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印度教对印度民族主义的负面影响 ,以及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如何利用印度教来促成印度民族主义的形成、教派民族主义者如何利用印度教来为教派民族主义服务 ,并指出以印度教为基础的民族主义对印度社会的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东民族国家建构中的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从政治现代化的角度来看,民族主义作为一个"现代性"概念和意识形态,构成了建构中东民族国家并启动其政治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意识形态因素,从而强烈地冲击了伊斯兰政治传统;而有着深厚传统根基的伊斯兰教则在中东政治现代化进程陷入挫折之际,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方式构成了对中东民族主义的严峻挑战.中东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教的矛盾既有深层的历史文化原因,也有诸多复杂的现实因素.  相似文献   

3.
学界一直把1967年战争作为阿拉伯民族主义和现代伊斯兰主义的分水岭,认为伊斯兰主义是穆斯林世界在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民族主义等外来思想的实践均告“失败”的情况下,对于伊斯兰的回归,因而是伊斯兰对于民族主义的否定,甚至是反民族主义的。本文认为,在中东政治生活中,伊斯兰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绝不是单纯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交又甚至包容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杨柳 《南亚研究季刊》2024,(3):98-118+159
近年来,印度教民族主义在印度强势崛起。在语言问题上,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将印地语视为推进其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在印度教民族主义基于同一文化、语言和地理单元的国族理念下,印地语成为其构建印度教国族所需要的全民族共同语和国族认同的语言基础。在此背景下,印地语作为印度官方语言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推广范围和影响力显著扩大,但这一过程也面临着平衡少数族裔语言和文化权利的挑战。文章立足于印度多语环境的现实,分析印度当局推动印地语“国语化”的新态势及其动机,并探讨了这一过程中面临的阻力和未来前景。文章指出,在印度语境下,印地语的推广必须兼顾本土语言、文化多样性,这是维护语言生态与民族关系和谐的关键,也是印度政府在推动国族构建的过程中需要慎重考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刘秧 《南亚研究季刊》2020,(3):65-72+5-6
2008年5月,制宪议会废除了君主制,尼泊尔进入民主共和国时代,结束印度教长达200多年的主导地位。然而,尼泊尔内外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者不甘心丢失印度教的国教地位,通过信仰、实践和组织机构动员等多种方式希望重建"印度教国家"。在宗教动员的过程中,一方面维护了尼泊尔国家的统一面貌,为统治者提供合法性来源,加速民族整合的历史进程,助长族群身份政治运动的高涨。另一方面,传播对基督教等"宗教他者"的不满情绪,进一步激化了国内各教派之间矛盾。同时,印度教势力加强对尼泊尔的渗透和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尼泊尔国内的反印情绪,影响尼印两国双边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文刚 《亚非纵横》2014,(3):99-112
伊斯兰教在肯尼亚属少数派宗教,但因穆斯林聚居区的经济、战略位置对该国政局稳定、领土完整和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故伊斯兰教从一开始就在肯政治中发挥着一定的影响力。总体而言,肯尼亚历届政府谨慎、稳妥处理两大宗教的关系,穆斯林与基督徒长期和平共处,对国家稳定和民族一体化进程大有裨益。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多党民主制的引入,宗教日益被政治化。一方面,穆斯林认为被边缘化,越来越倾向于将伊斯兰教作为向外界申诉的平台;另一方面,原教旨主义在肯尼亚迅速发展,不断加大与政府的博弈。受国内外因素的影响,伊斯兰极端势力、恐怖势力在当前的肯尼亚较为突出,亟需一个综合方案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殖民统治的处境下并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印度在十九世纪基本上实现了一场民族主义的自我认同。其前期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的天然自发的民族意识、情感和立场的表达,而后在提拉克以“印度自治”为宗旨的宗教一政治学说里臻于成熟和确立,并通过圣雄甘地和国大党领导的政治实践使之化为现实。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后期,全球经历了—次民族主义的复兴浪潮。从加拿大魁北克省分离运动到巴勒斯坦建国运动,从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引发的民族独立运动到北爱和平运动,民族主义在全球化的知识背景中展示了一幅多样化图景。虽然全球化时代的这些运动都可以被简约为全球背景下的某种“地方性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正是这无数个丰富多彩的地方性知识结构才构成整个全球化过程,全球化过程所遵循的逻辑也恰恰就是“地方性知识”的竞争合作。印度教民族主义就是这样一种历史现象。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印度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印度教民族主义逐步在现代性的全球…  相似文献   

9.
在印度民族主义的谱系中,存在着宗教民族主义,其中又有着宗教教派主义的维度。举其要者,它至少包含了印度教、伊斯兰教和锡克教的宗教教派主义。关于前两者已有文章加以论析,本文专就锡克教的情况作一考察。鉴于源自锡克教的社会政治运动还没有走到导致印度国族分裂的地步,因此这里在弱化的意义上只使用"锡克民族主义"一词。锡克教的起源和最初发展既有印度教和佛教的基础,也吸收了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思想资源。在某种异己的教派格局和政治处境中,莫卧儿王朝时期的锡克教已通过积极勇猛的行动实现了宗教与民族的自我认同,并两度建立了分离的政治王国;印度独立后,锡克教也通过激烈的社会政治运动而赢得了较高程度的民族宗教自治。  相似文献   

10.
据说,伊斯兰教(总的来说是宗教)在印尼政治中的影响正在衰退。一些观察家甚至大胆断言印尼正显现出世俗的民主。一些证据显示情况可能正是这样。首先,有调查显示  相似文献   

11.
论伊斯兰教与民主之间不确定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林聪 《西亚非洲》2005,271(5):57-63
学术界围绕伊斯兰教与民主的纷争,实质上是关于民主是否适合于中东地区、怎样衡量伊斯兰教在该地区民主化进程中的作用的争论。从价值观和历史观来看,伊斯兰教与民主之间既存在对立,又有相容的成分。伊斯兰教对民主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特征,既可以用来支持民主的某些理念,又会被作为反对民主赖以存在的基础。伊斯兰教通过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推动或束缚民主化进程。但是,在中东伊斯兰国家的民主化进程中,伊斯兰教不是惟一的、决定性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政教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英梅 《西亚非洲》2005,55(5):51-56
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后,建立了政教合一、神权至上的共和制国家。宗教势力掌管了国家一切权力,神权高于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之上。宗教力量对政府政治的制约,实际是伊朗政教关系的一种反映。伊朗政教关系反映了传统与现代的政治力量对比,它是一对矛盾的对立体,在矛盾—斗争—协调—妥协—新矛盾中曲折前进。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完全意义上的政教分离还很难实现,但宗教统治的逐步标签化将是伊朗政教关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浅谈中印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印互为邻国,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在经济区域化浪潮中,面对着西方国家正在兴起的贸易保护主义,中印应该建立自由贸易区。本文探讨建立中印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指出中印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在古印度的本土宗教(婆罗门教、佛教)时期,已经自然地形成了一种政教分野、各安其位的格局;而在包括伊斯兰王朝在内的整个古印度,各教派之间也大体上维持着一种多元共存、正常竞争的关系。古代印度的模式为当今世界的政教关系和教派关系问题提示了一种和平、理性的化解之道。  相似文献   

15.
16.
冷战后 ,俄罗斯由于地缘政治环境恶化而倡导中印俄三边合作 ,并极力推动之。三边合作存在一种理论上的可行性 ,但在实际运作中将会遇到许多目前无法克服的障碍。  相似文献   

17.
土耳其与巴基斯坦一直具有传统的友好关系,共同的宗教信仰是土耳其与巴基斯坦相互认同的一个重要基石;两国95%以上的居民都是穆斯林,伊斯兰教在两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外交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两国历史发展中都曾出现伊斯兰政治化和政治伊斯兰化的趋势,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伊斯兰复兴是两国都要面对的问题。本文试图在探讨土耳其与巴基斯坦建国之初对伊斯兰教的定位的基础上就两国在政教关系方面的异同作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坦桑尼亚(以下简称“坦桑”)是以班图黑人为主的多部族国家,坦噶尼喀(大陆)35%的居民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45%信奉伊斯兰教,其余信奉原始拜物教;桑给巴尔岛99%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尽管坦桑部族众多,宗教信仰多元化,但在全面建设自己的国家、探索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方面不断取得进展,其中可资借鉴的经验是:大力发展教育和维系基督教与伊斯兰教间的良好关系。坦桑当前良好的族际关系、教际冲突鲜见的现象也引起了一些国际问题学者的注意。2003年4~5月,俄罗斯历史学博士鲍罗达列考先生在坦桑进行实地科学考察,写出了专题论文———《现代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