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中,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法律纠纷,急需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风险进行明确划分和适当分配,从法学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可以分为四类:固定收益类、非保本浮动收益类、保本浮动收益类以及商业银行承销类。在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中,银行与投资者之间是债权债务关系。在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中,银行与投资者之间是信托关系。在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中,银行与投资者之间是有担保的信托关系。在商业银行承销类理财产品中,银行与投资者之间是委托代理关系。  相似文献   

2.
陈琼 《法制与社会》2015,(6):114-115
随着市场经济的加快发展,我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高,各大银行陆续推出多种多样的理财产品.目前,经济加速发展,随着而来的还有大量的可支配收入,银行的理财产品因其安全系数、收益率等优势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银行理财产品质押也取得了迅速发展.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银行理财产品质押由于现行法律的相关规定,尚且存在着许多法律风险和限制,使得理财产品的发展速度受到较大影响,银行理财产品的增加资金投入资金流动性和为银行融资的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本文将从银行理财产品的概念及优缺点分析入手,分析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形势,厘清银行理财产品面临的法律风险,提出有效的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推动银行理财产品的质押活动高效进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郭辰宇 《法制与社会》2013,(11):102+131
银行理财产品质押贷款能够满足借款人的短期资金需求、避免银行理财产品流动性差的缺点、同时实现银行利润的最大化。然而由于缺乏法律规范,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性质以及能否作为质押财产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透过银行理财产品的表象探讨其本质,进而揭示银行理财产品质押的法律风险,为我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另类理财”产品 “男类理财”产品投资标的不局限于银行理财产品传统投资对象,如股票、基金、债券、票据等,而是投资于红酒、普洱茶等财产受益权产品,农产品、贵金属的期权理财产品,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内经济发展较快,理财产品成为百姓新宠。目前市场上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琳琅满目,但却并没有相关法律规定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法律属性,银行与客户之间的法律关系也不是十分清晰。本文对目前国内理财产品的法律性质存在的争议进行了概括,并结合《合同法》和《信托法》相关原理进行了反驳。  相似文献   

6.
银信合作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法律风险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银信合作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是指银行通过信托公司间接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其具体操作形式为:由银行发行信贷资产信托理财产品向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募集资金,然后银行以单一资金信托的方式(即:单一委托人)将所募集到的理财资金委托给信托公司,由信托公司将该资金以信托贷款的形式贷给银行指定的企业。该类银信合作理财产品无论在法律制度上还是在实际操作中都较为复杂,因此,理清其中的法律关系对于进一步推进该业务的健康发展和应对银行混业经营的趋势等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现在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种类繁多,在给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的同时,也为他们的选择带来了难度.大批零收益甚至负收益理财产品的出现,让银行理财产品遇到了困境,引发投资者的不满和信任危机.因此,如何应对银行理财产品的陷阱,已成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大家都知道,银行理财产品是具有-定风险的,而且收益率越高风险越大.所以对投资者来说,选择与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银行理财产品非常关键那么,有多少银行理财的风险是你所不知道的呢?  相似文献   

9.
曾锦 《中国律师》2013,(8):72-74
商业银行自上世纪90年代开展银行理财业务以来,银行理财业务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和上海普益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普益财富)联合发布的《2011年度银行理财能力排名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国内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达16.99万亿元。然而,目前理论界与实务界并未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性质达成统一的意见,这也导致银行理财产品在设计、运作、监管等方面留下了不少难题。因此,理财产品的法律性质仍然是金融与法律领域值得探讨的一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爆炸式增长,理财产品的创新关系着银行的生存与发展。本文通过分别构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中商业银行之间的创新行为进行博弈分析,从商业银行是否进行创新、何时进行创新、怎样进行创新等方面提供策略及建议。  相似文献   

11.
影子银行是指在传统银行核心业务及其监管体系之外,发挥着传统银行核心业务功能,向市场提供流动性、期限配合、不适当的信用风险转移和高杠杆率等服务的信用中介机构及其业务体系。目前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是由理财产品为代表的银行表外业务、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用业务及民间借贷三个部分构成。针对目前我国影子银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应从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做好数据统计制度建设,实行差别化监管制度,强化风险内控制度,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健全投资者权益保护制度,构建危机处置机制方面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立法。  相似文献   

12.
张程 《检察风云》2022,(24):36-37
<正>从2022年11月上旬开始,不少投资者发现自己买的银行理财产品开始出现负收益,一些人甚至出现了本金的亏损。而且这并非个别现象,而是许多银行理财产品几乎在同一时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收益回撤。其实这是由于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标的的价格出现了波动。债券类资产是银行理财产品的主要投向,尤其是风险等级较低的固定收益类产品。《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2年上)》显示,  相似文献   

13.
目前,各银行纷纷推出不少本外币理财产品,据粗略统计,2007年1至2月,已有超过10家中、外资商业银行推出了40多款外汇理财产品。在这些理财产品中,浮动收益类产品增多,预期最高收益率不断攀升,大部分产品预期最高收益率都在1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25%或上不封顶。作为投资者,应该如何识别这些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这如何在众多的理财产品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产品?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个人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4.
由于我国法律制度不健全,银行业市场监管不到位等种种原因,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纠纷频现。纠纷的主要类型包括银行欺诈、重大误解撤销合同、违反客户评估义务以及银行信息披露不当等。根本解决此问题需从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各方面和各环节着手。  相似文献   

15.
房振明 《法人》2009,(6):18-20
购买KODA的投资者无法获得市场极端上涨收益,却要承担市场极端下跌的损失,对发行产品的银行极端有利。因此,保护投资者免受复杂金融衍生产品或者理财产品其害,必须从制度上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6.
《检察风云》2014,(7):76-77
习惯了垄断经营的传统银行大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张过。互联网理财虽然还只是一个落地不久的新生儿,但已经展现出了让人难以置信的能量,短时间内迅速分流了银行的大量存款。在余额宝、微信理财通等互联网理财产品高收益和便捷性的冲击下,银行的活期和定期存款,甚至理财产品基本上毫无招架之力,大量资金如滚雪球般向互联网转移。  相似文献   

17.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若干法律问题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中,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法律纠纷,急需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风险进行明确划分和适当分配。从法学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可以分为四类,其中最重要的是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该产品的各方当事人之间是一种信托法律关系。对理财产品应实行"监管分业,产品混业"的管理制度,理财产品的品种不宜过多,应推出标准化的理财产品。银行在理财合同中设定的终止区间,侵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应认定是无效的。在理财产品的质押问题上,应通过行政法规来弥补《物权法》的不足。在理财产品的诉讼中,只有在银行有过失的情况下,才对理财产品的亏损承担赔偿责任。我国应修改《商业银行法》,将理财业务纳入该法的调整范围。  相似文献   

18.
正不难看出,传统的金融机构已经更加重视新兴金融模式对其带来的影响,并逐渐加快自身的改进步伐。越来越多的信息表明,传统银行正试图利用网络银行手段来改造自身如果现在问一个人:"日常生活中,你每天听到最多被提及的理财产品是什么?"大部分人会说是"余额宝"。的确,自2013年6月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推出余额宝后,这款理财产品已经红遍大江南北,其简便的操作方式、相比银行理财产品的低门槛、小额也能理财等优点备受消费者青睐。究其成功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逐渐丰富,各种面向大众的理财产品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但是由于我国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种类丰富,理财有关的法律制度并不十分健全,导致理财产品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这给大众理财带来了众多的不便之处。本文主要是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风险进行分析,并就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法律风险的防范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银行理财业务法律性质与风险监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理财业务的法律性质因银行与客户之间风险和收益分配原则的不同而存在类型差异。其中,理财顾问服务属于咨询服务合同法律关系;保证收益和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属于附条件的借款合同法律关系;而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则属于信托法律关系。法律关系的差异决定了相应理财产品的风险表现和监控重点上都有所不同。在实际银行理财业务的运作和监督管理中应遵循这种差异,因势利导,保障银行理财业务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