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刑事禁止令制度自2011年5月实施以来,对于完善我国非监禁刑执行方式、管束改造被判处非监禁刑的犯罪分子起到了积极的探索作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本文从刑事禁止令制度的性质定位入手,探寻背后的法理依据,最终延伸到刑事禁止令制度的价值与功能,由表及里进行了纵向的考量和反思,以期对刑事禁止令制度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从而为其进一步完善提供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党中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形势下提出的一项重要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当前,世界刑罚逐步走向轻缓化、社会化,我国的刑罚制度改革也正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指引下向世界靠拢,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将社区矫正和禁止令纳入到刑法典中,对管制、缓刑进行了修订完善,然而。禁止令在立法、适用上存在诸多问题,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存在背离现象。因此,本文以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为视野,试图在指出禁止令存在的弊端的前提下,探寻禁止令的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3.
禁止令制度的理论梳理与立法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禁止令是根据犯罪行为和行为人的具体情况而采取的个别化监管措施。创设禁止令制度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体现,也是增强非监禁刑效能、实现刑罚特殊预防目的之需要。禁止令具有限制性、附属性、补充性、强制性、个别性、保安性等特点。禁止令的目的不在于对罪犯已然罪行的惩治,而在于对其潜在的再犯罪风险的防范。我国的禁止令制度仍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刘夏 《法制与社会》2013,(21):25+28
刑事禁止令作为管制、缓刑的一种执行监管措施,是我国刑罚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禁止令的实施不仅有效地加强对管制犯、缓刑犯的约束,有效地保护被害人、证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能有效地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但刑事禁止令制度目前在我国还处于初步应用阶段,在适用方式及执行监督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5.
禁止令是我国刑事法律中的新生事物,适用对象是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社区矫正的试点现状以及现阶段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进一步促使了禁止令制度的出台。如何更好的理解这一创新的非监禁刑罚,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是摆在刑法学界和刑法实务界面前的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6.
梁静 《法制与社会》2013,(12):259-260
禁止令制度的设立是我国刑罚制度的一个重大创新。它对于加强对管制犯、缓刑犯的监管,有效保护被害人、证人等人员的安全,维护正常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该制度规定比较原则以及实务操作中缺乏经验等原因使得该制度在实践适用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旨在对禁止令制度在实践中适用出现的问题,以及它的完善方法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7.
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设置禁止令以来,在实践中,该制度适用率低、适用年份集中和执行监督不力等影响了禁止令价值和功能的实现.为了实现立法设立禁止令制度的本意,达到禁止令应有的效果,应当建立起完善的适用禁止令的保障机制和程序.  相似文献   

8.
禁止令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不能令行禁止的问题,原因有两点:一方面法院在适用禁止令时没有进行社会调查,不能做到有针对性且禁止令的内容明确;另一方面禁止令在执行过程中的配套制度不完善.为了进一步完善禁止令制度,需要加强判决前的社会调查,增加禁止令的针对性和明确性,增强被执行人信息的反馈与联动,加大对执行机关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  相似文献   

9.
敦宁  任能能 《法律适用》2014,(5):102-105
禁止令是我国刑法修正后新增加的适用于管制犯和缓刑犯的人身自由限制措施,能够有效弥补我国现有自由刑管束性不足的缺陷,可以有针对性地对犯罪人进行再犯预防,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由于新的制度刚刚施行,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加强研究。其中,如何有效实现禁止令适用的合理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禁止令的法律性质、适用方式及存在问题,设计禁止令适用合理化的三条进路,即扩大禁止令适用范围、确立禁止令的适用原则、完善禁止令的适用程序。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工作总体上呈现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但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以上海市为例,该市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工作还存在刑事审判监督的力度不够,刑事审判监督的水平有待提升,以及刑事审判监督的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应通过加大刑事审判监督工作力度,切实提高刑事审判监督工作质量,以及健全完善刑事审判监督工作机制等方面对刑事审判监督工作进行改进和完善,以此促进我国刑事审判监督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1.
论刑法禁止令制度的司法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剑  邵旻 《法学》2011,(11)
一、如何正确把握禁止令的适用条件准确把握禁止令适用的条件,应当首先对禁止令的性质和目的有正确的认识。笔者认为,我国的刑法禁止令制度,在性质上类似于国外刑法当中的缓刑指示制度,属于对管制犯、缓刑犯的执行加强监督和管理的特定的刑罚制度。禁止令并非特定的刑罚种类。虽然禁止令在客观上可能对管制犯、缓刑犯的生活和行动自由予以一定的限制,但其本身并非一项惩罚措施,不同于资格刑或保安处分。长期以来,我国管制刑罚执行和缓刑考验的监管制度存在着监管规定过于宽泛,缺乏具体的针对性、操作性的  相似文献   

12.
朱江 《法制与社会》2014,(14):57-58
我国的刑事证据制度一直以来都不是很完善,在刑事诉讼法中都处于不是很突出的部分,本文从刑事证据制度的现状和不足,刑事证据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刑事证据制度改革方案的若干思考对于我国刑事证据制度的改革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网络刑事禁止令制裁措施的创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刑事禁止令遭遇网络环境后出现失灵现象,无法在网络空间社会施展预防机能。考虑到维护网络空间安全价值的优位性、网络安全法益的整体迁移态势、网络技术风险的积极制衡理念、舒缓传统刑罚处罚措施的衔接不畅之弊、激活网络空间禁网令的积极预防功能,建构网络刑事禁止令刻不容缓。网络禁止令的理论基础是积极预防理念;适用对象包括自然人和法人,适用罪名应无禁区,假释考验期亦可适用;应围绕网络空间技术风险及其防控的指标系数设计具体的禁止令类型;网络禁止令应当作为未来网络刑事制裁体系的独立部分。  相似文献   

14.
闫新燕 《法治研究》2014,(3):106-111
《刑法修正案(八)》对我国非监禁刑制度提出了禁止令这项创新制度,同时,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适用禁止令有关问题的规定(试行)》和《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在司法实践中,我国各地法院纷纷发出了“禁止令”,尤其是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判决。禁止令作为一种新制度,对未成年犯的适用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5.
樊崇义 《法学杂志》2012,33(1):1-12
2011年8月通过初审并公布于众、征询意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中对证据概念与种类所做的变化、对证明标准的进一步明确与完善以及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等内容充分表明我国刑事证据制度有了巨大的进步与发展。与此同时,修正案还对辩护制度、刑事强制措施以及侦查程序等方面的刑事诉讼制度做了改革与完善。诚然,修正案中有些刑事制度的改革依然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如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但是必须要说明的是修正案中所做的有关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反映了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初论刑事附带搜查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事附带搜查是现代刑事诉讼搜查制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初步探讨了附带搜查的法理依据 ,对美国、英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有关刑事附带搜查的立法规定进行了比较、研究 ,并对我国现行刑事附带搜查制度进行了评析 ,进而提出了完善我国刑事附带搜查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7.
从近年司法实践来看 ,如何完善我国刑事质证制度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话题。创立警察作证制度是完善刑事质证制度的重要措施。因为 ,从完善我国刑事质证的对象、内容以及方式来看 ,警察作证是其必然的要求。如果警察不能出庭作证 ,将会使质证的对象受到限制 ,被告人的质证权遭到削弱 ,质证的效率下降 ,质证的目标难以实现。相反 ,如果警察出庭作证 ,必将大力促进我国刑事质证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8.
蒋晓艳 《法制与社会》2012,(31):285-287
刑事和解反映出我国由传统的刑法观向现代刑法观的转变,在刑法上定位为量刑情节。刑事和解在刑法学上,其存在着"正当性"的问题,"法定性"的问题,以及刑法保障措施缺乏的问题。应该完善刑法立法;建立刑事和解的考察制度与撤销制度,建立刑事被害人的国家救助制度,完善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以此为刑事和解的实施提供刑法保障。  相似文献   

19.
《法学杂志》2012,33(8)
本文依托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近五年来的抗诉实践,在比较借鉴国外部分国家刑事抗诉制度的基础上,对我国目前的刑事抗诉制度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进而提出了完善我国的刑事抗诉制度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依托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近五年来的抗诉实践,在比较借鉴国外部分国家刑事抗诉制度的基础上,对我国目前的刑事抗诉制度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进而提出了完善我国的刑事抗诉制度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