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受众的心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要是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其本质表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念的传播与发展,是我国舆论宣传阵地的主要职责。在众多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因素中,受众的心理机制是十分重要的。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而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受众的基本心理机制主要包括:认知图示的运动与契合是受众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结构;情感体验是受众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机制;需要驱动是受众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根本动力;行为实践是强化受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念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2.
正在发生的时代之变、社会之变、媒介之变必然引发受众接受心理的诸多变化,重视和研究这些变化是媒体发展需要回答的现实问题。面对当下受众接受心理的变化,媒体应该尽力满足受众对事物真相的需求、改进叙事方式的需求、重塑媒介话语的需求、参与传播过程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受众接受心理变化问题,应该充分认识到受众接受心理变化的复杂性,既要讲适应受众心理变化,也要讲责任和担当,防止被市场“绑架”,从“媒介中心主义”堕入无原则的“受众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3.
心理性群体事件是群体事件的特殊形式,以某些个案为缘起,以网络等现代传播工具为平台,快速扩散,并随受众增加而被逐步放大,刺激大众敏感的神经,引起人们心理恐慌和愤怒,最终对社会稳定造成巨大冲击。心理性群体性事件主要有利益冲突型、公共关系型、公平正义型等类型。  相似文献   

4.
网络反腐是在互联网时代依托技术平台应运而生的新型群众监督形式。借助网络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网络电子平台的交互性、快捷性等特点,网络反腐迅速成为我国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的有力补充。本文着力于对目前网络反腐的传播模式进行总结,并研究该模式下受众心理的诸多特点。通过对两者的分析,试图为网络反腐过程中逐渐出现的诸多相关问题提供可行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二十一世纪后,媒体发展迅速,产生了许多新兴媒体,在我国除了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四大媒体外,出现的新媒体主要有手机电视、博客、播客、IPTV、短信等,同时受众的心理需求也是越来越多,媒体应该有责任引导受众心理需求。这是有利于媒体的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有利于受众心理需求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信息传播是影响学生突发事件处置进程的关键变量,受众传播期待的满足程度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有重要影响。同情、责任、逆反、归咎、好奇和从众等心理需要引发了受众的传播期待。把握和改变受众的态度,引导受众的价值取向和提高传播的信度与效度是满足受众传播期待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7.
融合于新闻信息之中的广告信息,对于受众的接受心理,具有心理优势。它能使受众潜意识地加以接受,而避免产生抗拒心理或者逆反心理,同时激活受众对其潜在需要。  相似文献   

8.
当灾难来临,尤其是地震、核爆等特大灾难中,受众会迅速地集结成具有相同心理特质的心理群体。这类群体重感性、轻理性,容易接受谣言的暗示并传播谣言  相似文献   

9.
虚假的让渡——浅议当前网络传播中议程设置的主体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网络传播在整个大众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网络的特性也让许多传统的传播理论在这里产生了新的变化。面对着网络上主动性日益增强的受众,网络媒介似乎已经不再具备议程设置的可能,而是将议程设置的能力让渡给了一般的受众。但是网络和受众的特点决定了这样的让渡仅仅是停留于表面的虚假现象。  相似文献   

10.
姜泓 《前进论坛》2010,(7):59-60
<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网络逐步成为与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并重的主流媒体,为信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网络具有参与性、互动性、开放性、匿名性的特点,以研究受众方面传播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