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文治主义思潮、现实武装斗争、外部政治势力是推动国民党确立党军体制的三个主要因素.新文治主义思潮为国民党"党军"体制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和体制基础;从推翻帝制到打倒军阀的新型武装斗争实践,推动着孙中山探索符合时代要求和具有中国特点的建军之路;苏俄介入中国革命并向国民党输出其"治党"和"治军"体制,促使孙中山决心以俄为师,通过建立黄埔军校,最终确立起"党军"体制.  相似文献   

2.
梅剑 《协商论坛》2009,(3):55-57
第二节孙博士力主联俄联共 孙中山向李大钊倾吐心曲 孙中山因陈炯明叛变而避居上海后,情绪十分低落。出乎孙中山意料的是,共产国际、苏俄和中国共产党同时向他伸出了友谊之手。  相似文献   

3.
刘元风 《北京观察》2016,(12):74-75
正以改良中山装为代表的"新中装",其根为"中"、魂为"礼"、形为"新",充分借鉴了中山装的设计思路,"珍视传统而又开放兼容",既是向孙中山先生致敬,也是发挥服饰独特的文化标识作用、凝聚民族合力的重要举措。今年11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到:"我们对孙中山先生最好的纪念,就是学习和继承他的宝贵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  相似文献   

4.
史要回放     
《传承》2004,(5)
9月-10月孙中山莅桂督师1921年,旧桂系军阀陆荣廷部主力被粤军歼灭,陆荣廷通电下野。孙中山决定以广西为北伐基地,讨伐直系军阀。10月15日,孙中山、胡汉民等由广州乘军舰出巡广西,17日抵达梧州,23日抵达南宁,12月4日抵达桂林,设北伐大本营于桂林王城。孙中山在桂林先后作《三民主义是建设新国家之完全方法》、《知难行易》、《军人精神教育》等演讲。23日,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马林抵达桂林,孙中山多次与马林会晤,商讨中国革命以及中国与苏俄合作等事宜。后因粤系军阀陈炯明叛变,孙中山等离开梧州返广州。孙中山出巡广西半年,对广西的国民革命…  相似文献   

5.
靖玉新 《前沿》2006,(10):215-217
"五四"运动是一个张扬激进主义的文化运动.它高举"民主、科学"的思想大旗,以思想启蒙为使命和旨归,但为什么却没有沿着欧洲式的启蒙道路走,相反却采取苏俄式的激进方式呢?本文通过在历史的具境中对近代中国的历史、作家的文学观以及现代文学史叙述作系统梳理,真实地考察"五四"激进主义的是非得失,试图对此问题做出新的角度的解答.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孙中山基金会主办,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承办的"从孔子到孙中山--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6月27日~30日在广州隆重举行.来自海峡两岸四地的专家学者共80多人出席会议.与会专家围绕孙中山的思想学说、中国传统思想资源及其当代价值,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三个主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20年代,孙中山采取联俄联共政策,在苏俄和中共帮助下于广州改组国民党,创办黄埔军校,建立国民革命军,并推动1926年开始的北伐终获成功。在此期间,一大批苏联军事顾问曾先后来到广州参与广州政府军事建设和军事斗争,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传承》2006,(Z1)
孙中山在1912年的一次演说中,曾经称赞马克思及其《资本论》,所以毛泽东说“:这样看来,讲马克思主义还是国民党在先。”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后,孙中山立即致电苏维埃政府和列宁,祝贺他们的成功“:有了俄国革命,世界人类便生出了一个希望。”苏维埃政府的两次宣言取消俄罗斯帝国政府在中国取得的特权,使孙中山十分感慨:从来西方列强都把我们当作亡国奴,惟有苏俄“放弃主人的地位,不认我们是奴隶,认我们是朋友”。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孙中山给予五四运动非常高的评价,觉察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新的伟大革命力量,确信“在斗争中他能依靠他们明…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毕生寻求救国真理,近40年艰苦卓绝的革命生涯延伸两个世纪。他积极顺应世界潮流,潜心研读中外集著,早年向英、美、法等国学习,引进民主、共和理念和制度,晚年更将学习的目光投向苏俄。他深谙西方文化之利弊,强调中国有自己的国情,认为学习外国是要超越外国,“驾乎欧美之上”。孙中山向世界寻找真理的开阔眼光和辩证态度,对当下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总结、继承和珍惜。——题记  相似文献   

10.
刘桂生 《北京观察》2006,(12):38-41
孙中山先生是我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也是近代"文明"理念的倡导者.先生一生奔走革命,没有时间专门研究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11.
陈学璞 《桂海论丛》2001,17(6):91-93
以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为指针,认真总结辛亥革命和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经验,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多方面的启示,以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2.
"五族共和"思想的内涵与实质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族共和"思想包括共和政体下"国家之统一"、"民族之统一"和民族(种族)平等三重含义.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对"五族共和"思想及其政策主张的表述来自此前"共和统一会"对"统一"的解释.由于辛亥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认为国内的种族不平等和政治不平等问题均已解决,因此,"五族共和"思想表现在民族问题上的实质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同化,通过民族同化从而实现民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邢增杰 《新东方》2005,(3):26-30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被称赞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但对于他退出临时总统后到首次国共合作前这一时期活动的评价,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拟就对他这一时期因持"十年不预政治"的主张,对中国革命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及其根源作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先生是20世纪中华民族的第一位伟人,他从事革命的年代,正是中国最黑暗、最腐朽的时期。辛亥革命前夕,在国内革命如火如茶,蓬勃发展的同时,孙中山先生在美国四处奔走,为国内革命呐喊,在华侨中募捐。他受挚友宋嘉树的委托,到美国梅肯市威斯里安女子学院看望宋庆龄、宋美龄姐妹俩,很想为他们买两套连衣裙作为见面礼物,但最终还是没有买。孙中山先生说:“我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富有的  相似文献   

15.
"中山"舰原名"永丰"舰,因其与孙中山先生结下的深厚缘分,1925年3月21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后的第九天,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将"永丰"舰改名为"中山"舰,作为对孙中山先生的永久纪念."中山"舰历经中国近代史上1913年至1938年间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伴随着孙中山先生走完他人生的最后八年时间,见证了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伟大转变,承载着中华民族那段厚重的历史."中山"舰不仅对中国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对今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通说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是从苏俄刑法学移植而来的。然而,这个理论却肇始于德国,并在移植到中国后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被中国化了,因而该理论被冠以"苏俄化"的标签是不应该的。四要件与三阶层犯罪论体系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它们所赖以建立的哲学基础不同,该犯罪成立理论与刑事法治领域的人权保障状况没有直接关系,一国的人权保障与该国的制度设计存在直接关系。重要的是,在主张"去苏俄化"的学者内部,还没有提出新的犯罪论体系取代通说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因此犯罪论体系"去苏俄化"这一观点本身并不恰当。  相似文献   

17.
蒋立文 《长白学刊》2011,(6):113-118
第一次护法运动后短短三年,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发生了历史性的嬗变与升华.主要表现在:首次从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了革命失败的根源;重构了自己的经济思想体系;构建了“五权分立”宪政学说.更可贵的是,他对帝国主义、苏俄革命、工人运动、知识青年等都有了新的认识,“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正在其脑海里孕育.所以能够如此,离不开他本人对...  相似文献   

18.
不少人认为孙中山是"番书仔",对华夏文明尤其是对一般人来说高深的"礼学",一窍不通。持这种看法的人,忽视了孙中山在其著作中引经据典的事实。究竟孙中山对礼学认识有多深?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初,新桂系为摆脱内外交困的处境,自保求存,以孙中山先生创立的三民主义为最高指导原则,提出了"建设广西,复兴中国"的颇具时代感召力的口号.考察新桂系奉行"三民主义"这一政治举措,有利于洞悉广西当局实践"三民主义"进行地方建设的动机,以及新桂系崛起为民国时期强大的地方实力派的成因.  相似文献   

20.
罗敏 《思想战线》2012,38(3):63-67
1923年瞿秋白以推进社会学发展和形成新文化为己任,设计了上海大学的课程。"社会主义"理论价值背景的转变为上海大学课程设计提出必要性;瞿秋白苏俄之行对俄罗斯新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性;苏俄教育的初步成绩为其提供了现实模板。中国共产党人以俄为师,通过建立社会学系和文艺学院,将辩证唯物论引入中国,开创性的摸索、建立一种科学的、大众的、民族的文化体系,这是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对"新文化"的不自觉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