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官是几等人才?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孔夫子说:学而优则仕。那个时候“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人中最优秀的去当官,自然是一等人才。可李鸿章却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天下最容易的事便是当官,倘若这人连官都不会当,那就太不中用了。”干天下最容易的事,那肯定是末等人才了。曹振庸大概是最好的例子,他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为臣,圣眷不衰,官至极品,绘形图于紫光阁,列为功臣。一次门生叩问当官诀窍,他坦然答道:“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昏聩如此,这种人恐怕连三等人才都算不上。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人当官的太多,…  相似文献   

2.
陈鲁民 《唯实》2005,(8):124-124
当官是几等人才?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孔夫子说:学而优者仕。那个时候“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人中最优秀的去当官,自然是一等人才。可李鸿章却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天下最容易的事便是当官,倘若这人连官都不会当,那就太不中用了。”干天下最容易的事,那肯定是末等人才了。  相似文献   

3.
如何做人、做事、做官?这是我们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也是每一名领导干部都会碰到也必须回答的问题。事有成败之别,官有好坏之分。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和回答。在做人、做事、做官三者中,首先要学会做人。“人”字两笔,一撇一捺,结构简单,却是个合理的支撑。做人,就是要把“人”字撑起来。老百姓要懂得做人,当官的更要懂得做人。“官”是领头的人,是“公众人物”,若连那个“人”字都撑不起,又遑论为官?其次要学会做事。人到世上就要做事,做实事,做好事,做老百姓希望做的事,若连这点儿都做不到,怎能成为一个好官。为官者对官,既要…  相似文献   

4.
郭庆晨 《党课》2012,(19):77-78
中国古时候当官有个习俗,叫做“八百里内不做官”,一般都是千里迢迢地到外地做官,往往是一离开家就是几年、十几年,也挺不容易的。不过,即便离家再远,也要寻个机会“回家看看”。当然,那可不是一般意义的“看看”,而是既能显示当官的身份,又能光宗耀祖的极好机会,所以被称为荣归故里、衣锦还乡。  相似文献   

5.
杨津涛 《廉政瞭望》2014,(16):68-69
谭嗣同“少好任侠”,他的救国之策,不是逞匹夫之勇,去刺杀太后,而是要辅佐皇帝,推行新政。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大侠开始以做官的形式,实现自我理想,改变天下了.  相似文献   

6.
《光明日报》曾刊载一则名人轶事,至今难忘。中国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黄炎培在旧中国曾多次拒绝旧政府的高官厚禄。1949年3月,他来到解放后的北平也无意做官。鉴于此,周恩来前往黄家拜访,诚恳提出请他担任政府公职。黄仍抱定初衷,说:“1946年我才68岁,已觉年纪老了,做不动官了,如今72岁,还能做官吗?” 周恩来充满敬意地望着比自己大20岁的老人,回答说:“这不同于旧社会做官,现在是人民的政府,不是做官,是做事,是为人民服务。”经周两个多小时的恳请,终于劝动黄“出山”。这里黄炎培慎于做官,精神可嘉,姑且不谈,周恩来劝他“出山”的一句话,却如雷灌耳:“不是做官,是做事”。这句话体现了中国儒学传人孟子老先生的“民本”思想,这句话也正是周恩来一生的光辉写照。他为人民做了那么多苦事、难事,难怪许多人称他为“周”总理,这个“周”就是周到、周全。 过去和现在,不乏将“做官”当做“做事”的人:献身兰考的焦裕禄,奔走无极县的刘日,走向山西基层的胡富国,人称巴山公仆的徐启斌,没于洪水的张鸣  相似文献   

7.
做官与做人     
“做人是一生一世的事情,做官是一时一地的事情,你不能永远当官,所以还是做一点事吧!”这是新任吉林省省长王云坤袒露胸怀的就职演说,虽不见得慷慨激昂,豪气冲天,但细细品味,平淡之中见真谛:做官者的做人之道。 且不说王云坤,先看下面的一  相似文献   

8.
干部道德的要求体现为干部道德规范的层次性.一般说来,干部道德规范有三个基本层次:1、“做官先做人”“做人之道”是干部道德的第一个层次.干部也是人.“做人”就有“做人”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干部只有先做好了“人”,才具备“做官”的起码条件.如果连“人”都做不好,又怎么能做好“官”呢?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道出了这个道理.“做人之道”构成了“做官之道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9.
当官应做啥?     
有人说,当官就是做好人;有人说,当官就是做好事;也有人说,当官就是服务。笔者认为,官是公仆,是为人民服务。过去官被称为百姓的“父母”,现在官是“人民的儿子”。而要做人民的儿子,就要学会如何做人、做事和做官。首先是学会做人。如何做人是基础,比如乐于助人,诚心待人,老实为人,孝敬老人等。其次是学会做事。要竭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以人为本,服务于民。再次是学会做官。要清正廉洁,不谋私利,刚正不阿,行端品正。如是,才能赢得群众的称赞、亲近和支持。小平同志在第三次复出后说过,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  相似文献   

10.
林则徐有一句名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具备这种胸怀的人,才会有做大事的器识,也才会形成一种从广大处觅人生的态度,不断提高生命的境界。有的领导干部心胸狭窄,既容不得人,也容不下事,常常是刚愎自用,顺利时趾高气扬,受挫时怨天尤人,以亲疏取人,凭意气做事,热衷于“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久而久之必然为人所弃、为事所累。领导干部是做大事的人,志存高远,“用天下之材,尽天下之利”是第一要务,故凡事一定要以党  相似文献   

11.
官衔之重在于责李燕军旧时大多数人当官是图荣华富贵、光宗耀祖、荫及子孙,为此,千方百计讨个一官半职,就成了许多人孜孜以求之事。而一旦官到手,权在握,以权谋私便也开始了。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正是那时一些当官者的真实写照。当然也有做官是“为民作...  相似文献   

12.
最近,阅读爱国名将吉鸿昌“做官即不许发财”的座右铭,耐人寻味,颇受教育。 吉鸿昌的父亲临终前曾拉着他的手说:“为父有一句话要让你牢记:‘做官即不许发财’。”后来,吉鸿昌把这七个字刻在细瓷碗上,作为座右铭,经常警戒自己。他终于用自己闪光的一生,实践了座右铭。“做官即不许发财”,那做官作什么?吉鸿昌说得很明白:“要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这与今天党的宗旨是一致的。因为共产党的“官”,是人民的公仆,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人民也正因为有这样大公无私、甘当公仆的好“官”,才衷心拥戴。  相似文献   

13.
做人与做官     
有人说,做人有“做人之本”,当官有“当官之道”,二者不是一回事。其实,对于共产党人来讲,“做人”与“做官”是统一的。做人是做官的基础。当然,好人不一定能当个好官,但好官必须首先是好人。 好人的标准不是严格统一的,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心地善良是好人,为人正派是好A,乐于助人是好人……。毛泽东同志有一段著名论述,号召每一位共产党员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应该是共产党人做人的基本标准。 “官”是什么?“官”首先是人。党和人民给与他一定…  相似文献   

14.
官的做法     
刘诚龙 《唯实》2007,(12):96-96
小说《红顶子》是一部官场小说,这部小说是探讨官的做法的,做官人人会做,各有奥妙不同。作家成仁总结出“做官真是一人一个做法”:有人把官做成了精卫鸟,衔一块小石子填海,不管天长地久,不管风吹雨打,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有人把官做成了布谷鸟,让别人替他孵孩子,自己到处唱歌;有人把官做成了牙签鸟,老虎吃完了肉,张开嘴巴在那里晒太阳,他就去帮闲,吃老虎牙缝里的残肉碎末,通过给老虎刷牙而自饱。做官如鸟的,真也多着呢。有些把官做成了喜鹊。两只脚快得如飞,手把红书摇得如醉,逢好事沿门报喜,是谁是谁?是你是你。这些当官的,有什么坏事,有什…  相似文献   

15.
做官与做人     
“做人是一生一世的事情,做官是二时一地的事情,你不能永远当官,所以还是做一点事吧!”新任吉林省省长王云坤袒露胸怀的就职演说,虽不见得慷慨激昂,豪气冲天,但细细品味,平淡之中见真谛:做官者的做人之道。 且不说王云坤,先看下面的一个例子:福建省漳平市有位教育局长叫吴月光,这位很有学者风度的局长是1990年到任的。是年,他的家庭存款是660元;做上局长的次年,存款上升到3.4万元;第三年翻番到12万元;第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报刊上曾就当官与做学问展开了一番争论,笔者当时呼吁淡化当官心理。许多年过去了,现在看来,当官心理不仅没有淡化,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过去是“学而优则士”,现在是不管学得优不优,都“欲”士。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人数急剧上升。这说明不仅是成年人的当官心理在强化,而且连年轻人也看出当官的奥妙,在跃跃欲试了。一方面是政府机构人浮于事,在消肿,在精简,另一方面是一批又一批的人削尖脑袋往官场里钻,加剧人才“挤挤”,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相似文献   

17.
本来,当官是公仆,身负为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然而,由于现行干部体制存在的一些弊端和漏洞,官职上依附着巨大福利和特权。官迷们便看中了当官的“好处”,削尖了脑袋往里钻。但辩证法告诉我们,风险和利益是同在的。于是,有庸官感叹:官道难,无处不风险!一是“暗箭难防”。做了领导,求你办事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一些人就会挖空心思,寻找突破口。你喜欢喝酒,他就送你名酒;你喜欢金钱,他就送你金钱;你喜欢古玩字画,他就送古玩字画。目的就是让你出卖原则。二是“吉言难衷”。做官以后你的嘴不仅仅是属于你自己的,你一句话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张宏杰 《廉政瞭望》2014,(21):68-69
刘光第是四川富顺人.戊戌六君子之一.但是对于他的经济状况.很少有人注意。 光绪九年(1883年).他高中进士.授刑部候补主事,时年不过24岁.可谓少年得志。但是奇怪的是,中了进士之后,他却一直没有到北京去当官。因为家里太穷.他拿不出到北京当官的本钱。  相似文献   

19.
战国初期的齐威王,是位擅长治国的明君,他家政处事、确有独到之处.有个大夫到即墨任官后,每天都有指责他的话传来.齐威主便派人去家看,但见田土开辟整治,百姓安居乐业,东方十分安定.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说;“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誉也”.便封赐他享用一万户的奉禄.另一位大夫在阿地领守,每天都有称赞他的话传来.但派人去察看,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齐威王又召见阿地大夫,一针见血指出:“是子以币厚吾左右以求誉也”.于是,下令煮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从此,臣僚们不再敢弄虚作假,都尽力做实事,齐国因此大治,成为天下最强盛的国家.(《资治通监·周烈王六年》  相似文献   

20.
<正>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叶小文:做官先要做人,做人就要修身,修身必学国学;修齐治平君子之德是领导干部特有的精神滋养和文化标识。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希清:当官执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就是今天常说的廉政、清正,也就是"三严三实"中的严以律己、谋事要实。还有今天不常说的慎政,做官谨慎、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不能心血来潮、独断专行、盲目决策,也就是"三严三实"里面所说严以用权,避免决策不谨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