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在这辞旧迎新的钟声里,我们送走了2010年,迎来了2011年。回顾32年改革发展走过的历程,我们为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而自豪。现在,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这标志着中国已经由生存型社会进入发展型社会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2.
张铁军  唐利萍 《学理论》2013,(28):36-37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使我国社会生机盎然,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其负面效应也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追溯到社会经济伦理层面,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悠久的文明,把中国传统儒家经济伦理与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全面结合,从中提取时代的精粹,摒弃那些过时的、消极的经济伦理观念,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3.
李立 《各界》2010,19(3)
改革开放30年来,私营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私营企业主队伍逐步发展成了一个稳定的私营企业主阶层,对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关系到能否实现政治社会的稳定、化解阶层间的矛盾和冲突问题,因而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问题值得我们给予认真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王路平  姚月强 《学理论》2012,(28):69-70
中国经济经过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经济总量及综合国力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中国GDP超越日本,登上世界经济第二大国的宝座。然而,中国人均GDP仍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环境等问题依然十分严峻,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这些现状并存构成了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三个"两难"问题。我们急切需要的是摆脱一味追求经济增长的单一模式,努力去寻找经济、社会、环境之间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主流的观点认为中国的公民社会已经兴起,对此有所质疑.通过梳理近代以来西方公民社会的理论,我们看出公民社会的三层内涵:经济层面上的公民社会、社团层面上的公民社会、文化层面上的公民社会.中国公民社会的发育,现状是经济层面上的公民社会已经出现,但社团层面上的公民社会以及文化层面上的公民社会远没有发展壮大,中国的公民社会是一个发育失衡的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6.
苏吉 《瞭望》1987,(43)
自1978年底拉开序幕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进行九年了。九年中,改革浪潮从农村开始,波及城市,席卷全国,成为我们时代的主旋律。从经济领域到文化、教育、科技以及军队等领域,改革已全面展开并不断深化。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开始,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纵观九年的改革,我们看到了一个丰富多彩、波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旗帜鲜明地提出民营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等一系列重大论断,标志着我们党对民营经济的认识取得了新突破。对此,我们需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经济的起源及其基本的社会属性,更加坚定地把巩固好、发展好公有制经济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统一起来,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8.
《瞭望》1995,(24)
振兴经济的关键在于振兴科技──三谈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本刊特约评论员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我们要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而振兴经济的关键在于振兴科技。1975年...  相似文献   

9.
坚持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十四届五中全会制定的跨世纪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必须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今后匕年的任务,归结起来,就是落脚于“继续实现经济的较快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我们在实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和实施各种类型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贯彻这一重要的指导思想,坚持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一、社会全面发展进步是我们的基本目标社会发展和进步,是指人类社会中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相关的生产生活…  相似文献   

10.
毛淑梅 《学理论》2011,(12):73-74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推进技术创新和突破技术壁垒的重要路径。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远比发达国家任务艰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要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低碳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到2025年将会有接近10亿人居住在城市,大量流动人口的出现将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必须对这即将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分析,以对,未来社会政策进行调整,使得城市新移民能够完全参与到城市化进程中并且充分享受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同时,完备和系统的社会政策对成熟经济产业政策的形成、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的发展以及缓解目前经济增长方式对环境、资源的压力也将会起到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现在正处于历史发展的新时代,历史要求我们党用新的思想来引领我国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客观地反映和揭示了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进一步揭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及其变化发展规律,为我们进一步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提供了理论方法,也为我国进一步深化经济领域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4,(36)
近三年来,海外学者对于近代以来中国的研究出现了更广更深的趋势,不再是集中于近代政治史领域,而是更为关注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研究方法更多的是采用实证性研究,以图通过考察数据来发表看法。梳理海外学者对于近代以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五大方面研究的关注点的变化无疑有助于我们自身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4.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用不到30年的时间取得了西方国家100多年才能达到的经济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我们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期。转型期思想领域日趋多样、多变,各种思潮交相激荡,不同的价值取向共存,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中国经济以建国以来最好的状态前进,取得世界公认的成果。然而,前进并非是笔直的通衢大道。成长之中也有烦恼。我们是在不断应对挑战,在解决各种难题的奋斗中前进的。从经济方面来说,目前我们的第一难题是有效需求不足所引起的通货紧缩趋势,需要我们下大力气加以攻克。一市场经济体制在构建之中,市场的活力大大增强了,财富极大涌现,社会逐步走出计划经济所共同出现的短缺经济的困境,尤其是1992年以后经济起飞的冲势,使中国经济上了一个台阶。我们记忆犹新,1993年开始的近两年时间,中国的第一经济难题还是通货膨…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的利益群体矛盾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彭劲松 《理论导刊》2006,3(6):49-52
对利益群体矛盾的分析是把握当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关系和社会结构的重要维度。当代中国由财产与收入差距、地域与空间差异、社会劳动分工差别、现实社会经济关系等所引起和表现的几对重要的利益群体矛盾,需要我们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7.
邹广文 《理论视野》2010,(12):17-18
毋庸置疑,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例如国家所出台的改革举措常常是滞后的被动应付,缺乏发展的系统性和前瞻性;我们的经济增长是以过度的资源开发和不合理的收入分配为代价的;而今天的既得利益群体已经成为社会改革的最大障碍……凡此种种,要求我们必须在理论层面加强反思的自觉意识,以切实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转型,真正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跨越和和谐社会的发展图景。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中国在经济增长方面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其主要经验可以称作"多样性聚合",即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军事、思想、国家治理、社会管理、价值观等等一切先进和优秀的东西都来者不拒,只要能为我所学、为我所用,但"中国经验"也引起一些困域,尚需进一步实践经验的检验,对此我们充满期待。  相似文献   

19.
奥运会结束之后,社会关注的焦点重新转到对我国经济走势的观察上。中国经济向何处去?大家见仁见智,众说不一。乐观者有之,悲观者亦有之。今年3月份,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记者会上说:今年恐怕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事实表明,困难不仅在于南方冰雪灾、汶川大地震等破坏力巨大的自然灾害的连续发生,而且在于经济内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加剧,外部经济环境渐趋恶化,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有理由说,中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我们送走了2006年,迎来了2007年。在这辞旧迎新之际,人们总不免要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回顾过去,我们需要盘点过去一年的付出与收获;展望未来,我们需要提出新的一年的计划和目标。过去的一年,中国在继续迅速发展、进步、崛起。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都取得新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