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外交是二战后兴起的一种具有当代特色的新外交形式。经济外交现正成为我国外交战略的重要选择,我国进入了多元化经济外交战略时代。这一战略具体表现为:包括经济利益目标、安全与政治利益目标和文化利益目标的利益目标多元化;包括以政府为代表的第一轨道外交和以从事跨国经贸活动的企业为代表的第二轨道外交的参与角色多元化;包括双边经济外交、区域多边经济外交和全球多边经济外交的外交模式多元化。  相似文献   

2.
在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美国高调实施重返东南亚战略,全方位重返东南亚.美国重返东南亚战略既是对以往相对忽视东南亚政策的矫正,更是美国维持全球霸主地位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重返东南亚战略的主要目的是防范和遏制中国,主要手段和策略就是强化美菲同盟.美国重返东南亚战略背景下,美菲同盟强化出现了一些新动向:军事合作不断加强,防务合作更趋务实和灵活,经济合作不断加强,非传统安全合作范围不断扩大.美菲同盟强化将给中国带来深远影响:致使南海局势更加复杂,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构成极大压力,完善美国的亚太同盟体系,挤压中菲经济合作空间.中国必须积极应对美菲同盟强化造成的不利影响,有效维护国家利益.主要对策是:借鉴新中国成立以来解决陆地边界问题的经验,坚持矛盾双方直接和平谈判原则,实现矛盾双方利益的和谐,把解决边界问题作为国家外交战略的重要任务,最高领导人发挥大智慧和大魄力,增强自身实力与消除中国威胁论并举,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积极参与亚太地区多边合作机制和区域组织,积极开展软实力外交,积极改善与菲律宾的关系,削弱美菲同盟的利益基础.应对美菲同盟强化及相关联的中菲南海争端问题,应警惕国内激进民族主义倾向,不能反应过度;应讲究策略,坚持同菲律宾进行直接、和平、平等的协商.  相似文献   

3.
李光耀的外交思想有两个核心,一个是地区外交,另一个是大国外交。在地区层次上,李光耀主张地区优先,注重发展与本地区,特别是周边邻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在大国层次上,李光耀欢迎大国势力进驻东南亚,形成均势态势,使新加坡在国际关系格局中获得最大的回旋余地。  相似文献   

4.
中国周边多边主义发展具有强烈的地区性与时代性特点。中国在周边地区一体化进程中的外交成功得益于其积极参加各种地区多边合作机制。中国在东南亚、东北亚及中亚等地区多边主义机制建构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其地区多边主义和一体化政策的渐进性、现实性与适用性。中国多边主义合作政策迎合了地区政治安全与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符合地区大多数国家的发展利益。中国在积极促进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和预防冲突的过程中,推进了地区多边主义机制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2016年4月27日,作为美国共和党候选人的特朗普在华盛顿五月花酒店发表了以"美国第一"为中心思想的外交政策演讲.这一演说清晰地提出了特朗普当选后的外交政策方向,是美国现政府的外交政策指南.特朗普执政后的外交实践就是在这一外交纲领下付诸实施的,其对美国包括东南亚政策在内的全球和地区外交政策具有重要的形塑和框定作用.特朗普执政以来的东南亚政策是:对东南亚采取总体上的"忽视"政策,拉拢东南亚来应对朝核危机,安抚东南亚,对东南亚的贸易政策作出重大调整,拉拢越南来平衡中国影响力.特朗普东南亚政策的发展趋势是:对东南亚总体政策上的交易主义,对东南亚贸易关系呈现显著特点,安全上向盟友提供再保证,争取东南亚各国配合美国的反恐行动,东南亚政策中的中国因素仍将突出,出台明确清晰的亚洲贸易政策和安全政策.特朗普政府东南亚贸易和安全政策对东南亚、中国及美国自身都有重要影响.中国的应对策略为:继续推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通过推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来管控中美南海冲突,建立单边或双边安全机制以削弱美国对东南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周士新 《外交评论》2009,26(1):111-120
强制性外交是以武力为后盾,旨在要求被强制方终止或采取某种行为的外交方式。对强制方来说,强制性外交虽呈现出强烈的防御性质,但同时也具有明显的进攻性取向。冷战后美国的霸权意识推动其在中东地区更倾向于实施强制性外交。本文结合利比亚与伊朗的核问题,分析了美国在中东地区强制性外交的运作特点与效用。为了巩固自己在中东的安全利益及战略强势,美国利用强制性外交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遇到了诸多难题,尚未从根本上奏效。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与国际定位以及中东地区的战略地位,决定了中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利益主要是经济发展利益,而非地缘政治利益。中国在应对中东剧变中既坚持了中国外交的原则性立场,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同时又采取了符合实际需要的灵活性方法,有力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利益。中东变局是对中国外交的一次重大考验,更是一次重要提升。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还是以经济交往为手段,经济外交活动都伴随着特定领域的经济协调。通过在国际收支框架下对经济协调领域的分解,文章认为,发达地区的国际贸易、资源富集地区的合作开发和不发达地区的债务是当前中国对非经济外交中的重点经济协调领域。与之相应,以重点投资增进中国与非洲的经济互补、以基础设施援助增强非洲发展能力、以资源合作打破西方定价权垄断和以关注民生应对西方国家的政治指责,是促进中国对非经济外交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是中国政府在新时期提出的外交战略、经济贸易战略和发展战略,更是基于国家发展的安全战略,孕育着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的新理念。从地缘的角度看,东南亚地区具有典型的陆海兼备的地缘特征,不仅是一带一路战略重点的合作地区,也是该战略实施的重要通道。东南亚乃至整个东亚的安全与稳定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基本条件,"一带一路"战略实际上已经成为影响东南亚安全格局的重要因素。中国应充分强化"一带一路"框架下东南亚安全机制的战略共识,利用现有东南亚的安全机制为"一带一路"战略服务,建立新的安全机制,强化双边和多边的安全合作关系,与东南亚国家共同构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三位一体的格局。  相似文献   

10.
李合先 《工会论坛》2008,14(4):153-154
务实外交作为一种基于国家利益的外交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推崇。以中美关系解冻为例,在务实外交中需注重国际格局、国际游戏规则、国家的围际角色定位、国家利益与理论指导等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从事海外军事行动是冷战后韩国外交与安全的重要内容。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盟国建设和平行动和直接派兵护航,揭示了韩国开展海外军事行动的完整历程。尽管韩国宣扬这些军事行动是为了回馈国际社会,承担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国际责任,但显然韩国的军事行动并非完全出于公益与善举,国际社会对军事行动的需求、中日韩三国的地区竞争和韩国的国内政治诉求是促使韩国派兵海外的根本动因。通过这些行动,韩国拓展了国际空间,保障了经济安全,但以阿富汗人质事件为鉴,韩国未来的海外军事行动将更加坚定,也更加谨慎。  相似文献   

12.
均势是19世纪欧洲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均势外交是当时欧洲列强用以争夺霸权的重要手段。在近代黑海海峡问题中,列强亦广泛地运用均势原则,以实现它们的扩张利益。海峡地区的均势是近代欧洲均势外交的一个典型。本文将对海峡地区均势的形成及其发展过程进行探讨。一均势起源于对抗。海峡地区均势就是在欧洲列强利益冲突和军事对抗中产生的。海峡问题是东方问题的焦点,它集中地体现了列强在近东的利益。从18世纪晚期起,列强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东南亚出现了复杂的国际关系。根据这一状况,邓小平围绕外交服务国内经济建设这个大原则,利用中美苏"大三角"的基本格局,继积极促成中日、中美关系大转变之后,又适时把东南亚外交置于中国外交的优先位置。邓小平认为,东南亚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华人华侨分布广泛,对中国周边安全、经济建设以及战略布局都有重要意义。基于这一判断,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从"排除双边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坚定支持东南亚国家维护独立主权"和"建立和平、自由和中立区的主张"等几个方面,对中国的东南亚外交进行了富有战略意义的布局。  相似文献   

14.
湄公河次区域处在中国战略周边范围内,美、日、印等域外力量目前正在加大对该区域的战略投入,地缘政治经济竞争趋于复杂。区域公共产品供给是其中的核心问题,域外力量的参与客观上有利于促进次区域中小国家的开发,但也造成了区域治理的"外部主导"问题比较突出。域外力量以发展援助为主要杠杆,除了积极介入经贸、基础设施等相关的互联互通外,还在环境、卫生、文教等领域占有较明显的优势,并谋求扩大外交、防务等高级政治领域的话语权,影响更高层面的地区秩序构建。鉴于此,中国应进一步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有针对性地提高区域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为中国与次区域国家构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与欧洲的连接地带,中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特殊地位,是中国在应对外部环境风险时需要关注的关键区域。中亚地区的政策走向不确定、多边合作的利益纠纷、地区恐怖主义和大国角力等多方面因素,使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化发展等面临风险。针对中亚地区不同层面风险因素对我国外部环境的影响,要通过共建伙伴关系、加强地区协同反恐、强化产能合作、突出重点国家多轨外交等路径,加以防范化解。  相似文献   

16.
《外交评论》2015,(4):45-60
当前,南海地区正处于"脆弱的平衡"态势被打破、新的战略均衡尚未形成的历史阶段。南海问题的特性和南海危机情势的发展决定了南海冲突难以避免。为有效、适度地管控长期处于不安全状态、不确定性有增无减的南海危机,加强各方对预防性外交的共同认知,从目标、风险、手段、规范和机制等方面入手,着眼于地区视野开展南海预防性外交尤为必要。作为南海争端的声索方和地区安全的利益攸关方,中国应改变以往被动反应的行为模式,综合运用"消极"的预防性外交与"积极"的地区合作两种方式,以议程为导向,构建多元、多层的结构和进程。  相似文献   

17.
张建华 《外交评论》2011,28(6):155-156
在"全球化"和"反全球化"浪潮双重激荡的背景之下,东方、东方史与东方学成为国际社会重新关注的焦点。有鉴于此,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和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与地区的学者组成了一个真正民间意义上的学术共同体,相约、相助、共创东方外交史研究,并已渐成规模。自2006年10月在外交学院召开全国首届"东方外交史"学术研讨会以来,学界同仁先后以"东方外交与台湾问题"、"东方外交与朝鲜半岛问题"、"东方外交与日  相似文献   

18.
地缘政策是一国外交战略的有机组成。我国地缘条件的客观复杂性与先天不足 ,使我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周边态势不容乐观。稳健的地缘战略应以区域安全合作机制为支柱 ,立足本地区 ,巩固发展与东南亚和中亚诸国的睦邻友好 ;正确处理中美合作与斗争 ,灵活应对并制衡美国的霸权压迫。  相似文献   

19.
冷战结束后的10年间,日本0DA的金额每年都位居世界第一,日本以此作为谋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重要外交手段,这一阶段日本的0DA也从以谋求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转变为更重视政治利益的外交手段.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主权让渡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国际关系实践领域的一种普遍现象。全球化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赋予国际关系现实以独特的内容并在多方面为国家主权让渡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主要表现为国家利益与区域利益和全球利益的契合为主权让渡提供了空间,主权所有权与主权行使权的分离为国家主权让渡提供了运作上的方便,内政与外交的一致性奠定了主权让渡的基础,国际关系民主化也为主权让渡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