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不少人为了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他们做出的贡献的资本曾是他们在中国法制不健全时期积累的首笔资本(有的甚至是违法所得),就这笔资金而言我们称之为违法的"第一桶金"。本文就能否对违法的"第一桶金"适用时效取得进行研究,全文从时效取得的构成要件出发,探讨合理性与可能性,适用衡平、比例等理念权衡,认为我国法律非恶法,对于损害公共利益不严重的可以适用。  相似文献   

2.
所有权与交易行为冲突之衡平──兼论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张昊法学界有这样的说法:“法学即权利之学”,而对民事权利的设定和保护,正是民法的基本任务。这种保护包括了两个重要部分:其一为对民事主体财产所有权享有的保护;其二为确认民事主体间交易行为产生的后果的法...  相似文献   

3.
<正> CEO的英文全称为Chief Executive Officer,我国一般将其译为首席执行官。在国外,CEO并非仅仅设立于公司中,公司之外的机构也广泛存在CEO职位。例如,美国证券交易所不仅设立主席职位,也设有首席执行官。纽约时报、华盛顿大学、雅典与悉尼奥委会组委会以及巴基斯坦国家机关均设立了CEO。由此看来,CEO的外延非常广泛,CEO的概念正日益泛化。在此,对CEO的探讨将限于公司的CEO。  相似文献   

4.
对于中国检察制度与"权力制衡原则"的内在关联,"撤检派"基于检察制度与"权力分立"和"权力制衡原则"不兼容的理由而主张撤销中国检察机关的建制,而"挺检派"虽拒斥"三权分立"的理念,但同时又笃信"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权力制衡原则",并以此作为主张维护和完善中国检察机关的"理论根据"或"原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即通过对"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原则"的前世今生以及是是非非的深入考察,以及对中国政权建构的原理和制度特色的精细解读,从中国政权建构的理念和政制上排除了中国检察制度与"权力制衡原则"的内在关联,则认为应当另辟蹊径,为中国的检察制度建构更科学的"理论基础"或"原理"。  相似文献   

5.
《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刊载的“连成贤诉臧树林排除妨害纠纷案”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学界引起了一些讨论和争论.该案问题的关键应在于受让人是否能够对购买房屋构成“善意取得”.不动产善意取得的关键要素应是“善意”,即交易第三人不知道或不应当知道处分人没有处分权.既然法律秩序有“买卖不破以合同债权为基础的租赁权”制度,则当可有“买卖不破以所有权为基础的占有使用权”制度.我国司法实务界应尽快熟悉并善用《物权法》的规定.  相似文献   

6.
论法理学教学与教材的改革——从“一分为二”谈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法理学教学与教材的改革是法理学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不仅仅是涉及向学生传授什么知识的问题(这个问题并非不重要),而且也是法理学如何面向实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问题,还是法理学是否真正勇于并能够打破计划经济束缚的问题。世纪之交的中国法理学应该对此有个明确的回应。这不是说法理学界以往不关心教学与教材的改革,而是说,我们尚没有把法理学的革新与法理学教学、教材的改革挂钩,更没有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学术上的重大问题认真对待。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我国法理学一直在致力于推动法治建设领…  相似文献   

7.
吴黎静 《河北法学》2000,(1):100-101
物权行为无因性,是德国民法创立物权行为概念,尔后又进一步肯定物权行为独立性的必然逻辑结论.所谓物权行为无因性,是指直接发生物权变动的物权行为的效力并不因原因行为的无效或不成……  相似文献   

8.
所谓附条件逮捕,是指检察机关办理公安机关提请逮捕的案件时,对涉嫌严重刑事犯罪的嫌疑人,认为证明犯罪事实的证据尚未达到批准逮捕的一般标准,但具备有继续侦查取得、完善证据的条件和可能,公安机关已有补充侦查具体计划和方案的,  相似文献   

9.
我国法学期刊的数量相对稳定,其发表论文的容量也无多大变化,但研究人员的数量却在不断增加.因此,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审稿制度不仅是法学期刊服务学术的根本要求,还是法学期刊健康发展的关键.同行审稿制度在法学期刊的适用,既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也存在一些广为诟病的缺陷.对这些优势与缺陷的全面梳理,目的在于实现同行审稿制度与三审制的有机衔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法学期刊的良性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整个法学学术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罗晓霞 《知识产权》2010,20(2):63-67
我国<商标法>从"行"与"禁"两方面对商标权进行了规定,体现了商标法是融多元价值于一身的法律制度.在商标法的诸价值中,保护商标权是其基础价值,保护消费者福祉是其延伸价值,促进有效竞争是其核心价值.为实现商标法的核心价值,需防止商标权保护目的化,并从强化商标标识功能和防止混淆入手,完善我国商标制度.  相似文献   

11.
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好市多诉欧米茄案展开,通过回归基本版权理论,论证了版权平行进口中"首次销售原则"适用的根本性问题。提出(1)研究"首次销售原则"问题,根据产地加以区分的做法缺乏理论依据;(2)国内法对 "首次销售"行为之效力的认定是关键;"首次销售原则"与版权地域性、独立性无关。换言之,"首次销售原则"的适用条件中是否包含地域限制,纯属一国国内立法与法律解释的问题。这取决于各国对版权人能否从域外"首次销售"行为中完全获偿这一问题的回答。因此"首次销售原则"本身的地域性限制只是一国在制度设计上的选择,属于对版权限制的反限制,而并非该制度的天然特性;也并非源自版权的地域性特征,两者切不可混淆。  相似文献   

12.
从规范理论出发,法律规则具有决定性与权威性,而法律原则是具有促成性的实质理由。只有当法官能通过说理证明,在个案中实现一般法律原则的重要性超过支持适用规则的实质理由与形式理由时,才能为规则创制例外。立法与司法的关系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立法在这种关系中更具相对优势,因而法律修正并未对立法的尊严造成过度侵害。  相似文献   

13.
一般来说,发现客观真实与严格依法办案是司法的应然期待。然而,基于司法实然过程的复杂性和主观能动性,这一应然期待从一开始就注定只能是一个高贵之梦。因此,应当在正视这一问题的基础之上,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规制司法。  相似文献   

14.
拜读了邓辉辉先生的文章《民事诉讼法中“以事实为根据”原则的反思》(载《当代法学》2001年第8期)。深感有些学者对“以事实为根据”原则的误解,在此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大学并非一国之"租界",因此,大学事务亦有法律保留原则适用之必要,但是学术自由内在要求国家法律只能是宏观性和方向性的"框架立法",进而给大学自治这一制度性保障留足创制空间。大学"校规"与国家法律的关系,根据不同的"校规"类型有着很大的差异。对"学术性规则"而言,法律设定的"国标"只是学术的"最低标准",为教育质量计,各大学的"学术性规则"可以在法律之上设定更加严格的学术条件。而对"行政性规则",法律则是不可逾越的"上限"规范,只是就我国的法治实践现实观之,应破除"国家权力单一"的神话,确立"国家—社会"二元权力构造,进而给自治团体的自我型塑留下适当的裁量余地。当然,符合"法律保留原则",仅在宪法审查之路上迈出了"形式上"的第一步,"校规"要满足合宪要件,还必须存在"实质阻却违宪事由",这又要接受"比例原则"的合理性检验。  相似文献   

16.
专利权的所有与持有──兼论“两权分离”理论不适用于知识产权制度周长征与各国专利法相比,我国专利法有个显著特点,即专利权区分为所有与持有两种情形.如我国专利法第六条规定:"申请被批准后,全民所有制单位申请的,专利权归该单位持有;集体所有制单位或者个人申...  相似文献   

17.
"党性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的核心.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萌芽于党的初创阶段,成形于延安整风时期.建国后,随着计划经济年代向市场经济年代的转型,党报理论也开始进入了一个发展、充实的阶段,三贴近原则正是在这种条件下提出的.该原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报理论对新闻规律、市场规律的一种适从,一种理性的调适.  相似文献   

18.
普通法系和大陆法系的诉讼制度中都有专家证言制度,用以解决诉讼中认定案件事实时所遇到的专业技术问题。虽然两种专家证言制度有着共同的目的,但是在具体规则上却有诸多不同。本文拟对普通法系和大陆法系的两个典型代表——美国与法国在民事诉讼中的专家证言制度作一比较,并探讨两者的差别背后所反映的两大法系在诉讼制度、原则和理念方面对专家证言制度的影响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中国仲裁司法审查制度的不完善,实践中司法对于仲裁仍保有的怀疑与敌视态度,引致对于仲裁的不当监督与制约,使中国海事仲裁发展空间受到了极大的挤压。从海事仲裁司法审查的立法及司法现状入手,对中国海事仲裁司法审查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全面梳理与检讨,探究司法与仲裁平衡关系下适度司法审查的内容与边界,就完善中国海事仲裁司法审查制度提出修改建议,以求为海事仲裁创造宽松的审查环境,促进中国海事仲裁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现代实践哲学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对形而上学的拒斥。按照哈贝马斯的说法,在这个"后形而上学"的时代,实践哲学可以奠基于历史、传统、生活世界、交往、社会实践等经验性的因素上,但不能以从普遍到特殊的演绎论证方式,从理论哲学来建构实践哲学。这种思想,实际上也是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能够在当代复兴的背景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