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土地储备库里存有国有土地所有权,但无建设用地使用权,更无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地役权,也不应该有债权性质的土地权利。该国有土地所有权并不归属于土地储备机构,而归国家享有。  相似文献   

2.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和行使主体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土地管理法第2条第1款的规定,我国土地所有权有两种形式,即国有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这就决定了土地所有权主体的特定性。在理论界和实践中,国家是国有土地所有权的唯一主体的认识是一致的;但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具有模糊性,如“我们不能等到集体土地所有权问题解决后,再健全土地使用权制度”。①同时,土地管理法第2条第2款明确国务院是国有土地所有权的行使主体,而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行使主体是谁?当前是模糊不清的。本文拟就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和行使主体作一探讨,以助于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促进农…  相似文献   

3.
集体土地使用权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同为不动产使用权,理应受到平等保护,不应因"身份"不同而有所差别。政府应当在避免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的直接干预的前提下,注重运用宏观调控手段,为土地流转市场的良性发展营建公平的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4.
中国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本质上并非民法上的所有权,由其权能体现出的集体土地所有权是名不副实的所有权,应当通过构建法人土地所有权制度,以具有物权性质的使用权为核心来完善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能。  相似文献   

5.
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本质上并非民法的所有权,由其权能体现出的集体土地所有权是名不副实的所有权,应当通过构建法人土地所有权制度,以具有物权性质的使用权为核心来完善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能。  相似文献   

6.
土地权利是土地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制定了许多有关土地使用的法律法规,初步建构了土地权利体系,如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等。但我国目前土地权利的状况不尽人意。首先是我国土地权利不统一、不规范;而且现在我国尚无一部对土地权利做出统一、系统规定的法律,有关土地权利的规定只是散见于宪法、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规章中。这就给认识土地权利带来了一些障碍。为全面认识土地权利,现从土地权利人的角度,就现行法律法规中的土地权利问题作一简要法律分析。一、国有土地使用权国有土地使用权…  相似文献   

7.
地上权是存在于他人土地所有权之上的权利,宅基地使用权是存在于权利人作为其成员的集体土地所有权上的权利,由此导致两者在权利构造上存在重大差异,因此不宜用地上权制度来整合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  相似文献   

8.
虽然我国现行法近乎禁止地严格限制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但在现实生活中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却一直"生生不息"。这种现行制度与现实生活相对割裂的矛盾如何消解也成了理论界和实务界亟需解决的难题。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既具有必要性,亦具备可行性。同时,所有权平等原则要求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同地同权,自然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是实现集体建设用地和国有建设用地同地同权的合理路径;现行立法所采的原则禁止、个别允许的立法态度亦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预留了流转空间;全国各地多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也在逐步为流转松绑。  相似文献   

9.
为缓解城市土地资源紧张以及保障性住房投入资金缺口过大问题,出现了“在集体土地上建公租房”的政策试点.但这一试点实际上突破了《土地管理法》第43、63条的刚性规定,对我国现行的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提出了挑战;让农村集体承担中低收入者的保障义务并限定租赁价格,亦缺乏合法性依据.问题的症结在于我国特有的城乡土地二元结构,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的权利不平等性.因此,从立法上开放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限制,是“在集体土地上建公租房”模式推行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0.
由于土地用途和所有权方面的原因,集体所有的农业用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首先要通过土地征收将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这一产生于计划经济背景下的制度已不合时宜,既侵害了农民的土地产权又不利于有关土地管理的行政法治,也不能充分保护土地资源。应根据产权理论和行政征收原理加以改革,分别建立独立的集体土地征收制度和农地转用审批制度。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行的农地利用制度主要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界定为用益物权是导致当前农地征用征收过程中农民利益严重丧失的一大重要原因。我国农地利用制度的设计基础与大多数大陆法系国家不同。大多数大陆法系国家土地物权制度设计是建立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而我国实行的是土地公有制,这一基础制度目前是不可动摇的。因而我们应在借鉴英美法系国家地产权制度的基础上重构我国的农地利用制度。农地持有权作为一种独立的权利形态,应该替代土地承包经营权成为我们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2.
我国物权立法应对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私人所有权作出区分,并应对物上请求权、物权的公示与公信、取得时效、用益物权作出规定。物权行为理论本身存在严重缺陷,因而我国物权立法不应采纳这种理论。土地关乎农民的命运,因而农地使用权的转让及抵押应谨慎行事。  相似文献   

13.
土地租赁论     
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已成为事实,但如何有偿取得土地使用权?依《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29条规定,分为土地使用权出让、土地租赁、作价出资或者入股三种方式。实践中往往采取以土地使用权出让为主,土地租赁为辅的模式,但是从土地使用权出让理论的形成历史以及其他国家的法律规定来看,土地使用权出让就是土地租赁,我国应在今后的立法中抛弃土地使用权出让的理论,采用土地出租的理论,避免重复立法。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地制度变革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农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四个阶段。 实践证明,现阶段的农地制度基本上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但在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产权制度、对农地征收税赋制度、国家征收和 征用农地制度、村级自治组织制度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为此必须实行农地所有权国有化;农地产权家庭化,同时,国 家应及时调整对农村的财政、征用农地和税收政策;制止村民自治组织政权化,大力精简县、乡(镇)、村的机构与人员;逐步取消城 乡隔离的各种制度。  相似文献   

15.
填海属于物权行为,填海造地的法律性质是民法物权法上的添附,填海造地所生之地是国家所有。非法填海造地应当受到处罚,但必须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问题。从我国首例海洋行政诉讼案来看,国家对填海造地的管理乃至整个海洋行政管理需要汲取教训、接受建议来改善。  相似文献   

16.
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本质上也是探索公有制有效实现形式的过程。现代经济发展以及我国改革实践充分表明,公司制企业是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中最为有效的形式。着眼于优化公司制企业产权配置和产权约束的有效性,应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人力资本与其他形态资本的匹配性,在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过程中引进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努力形成国有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竞合关系,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经济体制决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由于现行法对于出让土地使用权规定了较短的期限,客观上会造成其与地上建筑物所有权的恒久性之间的冲突。而国家所有权优位等理念使得我国现行立法以“无偿收归”国有的方法解决这一冲突,这很不利于公民财产权的保护。本文从传统“越界建筑权”及“主权利与从权利”的理论出发,提出了建立“法定续约权制度”以解决这一矛盾。  相似文献   

18.
宅基地使用权属于农民的私有财产,我国宪法保护公民私有财产权与现行法律限制公民自由处分宅基地使用权的规定相矛盾,也不利于我国经济建设大局和人民居住条件的改善。我国应该完善宪法对这种私有财产权的保护,使得法律限制财产自由更加符合社会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9.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的改革是目前学界关注的热点。笔者认为 ,我国物权法应保留集体土地所有权。权利主体应界定为村农民集体经济组织 ,所有权的行使应由经董事制改造后的村民委员会即村资产管理委员会行使 ,同时物权法应对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能予以充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