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台湾舆论或涉台舆论为研究对象,或者用舆论方法研究台湾的研究,统称台湾舆论研究,它与台湾民意研究、台湾新闻研究、台湾传媒研究及台湾政治研究,彼此重叠,却并不从属。其学术谱系中的定位有两个区间,一是处在台湾研究的学术谱系中,台湾舆论研究与台湾政治研究的关系最为密切,调性更趋类似,地位举足轻重;二是处在中国舆论研究的学术谱系中,台湾舆论研究有着相对完整的发展周期,其舆论场相对独立,舆论主体多层多样,舆论形式异常发达,舆论议题更呈"米"字型结构错位层叠,是中国舆论研究不可多得的区域研究特例。台湾舆论研究的存在及其价值是由其研究对象决定的,其在台湾研究与中国舆论研究双重缺失的不对称现象急需扭转。  相似文献   

2.
罗昕 《南风窗》2013,(17):14-14
如同历史上产生的任何一种媒体逃不过自然选择规律一样,微博衰变是迟早的趋势。特别是在新媒体的丛林法则里,与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相比,这种衰变的周期会越来越短,只是我们现在还不能确切地说出微博真正退出舞台的时间。因此,从媒介进化史来看,微博衰变既不是来自内部没有找到很好的商业模式,也不是来自外部赋予的政治待遇(商业模式和政治待遇是任何一种媒体繁荣发  相似文献   

3.
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两家在死打——往死里打,打出许多孤儿寡母。大家都想劝,但劝不住。美国有这个能力,但美国偏袒以色列。阿拉法特都求布什总统了,但布什铁石心肠,就是不管。副总统切尼更是铁杆支持以色列。大概他还是记仇。“海湾”战争中,切尼是美国国防部长,相当于中国宋朝总领兵马的高俅、高太尉。而当时巴勒斯坦站错队了,站在伊拉克的萨  相似文献   

4.
《法制博览》2019,(15):140-141
在互联网产业迅速发展、信息纷繁复杂、价值观念多元的背景下,依托于互联网技术而产生发展的新型舆论凭借其自身优势迅速崛起为新时期的主流舆论方式,在司法监督方面也发挥着愈发重要的影响力。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博弈是社会法治建设中的必然现象。新型舆论在督促司法判决趋向公开、公平和公正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破坏司法威信,干扰司法判决的负面影响。本文旨在探讨通过司法机关舆论主体意识的加强、全民普法的推进和对新型舆论的正确规制来构建新型舆论与司法公正的和谐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2002年10月24日晚,即“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后,笔者采访了与会代表,乌克兰最高苏维埃国家安全与国防问题委员会主席、乌克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格奥尔吉·克留奇科夫。下面是谈话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韩戍 《南风窗》2012,(17):100-100
在现代中国的报刊史上,天津的《大公报》和上海的《申报》是一北一南的双峰。作为全国数一数二的两份大报,因地域、主事者理念、撰稿人阶层和阅读对象的不同,它们呈现出的舆论特征,以及对现代中国的舆论走向造成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大公报》地处北方,以平津的专家学者为依托,从某种程度上呈现出一种精英面相,带有京派的大气、深沉和厚重。《申报》地处上海,以一般绅士和市民阶层为读者,受西方文化熏染,在言说方式和气度方面体现出婉约、精致的海派风范。其中,《大公报》的星期论文和《申报》的自由谈版块是最能体现两家报纸风格特征的代表性版面。将两份版面抽离出来,放到现代中国舆论空间的语境之下,分析他们的作者群、言说内容和话语风格,可以看到,他们分别代表了近代中国两种不同的舆论面相。  相似文献   

7.
张玉婷 《工会博览》2008,(12):100-100
20世纪90年代,台湾崛起了一种新的舆论形式——电视谈话节目,此形式在台湾地区的电视传播史上创造了无以匹敌的低成本高收益的奇迹,并制造了相当的舆论影响力。本文以台湾电视娱乐节目为重要研究对象,并且以《康熙来了》为例分析台湾电视娱乐节目在当今社会如何做到如此成功,并想通过此分析为大陆地区电视娱乐节目提出借鉴方法,使我们的娱乐节目能够去粗取精,做到更加成功。  相似文献   

8.
赵义 《南风窗》2012,(20):40-41
如果无法有效整合大众诉求,精英和大众的关系就会在意识形态的迷雾中日渐疏离,精英们所担忧的问题才会有"自我实现"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前言 在29年前的萨托里展览会上,法国陆军的AUF-1 GCT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首次与公众见面。当时该炮代表了身管火炮发展的顶尖水平,40倍口径的身管和自动装弹机构,发射非助推弹的射程约为24公里,发射火箭增程弹最大射程30公里,  相似文献   

10.
刘怡 《南风窗》2012,(7):81-83
萨达姆政权被摧毁后,伊拉克的民主化进程表现出了严重的部落化特征,这一特征迟早会在叙利亚重演,从而有助于伊朗的渗透,并威胁到半岛中心的沙特。豪斯霍费尔的幽灵1908年的最后一个月,斯蒂芬·茨威格在沿伊洛瓦底江上行的印度班轮上结识了卡尔·豪斯霍费尔(KarlHaushofer)。后者当时是德国驻日大使馆武官,每天都在用望远镜审视印度和中南半岛的风物,并且手不释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