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磊 《瞭望》2006,(44)
在第六届中国(珠海)航展,可以看到神六、空间站、嫦娥一号卫星、月球车及空间太阳望远镜“更高更远”是人类探索太空的必然之路。实现载人航天技术的突破,仅仅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在突破载人航天技术之后,中国航天第二  相似文献   

2.
亚洲天文学理论奠基于颇为不同的天体运行观——阿拉伯传统将地球视为天体运行的中心,中国传统将北极星视为天体运行的中心,而印度传统支持以地球与太阳为中心的理论,其中,行星环绕着太阳,太阳则依次环绕着地球.普遍得到承认的是,这些亚洲传统在数学、天文学与宇宙论中预见到了后来归功于近代早期欧洲科学革命的大量观念.我们将探究这个有争议的问题:这些传统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科学革命,而工匠在天文学知识的交流媒介中可能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长征”火箭直射苍穹,把一颗颗卫星送入了太空。航天,在国民经济中产生了巨大的效益。由此而发展起来的航天效益工程卓有成效,在中国向外层空间的进军中将获得更大的发展。作为航天效益工程的重要内容,中国准备在“九五”前期发射“风云一号”、“风云二号”、“资源一号”卫星,还将研制新型对地观测卫星——雷达卫星。在空间培育农作物方面,中国还准备在“九  相似文献   

4.
卡罗琳·赫舍尔(1750年-1848年)这位发现了8颗彗星及星云的伟大天文学家出生在德国汉诺威。由于家庭中有爱好天文学的传统,加之哥哥成廉成为英国乔治三世的宫廷天文学家,并自己制作了一架望远镜,通过它曾观测到天王星。作为哥哥的助手,卡罗琳经常帮他磨制和抛光镜面,并为这些观测做记录。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之际,仰望太 空,20世纪人类在和平利用 空间方面硕果累累,熠熠生辉;展望未来,航天技术、太空探索和应用将会更快发展,令人可喜。同时,蔚蓝的太空被涂抹的军事色彩日益浓重,太空垃圾污染已成重大隐患,令人堪忧。航天技术太空探索和应用将迅速发展 前苏联1957年10月 4日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新时代。40多年来,人类探索太空、开发太空、拓展自身生存空间,取得了辉煌业绩。展望21世纪,航天技术、太空探索和太空应用会发展得更快,将为人类生活提供越来越多的服务,对世界产…  相似文献   

6.
一月·环球     
《侨园》2012,(7):3+5
<正>世界惊叹中国"天神之吻"中国航天史上首次载人交会对接6月18日14时许顺利完成,3名中国航天员从神舟九号走入"天宫一号",第一次在中国人自己的空间实验舱中"留下脚步"。在世界媒体热议中国人向太空梦想又迈出一步时,人们也在关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100%成功的骄人纪录。美国《大西洋月刊》网站发文称,  相似文献   

7.
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利用太空原则开展太空研究,面对来自太空的挑战,构筑我国科学合理的太空战略势在必行。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国航天在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研究论证、设计生产、试验应用相结合,比较完备的航天工业体系。在运载火箭、卫星应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以及空间科学等方面初具规模,已经具备了全面探索和有限利用太空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飞天,遨游太空,是人类的美好愿望。 50年代末,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号”宇宙飞船首飞太空。8年后,美国“阿波罗”飞船把美国宇航员送上月球。而这一切的一切,对年轻的中国航天事业来说,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中国航天事业虽比美苏、欧洲发展得晚一些,但一些尖端技术却处于领先地位。中国航天工业专家王英魁最近透露,中国将在10年内建成太空船。而中国正在实施的太空计划,在5年之内,约三四年以后,自已建造的可载3位宇航员的太空船便可升空。王氏称,中国早已掌握先进的太空技术,目前中国有100多位合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新总统布什一再宣称将推进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NMD)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克里姆林宫主持召开了航天工作会议,决定在 1年之内组建一个新的军种——航天部队。 俄罗斯现有的战略火箭军主要由战略导弹部队、导弹太空防御部队和军事航天部队等力量组成。根据俄通社—塔斯社的报道,未来的航天部队将以战略火箭军的军事航天部队和导弹太空防御部队为基础组建,担负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组织和实施太空作战。而太空作战的一项主要行动就是攻击敌方包括各种航天器和地面控制站在内的太空系统。由此来看,俄罗斯组建“天军”的一个重要意图…  相似文献   

10.
太空蕴藏着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茫茫太空为人类提供了高远位置、微重力、高真空、无污染、太阳能和其他丰富的物质资源,概括起来包括轨道资源、环境资源和天体矿物资源。这些太空资源的探测和开发利用,将带来人类文明的新进步。从太空观测地球是太空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高远的太空轨道上,运行的人造卫星、空间站等航天器观测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可以快速地追踪地球的变化,监测和预报台风、飓风、火山爆发、森林大火、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可以穿云破雾观测大气地表的变化,对大地和海洋进行高精度测量,成为气象预报、地球资源勘…  相似文献   

11.
2008年,科技进步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无论从广度和深度来看,都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2008年9月27日下午,随着神舟七号飞船轨道舱门的开启,航天员翟志刚穿着中国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浩瀚的太空迈出中华民族第一步。中国在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十六个年头,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  相似文献   

12.
1992年是国际空间年。35年前苏联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地球轨道,揭开了人类征服宇宙的新纪元。至今,人类在探索和开发宇宙空间方面已经取得了辉煌成就。现在,参加开发太空的国家已接近60个,而应用航天成果的国家和地区遍及世界每个角落。 在未来的30年里,世界的航天活动,无论从广度、深度和发展速度都将远远超过过去的35年。后30年,除美国和独联体外,欧洲、中国、日本、印度、巴西以及大批新兴国家都将以较大的力量发展太空技术,从而形成国际航天事业的新格局。预计90年代,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长征四号”大型运载火箭已是家喻户晓了,1988年9月7日,它曾经把我国第一颗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风云一号”试验气象卫星送上太空。然而,负责“长征四号”火箭工程的总设计师孙敬良,知之者恐怕为数不多。几十年来,他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刻苦的奉献精神,扎实的工作作风,顽强执著的毅力和追求,默默地为我国的大型运载火箭事业作出一项又一项的贡献。 今年59岁的孙敬良,是我国著名的火箭技术专家,现任上海航天局科技委员会主任、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  相似文献   

14.
论江泽民的人才资源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对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作了许多重要论述,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时俱进地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为核心的比较系统的人才资源思想。"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这一论断不仅对我国人才资源的观念产生重大的积极作用,而且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伴随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和延伸,"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这个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断,深刻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其核心是反映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人才资源开发、管理、利用上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5.
小非 《侨园》2012,(7):12-13
她是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2012年6月,她同战友一起乘坐神舟九号,飞上距地球300多公里的茫茫太空,飞向等候已久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飞天神女"故事很多,她在贫寒中学会自立自强,她的性格柔中有刚,她很懂生活,曾想过当律师、售票员、白领丽人,她喜欢做菜……  相似文献   

16.
是那样的深邃,通透,高远,引发人对字宙太空的无穷遐想。1957年10月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进入外层空间,开辟了人类利用外空的道路。自那以后,越来越多的卫星、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等等,穿过大气层,飞向遥远的太空,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空间信息。更为重要的是,站在高处俯视人类居住的这颗蓝色星球,人对自身的生存环境有了全新的认识,空间科学的发展使今天的人类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为推动航天事业的进步,1999年11月召开的联合国大会决定每年的10月4—10日为“世界空间周”。今年,世界各国将举办首届空间周活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组建于1954年,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石油炼建专业公司,伴随石油工业的发展,先后参加了大庆、胜利油田等开发会战;承建了洛阳炼油厂、新疆独山子乙烯等43座大型石油化工厂;在国内外建成大中型炼油化工装置200余套,建造天然气球罐、油品储罐1000余台,创下了数十个国内第一,被誉为“中国炼建第一军”。随着市场国际化趋势和竞争的加剧,同行之间在实力上的差距越来越小,尤其是管理水平、施工技术、队伍作风,大多进入了成熟期;而“僧多粥少”的市场格局又使同行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承揽工程资源的空间极为有限。入世后,我国的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  相似文献   

18.
仲晶 《瞭望》2003,(48)
自1957年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人类所致力的空间开发不仅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据资料统计,与太空有关的工业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2000年国际太空工业的利润超过800亿美元,预计今后10年利润将增加两倍多。而且人类社  相似文献   

19.
<正>党中央决定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设立这样的机构,目的是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一、充分认识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是很看重依法治国的,讲得也比较多。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依靠法治,  相似文献   

20.
以朴实的文笔,介绍曾经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过无私奉献的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他组建中国第一家"工合",是"中国的头号白人苦力";他"为中国的黎明培养人才",是中国人民永远的朋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