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粗纱手套的检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刑事犯罪活动的日趋复杂化、智能化,犯罪嫌疑人为逃避打击,越来越普遍地采用戴手套方式作案。即使是戴手套作案,遗留在现场的手套及提取的手套印痕中,也同样蕴含着丰富的犯罪信息,且可供检验、分析和利用。根据生产原材料的不同,手套可分为5大类:棉纱类、化纤类、布类、皮革类、乳胶类。棉纱类手套按纱线的精细又分为粗纱和细纱手套。粗纱手套具有应用广泛、购买方便、价格低廉、容易携带又能逃避公安机关侦查而为犯罪嫌疑人所青睐。笔者选择犯罪现场上出现率较高的粗纱手套,从种类特征、细节特征和微量物证检验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由于犯罪分子在作案时带手套的越来越多,使得我们现场勘查提取指纹的越来越少,我们有的勘查员甚至看到戴手套作案的现场就失去了信心。但是,本人从事刑事技术工作的实践证明,戴手套作案的犯罪现场不等于犯罪分子不留下手印,现场就无痕可取,只要我们认真研究犯罪分子作案的规律特点,仔细寻找,不少现场仍然可以发现和提取犯罪留下的手印和其他痕迹物证。  相似文献   

3.
随着犯罪嫌疑人反侦查意识的提高,犯罪嫌疑人戴手套作案的情况越来越常见,手套印成为犯罪现场越来越多见的微量生物痕迹之一。如何从此类痕迹中获取犯罪嫌疑人的有效信息、为侦查破案提供有效线索具有重要意义。2012—2013 年,杭州市公安局DNA 实验室受理检验手套印拭子类检材共1 538 份,获得有效STR 分型146 份,有效检出率为9.5%。在入库的 146 个STR 分型中,有61 个STR 分型直接比中犯罪嫌疑人,比中率为48.6%,远高于数据库平均比中率。笔者结合本地应用情况,对犯罪现场的手套印从勘验、DNA 的转移提取及DNA 检验环节进行总结,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4.
1991年元月17日,某厂招待所发生盗窃案件,盗走彩电及衣物价值7千余元。勘查现场时发现罪犯戴手套作案,虽经反复勘查亦未发现罪犯手印,后在窗玻璃上发现罪犯遗留的较完整的1枚灰尘加层左手手套印,当即拍照提取。元月20日,侦查部门送来嫌疑人田××所戴皮革手套一双,要求检验鉴定现场手套印是否是田的手套所留。经检验,现场手套印掌内侧拇指根部有一较规则的弧形线状痕,分析为生产手套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自法庭科学的早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想方设法确定各式各样的受害者或罪犯的身份,希望能找到一种理想的既不会随着岁月而改变又不容易掩盖和伪造,既具有唯一性又可随时随地"携带"的身份证明。一度以来,手指上的指纹似乎为人们提供了最好的身份证明。但是,精明的罪犯马上学会了通过戴手套或者擦除犯罪现场的所有痕迹而不给破  相似文献   

6.
沈涌 《刑事技术》2004,(3):40-41
当前犯罪分子作案手段呈现出日益多样化与高智商化,反侦探意识加强,在作案过程中越来越注意对现场手印的掩盖和破坏,为了不在现场遗留下手印,犯罪分子大多采用戴手套作案,并以戴纱手套为多,以利用纱手套对手印进行掩盖,但同时,在现场上也留下了新的痕迹——纱手套印。纱手套具有较强的吸附性,犯罪分子手部的个体气味必然会通过纱手套转移到现场纱手套印上,并且稳定地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7.
橡胶手套的特点:不透气、不渗漏、戴上后易出汗。由此特点决定了案犯戴橡胶手套作案后,脱手套有一定难度,往往是由套口向下翻动拔脱,这是普遍的、也是最容易脱的方法,这就为指纹或掌纹的遗留创造了较好的条件,而且变形不大。1案情简介笔者在勘查2005年10月11日平阳路某便利店被盗5万余元物品案件现场中,在案犯出入口发现了失主平时放在室内的红色橡胶手套,案犯扩开防护栏进入室内,戴上失主的长筒橡胶手套作案,原路逃离时将手套扔在出口附近。我们提取后,对该红色橡胶手套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就手套内面指纹的提取进行了探索,同时取同类和类似…  相似文献   

8.
贾永生 《政法学刊》2010,27(3):48-54
犯罪现场层次是犯罪现场存在表现及其被侦查人员认知的程度。犯罪现场是由犯罪时间、犯罪空间、犯罪嫌疑人条件、犯罪痕迹物证、犯罪活动过程、犯罪心理、犯罪证据等各种层次构成的复合体。研究犯罪现场层次论也是研究犯罪现场构成要素的存在及其在不同层面的联系。犯罪现场层次也是研究和揭示犯罪现场存在的一种认知。研究犯罪现场层次问题,也可以使我们对犯罪现场状况及其勘查工作质量给以程度判定。  相似文献   

9.
犯罪现场新概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犯罪现场的概念伴随犯罪的产生而产生,也伴随着犯罪的变化而变化,现实斗争呼唤对犯罪现场概念的进一步认识。比较国内外的探索轨迹不难看出,传统的犯罪现场概念背离了科学定义规范,使其外延既有扩大的一面,又有缩小的成分。科学而切合现实的概念应当这样表述犯罪现场是指发生和存在犯罪行为的地点和场所。  相似文献   

10.
刑事案无罪释放1994年6月12日,尼科尔·布朗·辛普森和她的男友兰·戈德曼在洛杉巩西部尼科尔的家中遇害。根据警方的调查。死者是在当晚10点15分左右被人用刀子刺死的,犯罪现场有搏斗的痕迹,还有一只沾有被害人血迹的黑皮手套。6月13日早晨,洛杉矾警方对距犯罪现场只有3公里的辛普森的住宅进行了搜查,结果发现了与犯罪现场手套配对另外一只,还发现沾有被害人血迹的袜子。警方还在辛普森的白色BRONCO轿车中发现被害人血迹。据此,洛杉肌警方认定辛普森有重大嫌疑并下了逮捕令,并于1995年1月23日正式对辛普森提出双重谋杀案的刑事…  相似文献   

11.
手套印痕的分析利用和手印的寻找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戴手套作案现场手套印痕的利用及手印的寻找发现谈谈自己肤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2.
在日益增多的刑事案件中,传统的指掌纹认定技术在侦察破案中发挥着很大作用,在刑事技术领域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由于犯罪分子越来越多的戴手套作案,指掌纹认定手段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为了更有力地打击犯罪,必须有更新更有效的认定罪犯的技术手段。笔者于1992年底着手搜集戴手套手印样本,探索其内在的反映主体手掌本质的特征,研究如何用无纹线或戴手套手印认定案犯的方法,进一步形成其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犯罪分子在作案过程中为了逃避打击,掩盖其犯罪事实,不仅戴手套、换鞋、变换作案工具,而且采用各种手段破坏现场,使我们提取不到犯罪分子的手印、足迹等可供认定人身和串并案件的有形痕迹。但从刑事案件现场的实际情况看,犯罪分子在作案过程中,尽管采用各种方法毁证灭迹,但是其作案手段具有相对稳定性,即现场上还存在一些不易被破坏的无形痕迹。由于犯罪分子在生理、心理和行为习惯上的差异,反映在犯罪现场上的行为和结果也不相同。在生理上,由于犯罪分子的个体差异,使他们在选择出入口、作案工具、侵害目标、侵害方式等方面就有所不同。在心理上,由于犯罪分子的性格、个人经历和作案动机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犯罪心理,也就会表现出不同的犯罪行为。在习惯上,由于犯罪分子日常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制约,以及长期作案过程中心理和行为的定型,使他们逐渐形成了自身的  相似文献   

14.
陆而启 《证据科学》2014,(5):517-543
我国2012年《刑事诉讼法》所确立的不在犯罪现场的辩方开示义务如“邯郸学步”,这是把一种可能无需法律规制的常识判断转化为一种程序规则“。不在犯罪现场的证据”具有无罪的指向性、整体的意见性以及形态的中介性,这一概念发展了证据形式和证据种类的理论。然而这个规则既无根基也无后果,一方面,在我国官方垄断取证的背景之下“,不在犯罪现场”的辩护不可能对控方造成突然袭击,还可能被认为是狡辩而不受待见,而辩护方的所有取证活动必须汇集到控方的单向证明活动之中才被看做是证据;另一方面,倘若被告人并未履行“不在犯罪现场”的证据开示义务,尽管出于辩护本能,根本没有这种可能,对被告人而言,也没有相应的惩罚后果。须知在英美法系国家为寻找真相而要求庭前开示不在犯罪现场的证据也可能事与愿违。因此,在我国“不在犯罪现场”的证明只关注了为了削弱程序抗辩的证据交换问题,而未考虑辩护方的证据收集能力的前提问题以及控诉方怠于为反对抗辩而积极取证的责任问题。在此背景下,基于无罪推定原则,不在犯罪现场的抗辩是辩护方证否的权利,及早提出可以防止追诉机关的错误积重难返;又基于举证责任分配原则,不在犯罪现场的证明反而是控诉方要承担的一个证实的义务,要求其积极核实和审查。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随着犯罪分子反侦察意识的增强,戴手套作案的比例大幅上升。大多数技术员认为,在手套触摸痕迹中,指纹的提取几乎没有可能,更不可能提取到生物物证,因此,常常忽略此类现场的检材提取。笔者通过对本地多起戴手套作案现场提取的手套印痕进行DNA检验,成功检出两例犯罪嫌疑人DNA分型,为案件侦破提供了重要线索,现报道如下。1案例资料案例1 2014年1月2日,孙某(女,27岁)在家中  相似文献   

16.
现代生活中玻璃制品随处可见,在案件现场中玻璃也是一种常规的载痕体,如入室盗窃案中的门窗上、汽车盗窃案中的车窗上均容易留下潜在或可见的指印痕迹。现代犯罪分子一般都具备一定的反侦查意识,进入中心现场后往往戴有手套,很少留下指印痕迹;而在攀爬和撬窗中,由于外围性和戴手套的不方便,往往不戴手套,较容易留下指印痕迹。因此如何提取玻璃上的指印痕迹,往往成为勘查和侦破案件的关键。本文主要介绍了用综合提取方法,有效提取一枚玻璃载体上汗液、油脂的混合指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蔡新建 《政法学刊》2003,20(5):63-65
犯罪现场勘查是多层次、多元素相互作用的复合体,是具有系统意义的现象,在犯罪现场勘查过程中,“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涌现性反映突出。但同一群元素由于不同结构方式的相互作用,涌现出来的整体效应也各不相同。把握犯罪现场勘查中整体部分的结构方式,有助于勘查好犯罪现场,正确地解释犯罪行为过程,及时的发现和收集犯罪证据。  相似文献   

18.
剥离重叠的犯罪行为与其他行为的侦查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犯罪现场,历来是侦查人员认识和分析犯罪现场的根本。但犯罪现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及社会行为的存储场所及空间。侦查人员应用不同的认识及方法,力从犯罪现场发现与犯罪有关的线索及证据,这是其最重要的任务。但犯罪现场的复杂性是难以预料的。有的现场既存有犯罪行为,也还遗留着其他与犯罪行为有关的其他行为,即本文所述的非犯罪行为。将犯罪行为与非犯罪行为剥离,从中发现证实犯罪有关的证物及线索,是新的侦查思路。  相似文献   

19.
系列杀人案件的成因、特点及侦查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吕云平 《政法学刊》2004,21(4):66-69
发生系列杀人案件的原因取决于作案人的犯罪心理,谋财害命、报复杀人、滥杀无辜和杀人灭口是导致系列杀人案件的主要成因。系列杀人案件的特点体现在作案人的行为特征、作案人的个性特征和犯罪现场的痕迹物证三个方面。在侦查过程中,应引进利用“软件”串并案件的理念以拓展串并案途径,过细勘查犯罪现场,建立失踪人口管理机制以及时发现和串并系列杀人隐案,严格遵循公安部“侦破系列杀人案件工作机制”的要求规范侦查工作,引入和加强犯罪心理画像、犯罪现场重建和辩证侦查思维等现代侦查和取证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1手套印DNA检验的原理手套印是指棉纱类、麻线类、尼龙纤维类等质地手套与其他载体在案发现场接触形成的印痕,常以无纹线指印痕、片状掌印痕、模糊擦拭痕迹等方式呈现。手套印上的DNA成分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途径:其一,手套使用人反复取用手套时,手掌、手指上脱落细胞转移粘附在手套外表面;其二,手套使用人戴上手套后的动作(蹭脸、擦汗、挠头、搔痒、擦嘴、擤鼻涕、吐口水等),转移自身皮肤或体液至手套外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