刑峻罚也逐渐习以为常,慢慢积淀为社会心理,积习难改。  相似文献   

5.
早在数千年前,中国古代就总结出一套以御史的纠弹监察以及谏官的讽谏为主要内容的古代监察制度。其历史之悠久,体制之完备,影响之深远,是世界监察史上任何国家的监察制度都无法比拟的。研究我国监察制度的发展史,是吸收传统文化菁华、以史为鉴完善今时今日制度之必要。  相似文献   

6.
司法独立是现代法治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然而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大量的地方保护主义深深的影响了这项基本原则在我国的实现。本文从分析地方保护主义与司法独立二者的关系入手,详细论证并分析了我国司法中地方保护主义的成因以及克服司法地方保护主义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论古代中国家族司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家族司法是古代中国法制中的一个独特现象。要认识这一独特现象 ,需要从其存在的原因、司法的主客体关系、运行的机制等方面进行科学分析。古代中国家族司法具有两面性 :其积极作用是有效地调整了基层社会关系从而稳定社会秩序 ,而其消极影响是窒息了人们的诉讼意识。  相似文献   

8.
司法权威探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司法权威的认识应坚持两点论 ,既要从司法权体制构建中认识司法权威的重要性 ,又要从司法权运行机制中认识司法权威的应然性。从司法权体制构建维度出发 ,要通过司法改革构建权威型的司法体制 ;从司法权运行机制维度出发 ,要通过司法改革建立起权威型的司法权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9.
10.
独立的司法与可诉的法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司法改革涉及与其相关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其中法律虽然与司法具有必然的内在关系,但立法却是司法的外部因素。要进行司法改革必须进行法律改革,尤其立法赋予法律以可诉性更是司法独立的基本规则根据。可诉性缺陷是我国目前法律的一个不争之事实,这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司法改革的进程和力度,因此,司法改革不止是其机构、人员、权力、管理方式的变革,更是规则(法律)的变革,立法时对法律的可诉性定位,是司法必要性和司法独立的规则前提  相似文献   

11.
腐败是当今最热门的话题,由权力反腐走向制度反腐,这似乎是一个必经的过程,针对当今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制度反腐做出了一系列的研究,笔者认为制度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就个人的观点而言,笔者认为,在制度的建设中更应该注重财政制度,民主制度(文化制度),司法制度的建立。这三个制度方面的建设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三种制度的充分结合才能解决腐败根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赵萌萌 《法制与社会》2010,(13):109-109,142
在当代法制发达的国家,用新闻媒介来监督司法的运行已成为一种成熟的监督模式,但是二者间对立合作的关系却不容忽视。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新闻监督在司法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作为公民基本权利的新闻自由与法治国家必备要素的司法独立与公正之间的关系日益重要,如果不能妥善解决二者之间的冲突,自由与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将会被损害。  相似文献   

13.
俞伟飞 《法制与社会》2013,(15):122-123
司法权威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必要条件。司法体制的不健全,公民法律意识的淡薄,法律人职业道德的不规范等问题,导致司法权威缺失严重。对此,积极健全司法体制,培育法治文化,完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是实现司法独立,加强公民法治观念,保证司法廉洁,重新树立司法权威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4.
梁丽 《经济与法》2002,(10):19-20
法官是行使司法权的主体,但凡采取司法独立的国家,都把保障法官的独立作为其制度的核心和基石。法官独立作为司法独立的本质要求,为许多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所确认。  相似文献   

15.
司法改革应该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法治秩序构建的最佳切入点。既有的司法体制中存在的地方化与行政化倾向,也一直妨碍着司法独立原则的承认和推行。法官人事改革需要从解决具体问题起步,并通过人事制度改革来推进案结事了、平定纠纷,进而重构我国的社会秩序。对此,其中最重要的是司法独立和司法公开。加大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应着重发挥当事人的代理律师对司法的监督。要在人事制度上推行专业化、精英化路线,为此应该把员额制作为切入点。通过员额制精简法官的规模,让最优秀的专业人才担任法律判断者的工作,决定对公民自由和财产的取舍予夺这样极其重大的事项。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树立法官的权威,从而树立法制的权威。  相似文献   

16.
司法独立作为一项人权原则和法治原则 ,已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 ,并且已经形成其国际标准。中国在宪法和法律中 ,也对司法独立作了原则性的确认和规定。但是 ,由于中国司法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 ,形成了“司法权地方化”的格局 ,破坏了法制的统一和司法独立原则的实施。中国司法地方保护主义有其深厚的体制性根源和思想文化根源。解决中国司法地方保护主义问题就需要彻底地改造形成“司法权地方化”的体制性因素 ,以“司法权国家化”作为司法体制改革的思路 ,并以此进行相应的司法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7.
何云笑 《法治研究》2006,(11):76-76
我国现有实际是强调保持司法机关(法院)的独立而不是法官的独立,笔者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法官独立才是司法独立的核心和本质,而法院只是法官执业的载体。也有的学者认为,法院独立与法官独立是司法独立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即法院独立是这一原则的初级阶段,法官独立是这一原则的高级阶段,法院独立是法官独立的前提,法院独立是法官独立的外部保障。但无论如何,司法独立的最终目标还是要追求法官的独立。  相似文献   

18.
刑事司法正义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法律是一种规范,毋宁说它是一种实践理性。如果说立法是这一实践理性的最初环节,那么,司法就是这一实践理性的最后保障。①中国刑法的现代化当然离不开刑事立法的现代化,因为它需要一套规范刑事法治活动的科学的游戏规则,但这套规则的设立是否合理,能否得到遵循,还必须经由刑事司法活动的检验和完善。因此,可以说没有刑事司法就没有刑事法治,缺乏刑事司法保障的刑法现代化充其量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所以,研究中国刑法的现代化,就不能不研究中国刑事司法的现代化。而刑事司法现代化的最基本内涵就是正义。本文拟从两个层面来探…  相似文献   

19.
依法、独立、公正--我国司法改革的价值目标与实现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玉平 《法学论坛》2003,18(5):33-35
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是我国司法改革的价值目标 ,三者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依法是实现独立、公正的前提和基础 ,独立是手段和方式 ,公正是司法的内在价值追求。实现上述目标 ,必须改革政治体制 ,完善司法制度 ,健全制约机制 ,强化法制统一。  相似文献   

20.
赵璐 《法制与社会》2013,(5):141-142
言论自由不是绝对的,舆论监督也要有界限,没有边界的新闻报道很有可能给司法工作人员强大的心理压力,进而造成司法不公。为此,我们需要对新闻报道进行适当限制,合理规划,包括内容要客观真实,手段要合情合法,报道时机也要合理规划,以确保对整个司法活动的干预和影响最轻最小,最大程度保证司法独立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