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除自始至终受强制保护的民事债外,民法上的债还包括自然债.自然债包含的给付不受强制执行,但义务人自愿给付后即可保有给付效果.自然债是一种特殊的法律义务,它折射出社会关系"入法"具有不同状态,反映道德与法律交织的特殊融合关系,具有独特的制度功能和民法意义.自然债在我国民法体系中仅存在零散规定,迫切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度建构.  相似文献   

2.
李亮  范睿 《学理论》2012,(4):104-105
传统民法理论中,债的相对性理论作为债权区别于物权的重要特征之一,对于民法权利体系的形成有重要意义,也为研究债的关系提供了基本的范式,然而,在债的相对性理论的支配下,民法理论长期否认债权的不可侵性,这就大大限制了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发展。随着实践的需要,民法经历了对债权的不可侵性从否定到肯定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3,(1)
自然之债的概念来源于罗马法,系指不能由法律强制执行而仅依债务人意思决定得否实现的债。自然之债的效力相较于法定之债并不全面,但是其仍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以平衡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以及社会关系。自然债的种类在学界中有不同见解,但基本能够达成共识的有罹于时效的债、赌债、婚姻居间报酬、限定继承的债务等。  相似文献   

4.
法律制度的构建和运行时时刻刻都伴随着"人"的自我理解和想象。以近代西方民法上的"人"之形象变迁为参照,我国民法中的"人"之形象典型地体现在由"公民"到"公民(自然人)"再到"自然人"的名称转换过程之中。我们不仅要借鉴西方法治文明的先进成果,塑造民法中的"人"之理性、自立、自强,而且更要不断继承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准确把握现阶段我国的人之本质,塑造民法中的"人"之热情、宽厚、高尚。  相似文献   

5.
自然债的民法认可回溯要求为引发自然债的行为找寻栖身之地,传统民事法律行为理论难以说明该行为.需要对法律行为的有效性进行反思,可以在有效民事法律行为类型之外提出"中间法律行为",表明该种行为既非完全强制也非无效行为.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9,(10)
在最新的《民法总则》中,分别只有一个条文(第121条和第122条)规定了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其系统设计必然难以满足法律实践。在中国民法典不打算设立债法总则的情况下,无因管理与不当得利应该处于民法典的何处,引发学术界激烈讨论。在此背景下,可以考虑借鉴其他国家立法中"准合同"的概念,将这些无处安身的债集中规定在"准合同"一章,以此来使得中国民法典的体系更加完整与规范。  相似文献   

7.
强制缔约制度发端于罗马法,它在私法体系中产生,并在公法中扩张蔓延;它挑战了"契约自由"的"至高无上"地位,矫正了"契约自由"之部分流弊。文章介绍了域外民法上的强制缔约制度,并认为我国民法中虽未有强制缔约之称谓,但事实上它已渗透于我国法律体系之中。本文对强制缔约的概念、产生、特征,拒绝缔约的构成要件、免责事由、法律效果进行了初步地探讨,并建议我国应尽快明确建立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8.
毕敏 《学理论》2013,(14):57-59
欧债危机是一次主权债务危机。欧债危机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深层制度原因,就是欧洲的福利制度。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欧洲国家奉行的高福利制度导致养老金支出不断攀升,失业率居高不下,也拖累了其经济发展。欧债危机也给我国带来了有益的启示,我国的社会保障建设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建立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防止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过度使用,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因地制宜地建立不同层次和水平的社会保障;避免地方政府巨额债务有可能带来的债务危机。  相似文献   

9.
范京川 《学理论》2010,(25):135-136
在民法上,医疗关系依其发生原因有意定与法定之分。在前者,表现为医疗合同;于后者,表现为无因管理或侵权行为。二者共同指向医患双方当事人债法上权利义务的得丧变更,医疗关系的民法属性实为债法上给付的得丧变更。  相似文献   

10.
国际地区格局的深刻演变,"恶债"理论再度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国际上要求适用"恶债"理论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情形下,有必要对"恶债"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阐述,并结合我国对外贷款的实践,研究防范"恶债"风险的应对策略,以防止我国政府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对外贷款面临"恶债"的风险,以保护我国的对外贷款权益。为此,我国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是:作好借款前的调查,确保不贷给"恶"政权;考察借款的合法性;关注借款目的,防止贷款用于战争、镇压和专制统治;引入第三方担保;尽量分散贷款。  相似文献   

11.
我国《物权法》已于2007年10月1日起实施。由此,我国民事立法踏上一个新台阶,民事法律体系更加完善。该法亦未对被称作"民法上之精灵"的无权处分制度做出更多的创新。虽然本次立法对无权处分制度未做太多关注,但无权处分制度仍然是民事活动中不可忽视的"精灵",因此,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对我国民法无权处分制度做进一步的探析,为民事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立法意见。  相似文献   

12.
在既有民法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民法中的"重大误解"制度进行概念的辨析及法理基础、构成要件的分析,指出现行规定概念模糊、体系混乱、权利义务不清、可操作性较差等不足,进而提出完善我国民法"重大误解"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人事保证以将来侵权之债为担保对象,其基础法律关系是将来侵权之债权债务关系,而非雇用关系;雇用关系只是人事保证成立的要件之一。人事保证可认定为附生效条件之保证,将来侵权之债是否发生不影响人事保证的成立,侵权之债实际发生时人事保证生效;人事保证的效力只能依《合同法》第52条规定情形做判断。  相似文献   

14.
受社会经济条件限制,罗马古代债的相对性规则呈现出封闭性与形式化的特点,到了共和时期末叶,对债的相对性规则有所沿革和发展.近代合同相对性对罗马法债的相对性的发展和继承的真正意义在于对自由这一制度价值的挖掘和发挥,更多地体现了对市民社会中私法主体意思自治及其私益处分自主权的保障.现代条件下合同效力扩张所透射出来的实践品质与罗马共和时期如出一辙.而现代合同效力扩张并不构成对合同相对性核心价值的根本否定,不会销蚀民法法权体系及相应的民事责任体系划分的实践效应.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4,(36)
我国现阶段所制定和实施的民法制度,是为了能够建立高质量的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同时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文化繁荣的有效保证。而环境法则是根据中国的市场经济而制定的,它的实际意义是将民法中关于环境法规的"力"与"利"进行重构。在环境法律制度的保障、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下才能使"环境保护"不再成为一纸空谈,而民法与环境法在沟通和协调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要能够对民法和环境法的各种制度进行充分了解,从而能够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6.
阮雪梅 《理论探索》2008,(1):154-156
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权益的手段和方式多种多样,其基本原因是:公司治理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公司法律制度的设计存在缺陷;在"一股一权"前提下,法律赋予股东的平等权利与这种权利的实现有距离;<公司法>没有从制度设计上真正体现有限公司的人合性特点,而股东间的利益冲突也损害了有限公司人合的性质;"资本多数决"原则为控股股东提供了一种"制度上的利益";法律对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规定还不完善.加强对有限公司中小股东权益的法律保护,需要从控制机制和具体制度等层面入手.  相似文献   

17.
郭丙乾 《学理论》2013,(13):116-117
特留份制度是对遗嘱自由的限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继承法对遗嘱自由的限制不足,导致了一系列损害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的问题,我国继承法必继份制度并不能对遗嘱自由进行应有的限制,特留份制度已被多数国家接受并成为对遗嘱自由限制的制度趋势。我国也应设立特留份制度对遗嘱自由进行限制。  相似文献   

18.
齐协 《学理论》2014,(4):145-147
共同侵权是一个古老的民法制度,早在罗马法的《法学阶梯》中记载:"二人设计错误,致使某根横梁倒下而伤及他人,二人应共同负责。"共同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及认定是民法上一个疑难问题,"共同"是指什么?仅指对客观方面的认定还是主观方面,还是均有包括,"共同"是指"共同故意"还是"共同过失",除此"共同"之外,还需满足其他哪些条件来认定共同侵权行为呢?就目前中国的法律体制及《侵权责任法》相关规定,浅析共同侵权行为的认定。  相似文献   

19.
栗瑶 《学理论》2013,(20):137-138
我国民法体系中有一项具有重要地位的制度———不当得利制度。这项制度之所以重要,在于其不仅有力保护了私权,更是对所有权的一种确认方式。但是我国设计不当得利制度的现行规定只有两个条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31条和《民法通则》第92条),这些规定都过于概括,没有具体施行不当得利制度的解释和说明,为这项制度更好地发挥作用造成了困难,对不当得利的含义、历史沿革、构成要件以及制度意义等做一个初步探讨,以期能够将这一制度的适用更加地明确化,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公司法的本位入手,通过对现行公司制度的剖析,具体分析股东大会召集请求权的行使要件及其完善,并提出自己的立法建议。一、从民法入手民法之基本观念亦即民法之基本目的或基本作用,或基本任务,学者称之为民法的本位,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即义务本位时期、权利本位时期和社会本位时期。我国著名民法学者梁慧星指出:我国制定民法典应突出权利本位,强调对公民、法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换言之,民法典应体现权利本位与社会本位相结合,以权利本位为主,社会本位为辅的立法思想。笔者对此表示赞同。而我国采取的是民商合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