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对人才高消费行为说“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经济,离不了人才。市场的竞争,实力的较量,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可以说,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发展的主动权。人才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实在是太重要了。但是,在人才争夺战硝烟弥漫神州的今天,人才争夺中的无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人才浪费问题,日渐显现。“人才高消费”现象就是其中之一。 “人才高消费”是近年来出现的由用人单位在人才招募和使用上,不切实际地盲目招揽和囤积高层次人才,而造成人才闲置和浪费的一种不良现象。尽管这种现象一出现,就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映,并受到了舆论质询甚至是遣责,但是,人才…  相似文献   

2.
“家底穷”不怕“俏媳妇”─—谷城县吸引人才先“看家”后“过门”王恒杰,付顺斌,王正强日前,谷城县人才交流中心为三名到谷城县“看一看”的外地学生买好返程车票。并派人送他们上车。一周后,同行的两位学生已经到县人事局登记注册,准备“过门”了。近年来,地处鄂...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各地加大了人才工作力度,采取多种措施吸引高层次人才,但有“四忌”。一忌陷入“高学历则为官”的误区。不少地方采用“戴官帽”的方法引进硕士、博士。这种做法是否科学令人质疑。博士、硕士是指本专业而言,离开了本专业,博士不“博”、硕士不“硕”。优秀人才更需要施展才华的舞台,绝非是“乌纱帽”之类的政治待遇。二忌“引来女婿气走儿”。一些地方、单位在选拔人才时,眼睛只盯着外地那些出了名、有头衔、高学历的,但对门内冯獾、帐下韩信却熟视无睹。同是高级职称,引进的就能享受高工资、高福利,本地成长起来的则难受重用。选拔…  相似文献   

4.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抓人才就是抓发展。自2015年大连出台"5+22"人才政策体系以来,产生了较好的人才集聚效应。但是,大连人才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亟待解决区域内人才结构问题和区域外人才竞争问题。建议进一步完善大连人才政策,集中精力做好五个方面工作:一是吸引年轻型人才,应对老龄化挑战;二是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招揽和培养人才;三是引进人才要瞄准中高层次人才,而不是只盯着顶尖人才;四是做好人才存量工作,改善人才环境;五是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5.
一、求才一头沉。乡镇企业对人才的钟情具有严重的偏食现象,独爱科技人才。乡镇企业招揽人才的广告,优厚待遇所偏爱的大多限于工程技术人员。即使招聘经济管理专业人才,也只在长串引进名单  相似文献   

6.
“下下人”的行业也有“上上智”的人才汕头市环卫局近年来,汕头市环卫局把选人用人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经常性的任务来抓,努力改变环卫职工就是“大老粗”的状况,让过去被视为“下下人”的行业,也有“上上智”的人才,不断促进环卫工作的开展。招揽人才是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各地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但人才开发中还存在一些盲区.当前亟待解决的有以下八个问题. 一、重视人才的培养吸引,轻视人才的管理使用 一些地方和部门往往忽视人才管理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也使在人才的培养和吸引上的投入不能产生应有的效益.在人才开发中,要高度重视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的协调统一.在制定人才规划时,应将三个环节统筹安排.在制定实施人才政策时,既重视培养吸引,又重视管理使用,尤其要重视建立人才使用环节中的评价、配置、激励、保障等有利于人才使用的机制.在管理监督时,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保证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8.
何伟  汤剑 《湖北社会科学》2006,(10):110-112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对人才的竞争。由于资金、规模、知名度等方面的劣势,中小企业在与国内大型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人才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通过建立联合企业年金计划将有助于完善其内部薪酬福利结构,并起到吸引、激励和留住员工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最近召开了全省高技能人才工作现场会,在“提高能人政治待遇的计划里,提出“在技能人才队伍中发展党员,评选劳动模范,选拔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与此相类似,湖北省某市为优待引进人才,对引进人才除了给予丰厚待遇外,还给予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等“政治待遇”。这两则消息之所以成为新闻,是因为它们都具备着异于常态的一种典型的新闻特征──在引进人才的问题上,只听说过营造氛围吸引人才,职业平台留住人才,成就机制激励人才,还从未听说过“册封”代表笼络人才的做法。在民主法制大力推进的今天,人大代表绝不是待遇应是人尽皆知的道理,…  相似文献   

10.
正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县域经济发展不起来,没有项目,没有新产品,没有技术,没有原料,没有市场,这些仅是表象,归根结底是没有或欠缺人才,或者是没有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我国经济发展领先的广东和江浙等地,就是依靠开发人才资源,招揽大批港澳同胞、有志乡贤,引进大量新项目,以此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企业的创新能力是由一批有创造力的骨干人才形成的。因此,要形成企业的创新能力就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对此目前常见的办法有两个:一是用行政办法扣住人才;二是许以高薪离职和优厚待遇招揽人才。第一个办法简单省事,但是留得住人,留不住心;第二个办法看似开明,也较省事,但仅此用此“招”,仍挡不住待所需的待遇等问题解决了,并学到了一些本事后,又另攀高枝……。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海南招揽人才的一则新闻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为吸引全球各类优秀人才来琼干事创业,共建海南自贸港,省委、省政府紧密结合发展需要,组织汇集全省各领域单位,一次性拿出3万多个岗位资源,面向全球集中公开招聘。诚如习总书记所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在自贸港建  相似文献   

13.
人才“嫁接”出效益──天津市河北区选聘科技副主任工作纪实何力发展经济,关键在人才,已成为不争的共识。而人才匮乏,又是许许多多地方和单位所面临的共同困境。于是,各地方各单位都在研究探索人才这篇大文章。有的立足于长远,培养自己的土人才;有的重奖贡献突出的...  相似文献   

14.
“依法”如何“治国”?如果只得“重奖”,是万万不行的。重奖而激励的同时,不可忽视法的惩戒功能。本文略论依法重惩的必要性、针对性、坚持性与合法性。一近访远东著名的上海提篮桥监狱,监狱长告诉我:“我们非常注意对囚犯的激励和负激励。”“负激励”就是惩罚。问...  相似文献   

15.
人事短讯     
《浙江人事》2006,(6):47-48
绍兴县财政每年安排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用于奖励重点学科带头人、企业紧缺人才及做出突出贡献者。今年,该县有45位高层次人才获得了重奖。  相似文献   

16.
去年,曾庆红同志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提出的“三个留人”,即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也用适当的待遇留人,是党中央对干部队伍建设要求的具体化,是从特定角度对干部队伍建设实践经验的规律性总结,体现了我们党关心爱护干部的优良传统。“三个留人”不仅对充分调动组工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对保持整个干部队伍的稳定,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  着眼于整个干部队伍建设,我理解,用事业留人,就是善于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来吸引和聚积人才,为各种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激励他们为党…  相似文献   

17.
据报载,杭州滨江房产公司鼓励人才流动、重奖跳槽员工:本单位职工只要被其他单位看重并请出去的,奖励5万元,如果其职位比现在提升的,每升一级再奖励5万元。乍一听,这种做法不可思议;细想想,这一举措确是公司留才、用才的一着高招。重奖职工跳槽,鼓励人才流动,从表面上看会造成单位人才流失,实际上却起到了“欲抑先扬”的效果,其好处至少有四:一是如果职工能被其他单位看中,说明公司里藏龙卧虎,如果硬“卡”着人才不让走,即使留下来也是人在曹营心在汉,心去意难留,不会安心工作,到时人走了还要闹别扭。而鼓励他到外单位发…  相似文献   

18.
秦一 《今日浙江》2018,(3):68-69
1月18日,杭州市召开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参赛总结暨杭州市高技能人才建设推进会,会上对勇夺汽车喷漆项目金牌的蒋应成及其项目技术指导专家团队,分别给予50万元奖励。重奖世界技能大赛选手,充分发挥技能竞赛的引领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学习技能、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有力促进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9.
吴帅 《中国青年研究》2013,(1):55-59,64
做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中青年人才是重点,政策激励是关键。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不能无止境地扩大资助额度和提高优惠待遇,要把营造有利于中青年人才事业发展的社会成长环境放在政策激励的突出位置。  相似文献   

20.
无锡国有企业通过“技术特区”和“营销特区”的开辟,对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专家和营销能手进行重奖的现象已越来越普遍。无锡国企改革多年来有一条清晰的思路,即坚持不懈地抓技术创新工程和市场化运行工程,企业“技术特区”和“营销特区”的建立就是这两大工程的深化和完善。“特区”之“特”,首先在于用特殊的政策对有特殊贡献的人才给予特殊的奖励。企业通过建立“技术特区”,鼓励科技人员将技术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在有条件的企业,实行股份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