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充分就业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青年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群体,其就业程度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影响青年就业的原因很多,既有社会经济环境、城乡差距等客观原因,也有青年自身技能欠缺、就业观念陈旧等主观原因。为此,需要政府、社会、家庭以及青年个体等多方共同努力,采取多种行之有效措施,以解决好青年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2.
前言 一般人都视“青年”只是生理的变化所产生的一个人生阶段。其实,“青年”这概念本身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观念。它除了是一个生理上的阶段,还是一个“社会”观念。历史地看,“青年”这个观念随着社会的改变而起了很不同的含意。不同社会在不同的阶段对“青年”的定义,以至期望都不尽相同。不少社会理论家认为,“儿童”、“青年”、“老年”这些分类,以及因此分类而衍生出来的矛盾,皆是工业社会文明的产品。例如法国历史学家Phillippe  相似文献   

3.
城市青年家庭:新的生活方式与儿童的社会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市青年家庭:新的生活方式与儿童的社会化郑忠梅现实生活中,年轻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中存在着不少的盲点,对儿童的家庭教养实践中也发生了太多的遗憾。无论是作为青年的父母还是作为父母的青年,他们都迫切地需要进行社会角色的学习和完善,无论如何,这是他们能够多方...  相似文献   

4.
家庭资本是个人拥有的一种嵌入在家庭关系中的先赋性资源,它在青年非农就业中的作用可区分为推动和促进两种机制。本文使用全国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村青年的家庭资本对其非农就业行为的影响机制。统计结果发现,家庭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对青年非农就业行为均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家庭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对青年非农就业水平的提升无明显影响,而家庭经济资本对非农就业水平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文章最后进一步讨论了这些发现的启示性内涵。  相似文献   

5.
《青年世界》最近发表胡维会编译的文章,介绍了当代西欧青年观念的某些变化:与70年代吵吵嚷嚷的行动主义的青年们相比较,当代青年有显著的不同。现在扎着领带和穿着时髦裙子的青年人的主要愿望是在学校里得高分,毕业后很快地进入曾不屑一顾的商业机构工作。他们不再像六、七十年代的青年把自己看成是社会的精华,随时准备用自己的方式管理世界。西欧青年现在对政治不那么感兴趣,重新开始注意家庭和婚姻生活。部分评论家认为,现代青年的观念趋势是对70年代极端的恐怖分子和暴力的嫌恶;另一部分则认为是对70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化因素的影响下,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和地区的家庭结构、规模、功能呈弱化趋势,而结婚之前的青年异性交往则呈自由化、公开化、目的化、普遍化倾向。本文以2013年在台湾地区进行的"恋爱与婚姻家庭观"调查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建构"90后"台湾地区大学生异性交往观念的数据,分析其现状以及影响因素。主要的研究发现是:在台湾地区大学生中,以恋爱为核心内容的青年文化进一步普及;大学生两性关系观念和实践向"开放型"进一步深化;在大学生是否接受婚前性行为的诸多影响因素中,与代际间互动性因素、社会组织因素、社会结构性因素相比,个体的社会属性特征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海峡两岸青年思想观念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智 《青年研究》2004,(2):14-24
本文从海峡两岸青年的人生价值观、民族认同感、政治态度、民主法制观念、学业观念、择业观念、消费观念、审美观念、家庭观念、婚恋观念等1 0个方面的思想观念进行分析比较 ,海峡两岸青年思想观念的共同点和差异。  相似文献   

8.
近期为纪念联合国建立50周年和世界青年十周年,联合国和韩国政府主办了“1995世界青年指导者会议”(The 1995 World Youth Leaders Conference),专题讨论了全球性的青年道德滑坡、人性丧失、片面注重物质文明建设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笔者有幸出席此次会议,并在会上作了主题发言 一、当代青年文化的家庭背景 青年文化是社会的产物。青年文化的家庭背景制约和规范了青年文化的特点和趋向。这  相似文献   

9.
《青年研究》2021,(1):40-50
"反向春运"是近年春节话语中的热门词语。基于对半结构式访谈与网络信息采集获得的相关经验材料的处理,从个人、家庭与社会空间的不同维度厘清反向春运下节庆空间的生产机制,揭示反向春运构建的特殊节庆空间对个体化的个人空间观、以核心家庭关系为主的家庭空间观、生活化节庆社会空间体验的集中生产。分析发现,反向春运不仅体现了我国家庭关系与乡愁内涵的变迁,更通过节庆空间的重构反映了我国当代青年的个人空间、家庭空间与社会空间生产方式的流变。  相似文献   

10.
城镇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她不仅是人口再生产的单位,而且是消费、教育与感情交流的基本单位,在社会生活中居重要地位。从各地调查看,在现阶段,城鎮家庭对青年的就业产生越求越深刻的影响。为了更好地研究与解决青年的就业问题,就必须对城鎮家庭影响青年就业的方式、原因与后果做一深入的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的对策。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題进行探讨,以期引起社会有关部门及青年研究工作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革的今天 ,随着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学生的家庭背景复杂化 ,如何从整个社会发展趋势出发 ,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良好思想道德品质 ,把学生的知识、观念、能力、心理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是进一步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这对于提高未来社会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 ,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一、新时期青年学生思想状况和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们的教育工作成就巨大 ,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为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2.
社会信心是人们基于现实认知的未来预期,包括个体事项信心与社会事项信心两个层面。基于上海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大多数的城市青年对未来五年的社会信心预期较高,但个体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就其影响因素而言,城市青年"个体事项信心"的决定机制包括"阶层地位"、"社会资本"和"相对剥夺体验"三重因素。较高的阶层地位、丰富的社会资本和较弱的相对剥夺体验,是获得较高"个体事项信心"的基础。但对于"社会事项信心"而言,客观阶层地位的效应不再显著,社会资本只具有一定提升作用,而较弱的"相对剥夺体验"才是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青年流动人口的性问题及其疏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流动人口的性问题不仅关系到青年流动者个人的心理、生理健康,而且关系到家庭和睦,进而影响到社会稳定。本文试图探讨该问题的表现及原因与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怪诞性行为及罪错 青年性骚扰、性犯罪在一些地方成为严重的公害,而青年流动人口是这种公害的重要角色。某市1994年上半年抓获嫖娼、卖淫、强奸等性罪错的266人中,青年流动人口248人,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青年研究不断深入,许多同志努力为社会提供了宝贵的信息,特别是在青年的婚恋、家庭领域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纵观几年来各地青年研究状况,可以说是蒸蒸日上。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社会的变迁必然地走在了青年研究的前面,经济体制改革、教育体制的改革都将青年的发展置身于新的、前所未有的社会环境中。新的社会环境及由此产生的新型的青年,要求我们  相似文献   

15.
广州毗邻港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新旧思想、新旧观念在这里的对抗排斥和交织融汇尤为突出。广州青年作为前沿中最活跃的阶层,他们最先感受到这股浪潮的冲击,最早对新旧思想和新旧观念进行反思,并通过思索逐步形成自己全新的思想和观念。本文所探讨的广州青年的家庭观念,也正是在这个新旧观念犬牙交错,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撞击的情形下,逐渐形成的。根据最近我们对全市173名青年进行的婚姻家庭观念问卷抽样调查,和这几年我们所掌握的有  相似文献   

16.
青年踏入社会,标志着青年的社会地位有了本质性的变化,即由社会的客体转为社会的主体。随着社会地位的转化,青年面临着怎样适应社会的课题,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青年总是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对社会进行批判。探索青年批判社会的原因,大致有这样几点。第一、青年的思维特点。从思维发展来看,到了青年阶段,人的思维有了高度的抽象性,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使青年能够独立地,带有批判性地思考社会现象。我们在青年中听到过这样的议论:日本国土面积狭窄,资源缺乏,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但经过短短的30年,日本就一跃而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我国地大物博,但与日本的经济相比,差距太大了。还有:美国一般工人家庭,都有汽车、彩电、冰箱,还有假期外出旅游,而我们工作量重,工资低,生活远不如美国工人富裕。可见,青年在思考这类问题时,已经能够对社会  相似文献   

17.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青年又代表着社会的未来。青年通过恋爱、婚姻,以自己组成的家庭为基础,开始了独立的社会生活。进入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年的婚恋意识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为了对这一问题有所了解,我们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1990年1到10月份成婚的100对青年夫妇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一、结识途径多样化,传统的“男高女低”的格局正在受到冲击。在我们调查的新婚夫妇中,自己结识与经人介绍相识的各占50%,介绍已不再象过去那样占主宰地位。在自己结识的夫妻中,有60%的人是在工作、学习中相爱的,有33%的人是在社交场所或朋友家认识的,因邻居或青梅竹马关系而成婚的占7%。至于介绍相识,由于它具有结识面广、选择性  相似文献   

18.
家庭是人类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务劳动是青年女性与男性在家庭中承担的主要责任之一。作为人类最原始的社会分工,传统的家务分工把女性置于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中的弱势地位。本文从家务劳动的性别分工、青年女性对家务劳动分工的知觉、家务劳动分工的解释因素和青年女性性别意识四个方面分析与家务劳动分工相关的问题,以及与社会文明进步相协调的青年女性性别意识的增强。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通过对广州市7所高校共756名1-4年级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比较了不同户籍的大学生在幸福感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差异,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大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感受性社会支持与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验证与分析。研究发现,城镇户籍大学生的幸福感体验(主要是生活满意度指标)与社会支持显著高于农村户籍大学生,并且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差异影响着大学生对幸福的主观体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不仅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个体的幸福感,更重要的是通过感受性社会支持间接影响个体幸福感体验。最后,依据研究结果对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家庭结构及其变动和人们的死亡观念是理解农村已婚青年女性自杀的关键因素。婆媳关系和夫妻关系及两者变迁所呈现出来的双重失衡状态,使得处于劣势地位的已婚青年女性容易走上自杀之路。人们相信死后还有一个存在的世界,并认为在死后的这个世界中,能够看到对造成她们自杀死亡者的惩罚,因而,自杀成为已婚青年女性寻求救助的一种手段。在这两大因素背后,更为基础的社会实践推动了自杀的产生。社会实践现场中自杀后的一系列表达是构成农村已婚青年女性对自杀死亡后进行想象的现实基础。现实生活中这种社会实践的上演与习练,会通过女性意念的投射与模化映置到未来的自杀实践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