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论政府管制改革的价值取向:有效管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政府有效管制是我国政府管制改革的理念。当前 ,有关政府管制改革的理论有很多 ,有人主张放松管制 ,有人主张加强管制。而政府有效管制强调 ,政府管制改革不是要放松管制也不是要加强管制 ,最终目标是要提高政府管制质量、实现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控制。政府有效管制的核心原则是有效性 ,它包括 :结果有效性和执行有效性、公共利益性、可行性、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我国政府管制中仍然存在着对管制者本身管制模糊,力度不够的现象;管制制度本身存在许多不足,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存在路径依赖;管制者间存在规制权争夺,部门间存在利益冲突,社会公共利益被置之次位等问题。解决的方法主要是:借鉴解决市场失灵的方法来解决政府失灵;政府监督市场与市场监督政府并用;管制者与被管制者的角色交替互换;行政管制与行政法制同时改革。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政府管制改革的趋势,一方面表现为管制机构和管制过程不断完善,另一方面表现为管制范围和管制方式进一步调整.这种改革趋势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启示,政府管制改革需要考虑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变革,管制范围要继续调整;重视市场机制的价值,管制方式要加快改进;完善管制机构的建设,管制权力要加强监督.  相似文献   

4.
杨勇 《学理论》2012,(26):1-2
关于政府管制的研究最多的在经济学方面,主要考虑如何运用政府管制手段制定合理的管制政策来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目标在于解决市场失灵问题,解决公共问题,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福利。而管制在我国是一个舶来概念,起步较晚,政府管制随着政府治理模式的变化也经历了加强政府管制到放松政府管制,以及再管制,政府管制的纷争:加强、放松、再管制、取消管制,都已经成了讨论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5.
刘华涛 《行政论坛》2012,19(4):32-35
政府激励性管制过程是管制机构、被管制企业、消费者通过直接互动和间接互动关系,不断调整各自立场,从而缔结具体的能有效激励企业提高生产效率、有效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管制契约,并进行执行的过程。可以分为信息收集过程、决定过程和实施过程。在激励性管制过程中,管制俘获问题更加突出,对激励性管制的实施形成了严重制约;同时,管制承诺的可置信度直接影响到被管制企业的预期,如果管制承诺缺失会导致实际激励程度降低和投资不足。因此,为了预防管制俘获和强化管制承诺的可置信度,在激励性管制过程中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6.
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的政府管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披露是提升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而政府对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的管制则能保证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的充分与有效。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信息披露管制的法律规范、直接披露相关信息、分析与评价信息披露质量、惩罚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等路径来加强管制。当然,政府管制也可能产生效果不理想、增加非营利组织运行成本、信息"生产过剩"以及挫伤非营利组织披露更多信息的积极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信息披露是提升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而政府对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的管制则能保证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的充分与有效.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信息披露管制的法律规范、直接披露相关信息、分析与评价信息披露质量、惩罚信息披露违規行为等路径来加强管制.当然,政府管制也可能产生效果不理想、增加非营利组织运行成本、信息"生产过剩"以及挫伤非营利组织披露更多信息的积极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放松管制与强化管制之间寻求平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对政府管制理论进行梳理与归纳的基础上 ,回顾了发展、成熟于美国的政府管制模式的变迁。文章规范与历史的分析表明 ,在放松管制与强化管制之间寻求平衡是政府管制改革理念的恰当选择  相似文献   

9.
放松政府管制已成为世界潮流。WTO规则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实际,迫切要求变革政府管制权能,改革和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减少对经济的直接干预,缩小对经济的管制范围,以保证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市场经济自由、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民营经济发展与政府管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明华 《理论探索》2007,(6):124-129
政府管制方式的变革为我国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同时由于这一变革的不深入,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不规范的政府管理体制,单一、强制性的管制手段,不确定的管制政策,不公平的竞争条件和不完整的社会服务体系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壁垒.只有在创新政府管制机制的总体思路下,从建立、健全管制法规、改革政府管制体制、创新管制工具、努力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等几方面入手,重构政府管制体系,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拓展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公共利益与政府职能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公共利益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该社会群体中不确定的个人都可以享有的社会价值。从公共利益视角考察政府职能,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政府应该以实现公共利益为己任,通过公共利益可以界定政府公共职能的基本内容;另一方面,从公共利益的实现机制来看,政府不是公益物品的唯一提供者,它应该在公共利益的实现机制中承担“掌舵”的角色。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实现公共利益过程中的作用,西方政府正在积极推行新公共管理运动。我国政府也在经历深刻的治理变革,具体内容体现在民主化改革、市场化改革和政府自身改革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我国政府部门问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部门是指各级政府根据管理对象的内容和性质,经过法定程序设置的分别负责组织和管理某一方面行政事务的机构。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实际上是政府各组成部门独自或者联合参与公共事务的过程。政府部门间关系的状况直接影响到政府整体管理公共事务的绩效。良好的政府部门间关系对于提高政府整体管理公共事务的绩效,建立现代的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公众预期对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以来中国的房地产宏观调控发展历程经历了五阶段,各阶段公众预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并对调控政策效果产生了影响。因此,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出台必须从调整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媒体与舆论的引导和管理以及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等加强公众预期管理等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14.
政府定位——行政改革分析的新角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摆正社会、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何者应该发挥主导作用,这两个问题时时刻刻在影响着中国行政改革的进程。为促使中国行政改革能够自觉、稳妥地进行,本文从中国20余年间起伏的改革历程出发,结合国际社会政府定位的基本理论观点、经验和教训,在否定政府决定论和市场决定论的基础上,断定采取国家社会组合模式,尽管会阻力重重,但这可能是中国政府定位惟一正确的形式,也是中国行政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The COVID-19 pandemic has plunged the world into a crisis. To contain this crisis, it is essential to build full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However, it is unclear which governmental and individual factors are determinants and how they interact with protective behaviors against COVID-19. To resolve this issue, this study builds a multiple mediation model. Findings show that government emergency public information such as detailed pandemic information and positive risk communication had greater impact on protective behaviors than rumor refutation and supplies. Moreover, governmental factors may indirectly affect protective behaviors through individual factors such as perceived efficacy, positive emotions, and risk perception.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systematic intervention programs for governmental factors need to be integrated with individual factors to achiev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OVID-19 among the public.  相似文献   

16.
服务型政府是对政府职能的重新审视和定位,其实质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制度架构。不仅有新公共管理所关注的如何从组织技术和管理手段等操作层面上改进公共服务效率的问题,更涉及到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宪政民主主义的重构,涉及到公共行政的理念转变与制度创新。以新公共服务为代表的民主治理理论突破了新公共管理"管理主义"思维的窠臼,指出了一条通过政府与社会、公民关系的民主化治理模式的重构,推进公共行政改革,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7.
Since the 1980s, a global administrative reform movement is reshap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izens and state. A major concern is how government can be more responsive to the governed through citizen participation. However, the more citizens participate, the more costly it is to gover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new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eems to be a cure for this limitation. In this research, authors take the Taipei City Mayor's e‐mail‐box (TCME) in Taiwan as a case to illustrate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s among citizen involvement, e‐government and public management. After a series of empirical investigations, the authors show that although ICT can reduce the cost of citizen involvement in governing affairs, it cannot increase citizens' satisfaction with government activities without reforming the bureaucratic organisation, regulatory structure, and managerial capacities of the public sector. The results could be helpful to public managers in planning and evaluating online governmental services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Copyright © 200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能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较为系统地考察了中国政府在挑战全球化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分析了中国政府驾驭全球化的能力及其存在的问题,着重阐述了中国政府在面临全球化的压力下为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加强政府的公共责任所进行的改革。并且针对建立服务政府和责任政府提出了若干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论政府行为模式从控制向引导的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政府产生以来,都是以社会控制为基本职能,统治阶级的利益实现,社会秩序的获得等,都是通过政府的社会控制去实现的。农业社会的统治型政府是运用暴力和在暴力的支持下去进行社会控制,工业社会的管理型政府则是通过法治的方式进行社会控制,同时,也有着不断刷新控制技术的追求。但是,任何一种形式的社会控制,都会出现"控制悖论",有的时候,也会出现"控制失灵"的问题。20世纪后期以来,尽管学者们围绕政府的社会控制做出了各种各样的探索,尽管政府的控制技术得到不断的提升,但是,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迅速地增长,从而使政府一直处于控制能力不足的局面。其实,在人类社会进入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时代,政府的社会控制追求如果不改变的话,将会使政府陷入与社会全面对立的境地。在这种条件下,政府必须从根本上放弃控制导向的行为模式,代之以引导取向的行为模式。其中,建构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是保证政府发挥引导作用而不是控制功能的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20.
The Chinese central government, spearheaded by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launched a bold reform of the treasury management system in 2001, centralizing the disbursement of budgetary fund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ationale of institutional re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entral reformers. Traditionally, governmental bank accounts in China were fragmented between and within levels of government, hindering budget implementation and intergovernmental transfers, as well as fomenting corruption. The centerpiece of China's treasury reform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reasury Single Account (TSA), which serves to both strengthen expenditure controls and improve cash management. However, while the treasury reform promises to make significant strides in improving fiscal control and countering the misuse of public funds, its implementation remains imperfect and incomplete.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