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丰立祥 《理论探索》2008,(3):157-158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努力构建和谐大同,是新时期赋予大同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历史使命,也是实现大同崛起的必由之路.大同作为全国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如何依托资源、名城、区位以及较好的工业基础等优势,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扬长避短,谋求发展,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和历史任务.为此,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2.
国际石油涨价与山西煤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际石油价格持续走高的趋势下,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应以煤炭为主体。山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担负着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对煤炭需求的特殊使命。面对山西煤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要确定如下发展思路:整合煤炭资源,提高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开发煤层气资源,发展煤炭下游产业。  相似文献   

3.
煤炭资源型城市曾是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中坚力量.煤炭资源型城市是伴随着煤炭资源开发、主要围绕矿区经济的发展而壮大起来的.日前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受到了理论界和决策圈的高度重视.在发展煤炭产业的同时,以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寻找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瞭望》2006,(Z1)
矿产资源是“工业的粮食”,资源型城市犹如中国的“工业粮食主产区”。当下我国426座资源型城镇,为全国提供着 93%的煤炭、90%的石油、80%的铁矿石和70%的天然气,在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发挥着重要  相似文献   

5.
论资源型城市的科技进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它不仅推动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变革和发展,而且对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产生巨大的影响。国内外资源型城市开发建设的实践证明没有科技进步的巨大作用,就不可能有资源型城市的过去、现在,更不会有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一、科技进步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首先,科技进步是资源型城市由单一的资源经济向多元经济转变的根本途径。资源型城市绝大多数都是随着资源的开发而迅速兴起的,丰富的资源,大规模的连续性大生产和巨大的资源工业主宰着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时时因“燃料”匮乏而被拖住后腿。据统计,全国每年大约缺少煤炭二千万吨、石油一千万吨、电五百亿度;约有四分之一的工业生产能力因缺电而不能发挥作用,影响产值近一千亿元。 专家们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善能源不足的状况,除了必须采取各种有效的节能措施,大力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以外,还必须建设一两个大型能源基地。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专家们提出了两个设想;一是建设以长江三峡为中心的能源基地;二是建设地处黄河中  相似文献   

7.
白银市是随着铜资源开发利用而建立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城市,既有一般资源型城市的共性特征,又不同于以煤炭等单一资源开采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接续产业,发展多元支柱产业,是推进白银经济转型和发展的战略选择。实现这一战略,除了需要政策、资金、技术的支持之外,更为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要将特色经济战略与特色人才战略相结合,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资源开发为重点,以盘活用好现有人才为着力点,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环境,以人才资源开发拓展经济转型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王岩 《学理论》2013,(6):63-64
煤炭资源一直是鸡西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煤炭产业也一直是鸡西市的支柱产业,煤炭对鸡西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由于多年来对煤炭资源的强力开发,形成了产业结构过分单一、初级产业比重过大、后续替代产业弱小的不良发育状态,急需寻找一条转型成功之路来破解这些难题。以鸡西城市转型模式为主要研究对象,寻找鸡西在煤电化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实现鸡西作为资源型城市的成功转型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4)
受全国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黑龙江省鸡西市、鹤岗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四大煤炭城市经济发展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下滑。通过完善创新机制,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各类市场主体竞相迸发活力;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优化城市发展环境等手段,以克服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发展资金不足、城市环境不优等制约黑龙江省煤炭城市发展的因素,增强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成为黑龙江省煤炭城市实现转型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换增长动力已经进入攻坚期。大庆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是新时代新时期的重大课题,这既是实现动力变革的重要着力点,也是争当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排头兵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地处辽宁西部的阜新市,是中国东北重要的能源基地和新兴的工业城市,同时也是辽宁省粮食、油料和畜牧基地,素有煤电之城、塞北明珠之称。建国4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阜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前不久结束的市八次党代会又确立了进一步加快阜新发展战略,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狠抓对外开放,带动阜新经济和社会向  相似文献   

12.
《瞭望》2002,(36)
七台河和双鸭山是黑龙江省4大煤城中的两座。七台河是国家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也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主焦煤生产基地和黑龙江省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双鸭山也是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炭采掘业占全市工业比重的1/3。双鸭山矿业集团是国家最早建设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经过40多年的开发,这两座城市已  相似文献   

13.
未江涛 《学理论》2015,(7):22-23
城市总是处在动态的演化进程中,与经济发展周期伴随而行。当经济进入繁荣或衰退期,城市发展也会随之发生转型。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城市职能体系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在做出历史贡献的同时,也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在对资源型城市内涵和特征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科学发展观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关系,本文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下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过程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转型是其基本问题之一.由于资源型城市依托资源开发而兴起的特性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历史背景,资源型城市普遍形成了高度依赖其自然资源赋存的高度单一的产业结构.随着资源衰减、资源开采企业逐渐老化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资源型城市普遍出现了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不景气、大批员工失业等问题,影响到当地乃至全国的稳定,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及时实现产业结构转型进而实现城市转型就成为资源型城市规避风险和克服危机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国家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义化名城之一的大同,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正加快经济建设步伐,从而使这颗塞外“明珠”更加光彩夺目。 中国煤都 大自然以无与伦比的神奇力量,在这里孕育了一个诱惑人类的黑色火海——大同煤田。煤田面积1827平方公罩,煤炭总储量718亿吨,其中在大同市行政区域内储量为376亿吨。大同煤不仅以储量大,更以  相似文献   

16.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是经济腾飞的基础。能否实现十四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在很大程度取决于能源工业的发展。在学习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后,山西提出晋煤外运与晋电外销并重的发展战略,对于缓解全国能源紧张局面,促进山西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煤电并重能源输出战略是利国利民的新举措山西作为煤炭能源基地,发展电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全省含煤面积6.18万  相似文献   

17.
《行政论坛》2016,(5):113-116
东北地区作为中国传统的老工业基地,曾借助煤炭产业的优势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领域走在前列,然而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城市产业的转型与重构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煤炭城市转型在产业重构基础上,还应充分利用土地整理、人力资源开发、区域互动等方式以期形成合力。而创新发展则是城市转型的动力源,唯有在技术与制度领域皆有所突破,才可能实现煤炭城市的转型。  相似文献   

18.
在国家层面上着力解决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制度建设。主管部门强调要“研究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的重大意义在于,它们  相似文献   

19.
山西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是影响我国煤炭资源型地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问题.山西作为我国重要的煤炭资源型地区,长期以来,由于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低水平的利用以及以煤及相关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造成了资源"衰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此,山西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首先要加强对资源的规划和保护;其次要发展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开展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而且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生态型产业体系;同时,也要加快生态环境恢复治理.  相似文献   

20.
“吃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将带来资源型城市的“早衰”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对资源的需求,缓解了资源型企业和城市过去积累的矛盾。但同时,各资源城市资源开采能力扩张的内在冲动也难以遏制。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态势持续下去将使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矿竭城衰”进程加速,而且会使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