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众所周知,在抗日前线的山西,曾有过由地方实力派阎锡山担任会长而实际则由中共领导的抗日进步团体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曾有过中共同晋、察、绥三省政府代表、战地驻军及各界代表合作的统一战线组织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战动总会);还曾有过在中共提议下经阎锡山批准而成立的以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简称决死队)为主的山西人民抗日武装山西新军。这些组织在中共山西民主革命史抗日战争阶段呈现出显著的地方特色,是中国共产党和阎锡山当局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产物;而不是阎锡山制定了新策略,请…  相似文献   

2.
正七七事变后,中国抗战全面爆发,山西危在旦夕。在此情况下,阎锡山和薄一波协商组建新军,后经阎同意,先试建一个总队(团),定名为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简称决死队)。1937年8月1日,山西第一支新军决死队宣告成立。为确保党对山西新军的领导,把其建成真正的抗日武装,薄一波在组建过程中,经过对阎锡山邀其回晋并让其接办牺盟会和组建新军的深刻分析,向阎提出并经阎同意,在山西新军中  相似文献   

3.
山西一直由军阀阎锡山统治,他控制了军政、经济等大权,形成比较稳固的地方势力.日寇进犯,他没有后退之地,蒋介石又借机想吃掉他.刘少奇看清楚阎锡山的这个处境,分析他为了自保,联共抗战是可能的.早在1936年下半年,就指示刚出狱的薄一波接受阎锡山的邀请,回山西开展抗日救亡工作,把大批党员干部安排到牺盟会组织里,创建了“新军”.这些组织和武装,名义上都是阎锡山直接领导的,  相似文献   

4.
2006年9月,是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成立70周年.1936年9月,牺盟会在太原成立.它在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政治路线指引下,为联合各党派挽救民族危亡,由时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的阎锡山、山西省政府主席赵戴文任正、副会长,以官办抗日组织的特殊身份登上政治舞台,随后由中共山西公开工委接办,在山西八年抗战中,做出特殊的重大贡献.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策略在山西已取得了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5.
牺盟会是一个表面上以阎锡山为会长,实际上由我党控制领导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在山西抗战中发挥了特殊作用,为坚持山西抗战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6.
牺盟会是一个表面上以阎锡山为会长,实际上由我党控制领导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在山西抗战中发挥了特殊作用,为坚持山西抗战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7.
常子章 《党史文汇》2001,(10):40-41
我于1 936年参加革命工作,并在沁水参加了牺盟会组织.1937年4月,经沁水县牺盟会介绍,我考入了以政治委员戎子和、政治部主任董天知(百团大战中牺牲)为首的山西省国民兵军官教导第10团,赴山西寿阳县进行集中训练.七七事变后,我们教导团被编为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三总队(后扩编为第三纵队).1 938年2月间,组织上吸收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工作的需要,党组织决定让我离开决死三纵队,参加中共翼城中心县委领导的翼城牺盟中心区工作组,在沁水、翼城县交界处的十几个村庄开展宣传抗日、发动群众参军、发展中共党员、建立中共基层组织的活动.  相似文献   

8.
前几天,偶然看到一本写"牺盟会"和"山西新军"的纪事文学作品,居然还提到当年我在太原创作<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队歌>歌词的情况.尽管歌词作者的姓名出现了明显差错,但却仍然牵动起我那一段难忘的青春往事.  相似文献   

9.
薄一波等人主持“牺盟会”的日常工作后,就在杨献珍等的有力协助下,立即将阎锡山“宣传民众、组织民众、训练民众、武装民众”的口号和“武装30万国民兵”、“组织百万民众”的两大计划接受过来,并在“把握现实”中加以改造执行,使之成为组织千百万群众进行抗日斗争的重要推动力量。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薄一波经征得阎锡山的认可,在“牺盟会”的名义下,利用山西军政训练委员会直属的“山西军政训练班”为阵地,曾先后开办了各种训练班,培养了大批抗日救亡运动的军事、政治及民运工作干部。如1936年12月就连续开办了两期“临时村政协助员…  相似文献   

10.
15岁成为抗日小战士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不久就打到山西。那时,东北和北平沦陷,大批逃难学生涌入山西,准备去延安参加抗日。山西土皇帝阎锡山正在跟共产党合作抗日,他办了个民族革命大学,吸引这些学生参加,妄图扩大自己的势力。并邀请共产党人薄一波主持,组建起山西青年抗日决死队。1938年,民族革命大学四分校组成青年抗日决死三纵队游击一支队(也就是“决死一支队”),由支队长雷震(老红军)率领,来到永济县、虞乡县一带活动。当时,王一在织布厂当学徒(童工)满期,已经回到家中,听说部队正在招兵,立即前去报名,参…  相似文献   

11.
薄一波等人主持"牺盟会"的日常工作后,就在杨献珍等的有力协助下,立即将阎锡山"宣传民众、组织民众、训练民众、武装民众"的口号和"武装30万国民兵"、"组织百万民众"的两大计划接受过来,并在"把握现实"中加以改造执行,使之成为组织千百万群众进行抗日斗争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2.
<正>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又称"山西新军",是抗日战争初期由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的战斗在华北抗日战场上的一支抗日武装。1937年七七事变后,山西地方实力派阎锡山迫于形势,接受了共产党人薄一波等关于组建山西新军的建议,并委托薄一波负责。1937年8月1日,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在太原成立。同年11月,发展到4个纵队。其时,八路军总部和第一二九师派遣大批军政干部参加领导工作。  相似文献   

13.
难忘的回忆     
1939年12月,在汪精卫叛变投敌和蒋介石第一次反共高潮的影响下,阎锡山悍然下令进攻我抗日新军决死队,杀害我大批抗日军民,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山西十二月政变”。山西抗日牺牲救国同盟会  相似文献   

14.
正除了八路军、新四军之外,中国共产党还领导了山西新军、东北抗日联军、华南抗日纵队等多支人民武装。这些部队都实行了党的绝对领导制度,但在具体的领导体制上各有特色。山西新军193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与阎锡山合作,建立了一支名义上是阎锡山的部队,实际上是中共领导的抗日人民武装——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也就是山西新军。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中叶,随着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反共高潮的到来,宁夏的国民党军阀马鸿逵也紧随其后,加紧了对宁夏抗日进步力量的迫害,特别是严密监控和残酷镇压中共宁夏地下组织和革命青年的革命活动,大搞白色恐怖,接连制造了两起骇人听闻的活埋惨案。  相似文献   

16.
三区革命是伊犁三区的贫苦牧民反抗国民党反动政府和盛世才军阀的斗争.但这一时期,以艾力汗·吐烈为首的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利用少数民族对国民党反动政府的不满,披着宗教的外衣,打着民族独立的旗号,挑拨民族关系,煽动民族仇杀和反汉排汉思想,使三区革命这一正义事业寄生了民族分裂主义的毒瘤.三区革命初步胜利后,三区临时政府就发布九项宣言,抛出自己的施政纲领,直接打出建立"东突厥斯坦共和国"的旗号.三区革命中的民族分裂主义势力遭到了以阿合买提江·卡斯木、阿巴索夫等进步力量的坚决抵制,并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苏联方面的压力下,最终挫败了民族分裂主义势力,使三区革命汇入中国民主革命的洪流.  相似文献   

17.
华北抗战不能忽略刘少奇的功劳。他抓住了组建牺盟会这一关键环节,既拉住了阎锡山,也制住了阎锡山。刘少奇写的《抗日游击战争中各种基本政策问题》是共产党高层在抗日战争中第一部系统论述抗日游击战争的文献。他抓住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这个重点,对王明的错误路线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斗争,提出并实施了华北抗战向平原地区发展的方针。  相似文献   

18.
192 1年 5月 ,在高君宇的组织和指导下 ,由王仲一、贺昌等 1 0余名先进青年组成山西省第一个青年团组织——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1 92 4年 ,高君宇以团组织为基础 ,在太原创立了山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太原支部。成立之初 ,党、团组织人数均不多。当时 ,整个山西正处于阎锡山的严密统治之下 ,阎锡山召开了“进山会议”,提出了“用民政治”、“村本政治”等反动主张 ,甚至不惜引进日本的“军国政治”,采用军国主义的方法压制人民 ,抵制革命思想的传播 ,以维护其统治。在这种情况下 ,革命组织要想求生存、求发展 ,就不得不采取极端隐蔽的方…  相似文献   

19.
中条山,横亘于三晋大地南部,屹立在波涛滚滚的九曲黄河北岸。它是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敌后的重要抗日游击战场之一。这里的抗日游击战经历了高潮、挫折和再高潮三个阶段。本文对中条山抗日游击战的发展情况及其复杂性加以研究。一、第一个高潮抗日战争爆发至1939年“十二月事变”前,是中条山抗日游击战发展的第一个高潮。这一阶段中条山的抗日游击战主要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牺盟会”的名义摘起来的。1936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同山西地方实力派阎锡山合作组织“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建立了特殊形式的抗日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20.
阎锡山心目中的“危险人物” 1939年12月初,担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的阎锡山执行蒋介石的投降反共政策,破坏抗日统一战线,在国民党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中充当急先锋,首先下令向新军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二纵队进攻,拉开了“晋西事变”的帷幕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在这个部队里主持政治工作的共产党员韩钧,立即率部奋起自卫。12月7日,阎锡山明令讨伐韩钧、宣布第二纵队为“叛军”。韩钧顿时成为第二战区和大后方反动报纸上的“新闻人物”,也有的报纸把“晋西事变”称作“韩钧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