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俞欢欢 《法制与社会》2014,(16):283-284
安乐死历来备受人们的关注。我国将安乐死案件作为故意杀人罪处理是有欠妥当的。虽然安乐死合法化在我国仍面临着一定的困境,但其对于人权保障和法律制度的完善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就安乐死的合法化提出几点立法设想。  相似文献   

2.
安乐死的道义性与法律上的正当性已得到充分认证,但贸然将安乐死合法化可能导致削弱法律对生命权的绝对保护,为故意杀人提供逃避法律制裁的借口.由于我国刑法关于故意杀人罪具有广阔的解释空间,因而可以考虑在刑事一体化的视野下,通过对安乐死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利用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双重校验、处理,对排除了安乐死潜在风险的安乐死案...  相似文献   

3.
冯泽华 《法制与社会》2012,(12):252-254
本文以实现中国安乐死合法化过程中的困境与突破为主线,分别从我国的国情、传统道德.安乐死的本质与法律、人权等不同角度论证了安乐死在我国的合理化与合法化依据.目前,只有通过严格的立法才能更好地建立和保障安乐死制度,发挥安乐死应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亚男 《法制与社会》2011,(11):283-284
安乐死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是个生疏的概念了,关于安乐死合法化这个问题的争论,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现代意义上的安乐死自产生之初便受到来自各方的争议与抨击,赞同者与反对者都不在少数。自从2001年和2002年荷兰和比利时相继通过安乐死法案,先后在法律上确认了安乐死的合法性后,又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关于安乐死合法化的广泛讨论。本文讨论了在实现安乐死合法化过程中涉及到的若干问题,对我国实现安乐死合法化提出路径方面的构想。  相似文献   

5.
闵晓涵 《法制与社会》2011,(15):259-260
安乐死问题是一个涉及医学、法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的极其复杂的问题,从其出现时开始,各国对安乐死的争议就没有停止过。无论是在安乐死已经合法化的国家还是在法律对安乐死三缄其口的国家,医疗实践中病人通过安乐死的方法结束痛苦生命的做法大量存在,而各国法律对安乐死能否合法化也做出了不同的规定。本文认为,安乐死的存在有其正当性和合理性,大量安乐死案例的出现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但从我国目前的社会环境出发,安乐死合法化在当前中国不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黄璧坚 《法制与社会》2011,(21):284-285
安乐死一直是一个法律上争议不断的难题,使得为之立法困难重重,涉及道义、利益、生命保护等多方面的选择。我国司法实践一般都是将实施安乐死的行为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但也因此引来很多争论。在此将安乐死与故意杀人罪进行多方面比较,对于安乐死在司法实践中以及在以后的立法中不能一概而论地规定为故意杀人。我国应加快对安乐死的立法进程,更加确实有效地保障公民人权。  相似文献   

7.
非犯罪化代表了刑事立法政策的一个方向———缩小刑法的干预范围。安乐死非犯罪化是一种观念的更新,但若依据我国现行刑法学“四要件说”犯罪构成理论,则安乐死行为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鉴于此,本文提出应借鉴大陆法系犯罪构成论的违法阻却事由和期待可能性理论来解决安乐死行为的不为罪和不处罚问题。  相似文献   

8.
安乐死合法化的法律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乐死是当今理论界的热门话题之一,也是存在争议最多、认识分歧最大的领域。本文围绕这个问题,从安乐死的概念、分类及其法律实践入手,提出安乐死的两种立法纷争,分析我国目前安乐死合法化的必要性,对安乐死的立法构想提出了一些法律思考。  相似文献   

9.
邬拉 《法制与社会》2012,(31):268-269
生存和死亡历来被认为是人类的重大问题。一个人有选择如何生存的权利,亦应有选择如何死的权利。立法规范现实中的安乐死行为,不仅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而且是真正意义上对公民生命权的尊重。基于此,我国应该将安乐死纳入法律的范畴进行调整、规范,从而能有效地控制与安乐死相关的违法犯罪行为,逐步实现安乐死合法化。  相似文献   

10.
吴亚楠 《法制与社会》2011,(10):295-295
安乐死这个概念从20世纪30年代被提出以来,一直备受争议.安乐死合法化问题是涉及法律、伦理、医学、哲学等多个学科的复杂问题.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对安乐死问题并未达成一致的认识.虽然少数的国家已经制定了有关法律,但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安乐死的合法化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安乐死与公民生命权的保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安乐死是一个争议已久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理论界和司法界。长期以来,安乐死与公民生命权的保障存在着冲突与矛盾。但安乐死的合法化作为一种价值选择的趋势,已逐渐为各国人们所接受。本文通过对安乐死的国内外立法历程、合法性争论和安乐死合法化的精神探源以及对安乐死的刑事法律分析等几个方面的分析和论证后,认为我国在安乐死与公民生命权保障的关系处理上应制定相关法律,使之有法可依,但实行的时机并不成熟,尚需缓行,更要有严格的限制  相似文献   

12.
姚澜 《行政与法》2005,(9):66-67,69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人类的死亡观越来越成熟。于是,安乐死这一观念也逐渐为人们所得知、理解与支持。面对我国安乐死呼声的日渐高涨,面对安乐死在实施中的混乱和滥用以及法律执行举步维艰的现实,本文呼吁应尽早立法,加快安乐死合法化进程,用法律来规范我国的安乐死实践,以加大对生命的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3.
目前关于安乐死是否应该合法化,如何保证安乐死的正确适用的问题有很大的争论。我国还没有出台有关安乐死的法律,而安乐死却已在中国大地以半公开或隐蔽的形式悄悄地施行,但司法实践中对于安乐死案件是否定罪和量刑等方面没有统一的依据可循。笔者认为安乐死没有社会危害性,并且尊重了病人选择死亡的权利,它已经渐渐的被人们所接受,所以有必要对安乐死进行有条件的合法化,建议从限制适用安乐死的对象、动机、程序等方面保证安乐死的正确实施。  相似文献   

14.
马子淇 《法制与社会》2013,(32):280-282
安乐死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涉及法学、医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从1986年我国出现“安乐死”首例后,对于安乐死合法化问题就一直在争论。本文通过“李燕事件”首先分析了我国安乐死现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安乐死合法化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我国安乐死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汪哲民 《法制与社会》2010,(13):251-252
安乐死从诞生之时起就充满了争议,它是一个涉及医学、法学,伦理学、社会学以及哲学等多学科的复杂问题,尤其是对其是否应合法化的问题争论非常激烈。本丈从安乐死的由来及历史的变迁出发,论述了安乐死自古到今,从世界到我国的历史发展及发展现状;以便于更准确地进行安乐死在法律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博弈;最后,文中从我国的基本国情与传统价值观出发,得出立法探究。  相似文献   

16.
安乐死反映了理智与情感之间、积极的人生观与消极的人生观之间、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冲突、对抗和矛盾,是文明发展向人类提出的难题。本文介绍了安乐死的历史和类型,并从国际、国内安乐死的立法现状,探讨了安乐死合法化的民法依据,通过对安乐死本质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论证,提出了我国安乐死的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17.
王玮 《法制与社会》2014,(14):281+283
安乐死已成为一个世界瞩目的热门话题,国内外纷纷对其合法化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由于安乐死涉及到人的生命权,因此只有找到支持安乐死合法化的法律基础,才可以在这场争论中找到立足之地。只有采取合适有效的方法找到安乐死合法化的依据及其发展路径,才能更好的解决安乐死问题,才能更加利于实现个人对生命权的诉求,更加有利于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8.
李倩 《北方法学》2017,11(5):61-71
安乐死在中国是否可以允许,是法律界和伦理界一直争论的话题。主流观点是否定实施安乐死,认为安乐死是以协助的方式终结他人生命,侵害了病人享有的生命权和健康权,应该按照故意杀人罪来承担刑事责任。但是司法实践中层出不穷的疑似安乐死案件,是不能简单地根据故意杀人罪来定案的。德国刑事司法实践将安乐死分为"中断医疗型"安乐死、主动直接安乐死、间接安乐死,继而区分何种安乐死是法律允许的,何种安乐死应该绝对禁止。从刑法教义学角度出发,病人的同意、代理人的意见、法庭的许可都可以作为排除犯罪性事由在安乐死案件中影响行为违法性的认定。  相似文献   

19.
我们有死的权利吗——对安乐死争论的法理学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安乐死历来是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有关安乐死的争论除在哲学、伦理学、医学等领域展开外,法学界对安乐死应否合法化问题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不同的观点。本文通过对安乐死合法化纷争的分析,以自由理论为基点探讨了安乐死中的生命权和个人自由问题,并结合社会有机体理论提出反对安乐死合法化的主张。  相似文献   

20.
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安乐死出罪机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合法化与非犯罪化之间是有界限的 ,非犯罪化包括法律上的非犯罪化与事实上的非犯罪化 ,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对安乐死予以法律上的非犯罪化的条件 ,对我国安乐死行为应予以事实上的非犯罪化处理 ,对安乐死进行事实上的非犯罪化的适用条件应严加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